maya 作品转载(徐福到日本是不是真的)

伏羲号

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东海之中有三座仙山:篷莱、方丈、瀛洲。仙山上住着仙人,如果吃了他们炼制的仙药,人就能够长生不老。

maya 作品转载(徐福到日本是不是真的)

秦始皇为了得到长生不老之术,不断派人去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秦始皇有一次到泰山封禅完后,东巡路过龙口,在当地官员的安排下,方士徐福以地方名流的身份晋见了始皇,并随团继续考察。到了琅琊(今济南)的时候,徐福正式上书说了海中仙山住着神仙,吃了仙山的仙药,就会长生不老。他愿意赴汤蹈火,为始皇求取仙药。但没多久,徐福就回来了,说他见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礼薄,需要美貌的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于是派三千名童男女和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随徐福再次出海。 徐福打着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旗号,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漂洋过海,从此杳无音信。

二千多年后,徐福的那次东渡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海外航行活动,而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日、韩三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可惜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有关徐福的疑团无法作出结论:徐福到底为何东渡?他又去了哪里……

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为止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由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的飞跃。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但是,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记载徐福东渡活动以来,也把与徐福有关的疑团留给了后人。

近几年,有关动画方面的书籍和教材层出不穷。(本文作者:丸子)

面对众多的资源,作为刚刚接触动画的本科生,该如何选择?

本期,学术趴将为大家推荐10本经典且全面的书籍,希望能为大家在学习动画的道路上助一臂之力。

·01·

《从铅笔到像素—数字动画经典教程》

作者:托尼·怀特

译者:彭月橙

推荐理由:这本书可以说是动画领域的“一站式”教材,系统且完整的介绍了动画师想知道的一切。动画导演托尼·怀特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他积累了30多年的宝贵经验,从创意到制作再到发行,甚至细致到屏幕的宽高比等一些技术性细节。总之,无论是动画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的动画师,都可以在《从铅笔到像素》这本书中找到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满完善的动画基础理论、关键经典技术和专业的建议。

·02·

《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师生存手册》

作者:理查德·威廉姆斯

译者:邓晓娥

推荐理由:《动画人的生存手册》这本书是一本深入解析动画绘制技巧的权威教材,已被全球多家动画院校列为制定教材,作者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的导演理查德·威廉姆斯。该书深入讲解了以迪斯尼为代表的西方经典动画的创作原则、制作规律和表现技巧。作者以动画人特有的诙谐、幽默的叙述方式,配合生动的插画图例,将动画绘制中的难点轻松化解。

·03·

《分镜头脚本设计》

作者:温迪·特米勒罗

译者:王璇、赵嫣

推荐理由:《分镜头脚本设计》一书非常适合电影、动画以及游戏专业的学生使用。该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经典的入门级教材,每一章的开头都设置了“目标”板块,对读者在学习完本章之后,将获得的能力作了描述。在正文部分,作者及时在空白边做了“贴士和引用”,向读者提供了一些特殊的忠告和实用的技巧和信息。此外,每一章的内容还配备了“工具条”、“复习和练习”等板块,帮助初学者掌握制作分镜头脚本的技巧。

·04·

《准备分镜图》

作者:南希·贝曼

译者:薛蕾

推荐理由:《准备分镜图》的作者南希是一位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职业动画家、分镜图设计师、角色设计师、插画家和导演。这本书虽然叫“准备分镜图”,但除分镜外还囊括了编剧、角色设定、前期美术等内容及生产上的相互关系。本书列举了正面和反面例子用以分析,还收录了三位顶级动画角色设定大师的工作访谈实录。

·05·

《迪士尼&皮克斯故事大师讲动画剧本创作》

作者:约翰·卡尼梅克

译者:Coral Yee

推荐理由:这本书着重介绍了两位动画大师乔·格兰特和乔·兰福特(两位大师有多牛逼请自行百度)的艺术创作生涯,探讨了个人创造力与动画叙事之间的完美互动。如果你对动画编剧感兴趣,不要错过这本书。

·06·

《世界动画史》

作者:史蒂芬·卡瓦利耶

译者:陈功

推荐理由:这本书的内容和装裱完全配得上其价格。这本书以编年史的方式撰写,详细描述了世界动画的百年历史,覆盖领域广泛,有着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广度。同时,该书装裱精美,内附丰富的彩图,外有硬皮的包装,可收藏!

·07·

Oscar Secrets of winning Animation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幕后手记》

作者:奥利维耶·科特

译者:王英策、王诗戈

推荐理由:作者从世界范围内的动画短片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邻居》、《苍蝇》、《平衡》、《种树的人》、《老人与海》等13部奥斯卡获奖作品。作者对这些动画人进行了深度的访谈,让读者了解到每一部伟大作品的制作过程,同时还附有彩色分镜脚本、画稿草图及幕后工作照等。

·08·

Time for Animation

《动画的时间掌握》

作者: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

译者:陈士宏

推荐理由:作者在本书中讨论了时间的掌握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涉及到了”动画的间距“、"补间动画的张数”、“画面在银幕上的持续时间”、“情节展开的节奏”等许多关于时间掌握的难点和关键课题。同时作者还着重谈到了物体运动中质量、惯性、韧性以及怎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有关力的表现等。是一本实用价值非常大的书。

·09·

The Illusion of Life:Disney Animation

《生命的幻象》

作者: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

译者:方丽

推荐理由:两位作者在书中解答了众多受人喜爱的迪斯尼的角色是如何被赋予独特的个性的,迪斯尼的动画是怎样实现令人称奇的视觉效果的。该书是对于迪斯尼动画的研究最为全面的一本书,让读者通过对迪斯尼动画工作室发展历程的学习,了解到世界动画的发展史,是世界动画领域中的权威著作。

·10·

Art in Motion:Animation Aesthetics

作者:Maureen Furniss

推荐理由:Art in Motion这本书是推荐书目里面唯一目前没有中文版的一本书,也是十本书中最学术的一本书,是莫林·佛尼斯在1998年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针对动画思考的有效办法,就是将动画和真人实景演出(live-action)的手法做比较。这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作者对于动画的思考对很多动画研究学者都有所启发,建议有读研究生打算的同学深度阅读这本书。

推荐完毕

现在是不是油然而生一种要把这些书全部囊入书包的豪气?

摸摸腰包、看看余额,脊梁一阵凉飕飕!其实,很多书网上都有电子版哟!学术趴为大家整理了部分书目的电子版,关注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在后台回复“电子书”获取资源吧!

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和丸子一样的怪癖:借的书看不了、电子版的书也看不了,就喜欢翻书的感觉、喜欢在书上做标记,喜欢看到被看完的页变脏······

So,网络资源,仅供试读学习,请购买正版!

另外,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好书推荐么?欢迎在下方留言,也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转载请注明出处。

动画学术趴是国内动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深度媒体和爱好者社区,分享专业影评、关注理论知识、推荐创意影片、提供行业观察,有关于动画的一切有价值的内容。

《鬼吹灯》系列,这种匪夷所思的,包含各种知识,集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各种风水秘书、以及江湖门派于一体的小说,除了要有这方面的深厚知识外,还要有很强的文学修养。当年在读这本小说时我也很好奇到底是谁,有如此深厚功力才能写出涉及这么广的知识面的书来。

后来了解到小说的作者天下霸唱只有20多岁的年龄,真是惊掉了眼球,这个年龄无论是学识还是经历都不足以支撑起这部集大成者的小说。没有丰富的阅历与大量的知识储备,无论如何都是写不出这部书来的。

天下霸唱是否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天下霸唱本名张牧野,从小学到高中,从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因此成绩不好,基础知识很差。

大学时期上的是美术专业。与小说讲述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搭不上边。

所以让人怀疑其能写出这部旷古烁今的小说,《鬼吹灯》是享誉中外的除了金庸先生的武侠系列,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之一,一直到现在,《鬼吹灯》依然在小说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张牧野既然成绩不好,基础也差,大学也与小说这种文学方面的修养相差甚远,为什么能写出如此高成绩的小说来呢?

之后的一场官司解开了我的疑惑。

这事要从2006年说起:2006年,《鬼吹灯》系列在网上开始连载,一经开始立即成为热门小说。

然而就在全国网友都对小说里描写的玄幻奇景啧啧称奇时,连云港某县的普通老教师得知此事后,与天下霸唱对峙公堂,当时电视台也有报道过。

据老人称,2002年他的这部小说手稿, 就已经被子女送到了好几家出版社,然而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小说。

当然,原来的小说名字估计不是叫《鬼吹灯》,而是其他的名字,到了2006年的时候,这部小说却大伙特火起来了,可是作者署名却成了天下霸唱。

为什么署名会是天下霸唱呢?而不是原告的那个老人呢?要知道他们可不是同一个人,没有必要为了捧红这本小说而故意吸引流量吧,因为那时这本小说已经超级火爆了,这种打官司只会对书本有损害作用。

但是最后的官司归属一直没有定论,个人猜测是私下解决了,毕竟事关体大,当然最终的真相就只有老人与天下霸唱本人最清楚了。

老人的子女向好几家出版社投稿而没有被出版,那么些底稿的何去何从,过了好几年,估计也是难以取证了。

可能是因为某种机缘巧合之下,被天下唱霸拿到了,也许是被出版社当垃圾卖了,也许是其他原因。

继续猜测,当天下唱霸拿到这部小说的底稿后,惊为天书,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那时正是网络小说兴起的时代,于是天下唱霸就把底稿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例如人物、时间、地点等的修改,然后发到网络上,署名天下唱霸。

我们无法得知天下唱霸发小说的起始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才学还是就想单纯的耍酷。或者是想与网友分享这本离奇的小说。总之这本小说经过网络的推广之后,一下就火遍了大江南北以及海外。

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这部小说之前因为网络小说没有兴起,所以吃了闭门羹,网络小说兴起后因为偶然原因而大火,如果没有网络小说的兴起,那么这部小说极有可能就淹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但是网络小说的兴起 ,也让原作者发现了自己辛苦写的小说被人盗用,于是一场官司就此开打,至于最后不了了之,估计就是私底下解决了事。

毕竟这部小说很赚钱,随便拿出一部分作为“封口费”就已经是相当的可观了。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也仅仅是猜测而已。

不过小说的前四部与后面的几部的文笔是区别挺大的,猜测前4部是老人家所写,后面的为天下唱霸所写或者是找人代笔之类的。总之依然是猜测。

但不管如何,这部小说是彻底地火了起来,假设当初没有天下唱霸搬运到网上,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极有可能会淹没在历史长河里,那么对于文学的发展,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从推广小说这点上看,天下唱霸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如果是真的盗用了人家的小说,那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毕竟你现在也是名人了,也从这部小说中赚到了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赚到的财富。

以上分析基于猜测,不得当真。

活下去,是你的责任。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父母相亲相爱,你是父母爱的延续。假如你就是一个意外,你也更应该珍惜。

学过生物学的都知道,每一次射精有数亿精子,而卵子通常只有一个。数亿的精子通过漫长而艰辛的游泳,去争取和卵子结合,而你就是数亿精子里面最终成功的那一个。而其它的失败的数以亿计的你的那些兄弟姊妹最终化作了炮灰。

生命如此不易,为何不珍惜?不要相信有来生,重要的是要活好今生。不要把死挂在嘴边,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意义。

没有人会在乎你的生死,除了你的父母。你是父母的延续,就要让父母的基因变的更加强大。你是父母的骄傲,也是父母一生的作品,可能是唯一的作品,无论美丑、强壮与柔弱,成功与失败,都是他们的骄傲。

生活很美好,奋斗、坚持、拼搏、努力、进取,保持一颗火热的心!用爱去感化你周围的人和事,尽管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但依旧值得珍惜!记忆之中,从小开始,父母就会给我们灌输一个概念,“短命鬼”,对那些没有满60岁就死去的人的称谓。短命鬼是一个被人不齿的群体,是不能得到有仪式感的葬礼的,死后不能入祖宗列的,可以随意抛弃的。

因此,年轻人更应该好好活着,无论你面对什么困难与失望,要坚信生活!任何今天过不去的坎,到明天都只是一个记忆。

乐观,自信,从容大度,阳光,开朗,愿你一生幸福!

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对于《易经》来说,社会上流行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把《易经》说的极为深奥且神秘,另一种说法是消除它的神秘性,从文化的发生学上来探究。

我采用的是第二种说法。

《易经》是一种很神秘的远古思想

早期来说,人类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人类原始文明处在一种极为神秘的状态。如人类早期的文化都是宗教文化或是巫术

文化以及神话传说。

再比如说,今天的朝鲜之所以被称为神秘之国,并不是因为朝鲜有多发达,而是外界对朝鲜的信息量非常少,以至于产生了神秘感。

神秘,就可以用来算卦。而作为天书的《易经》往往让人看不懂,这种看不懂不是因为其有多高深,而是其过于幼稚。

实际上《易经》用的都是简单的符号,因为在原始阶段,人类的文字非常少,简单的符号能够代表更多的意思,所承载的信息量也一定比文字小很多,所以这不是因为其高深难理解,而是割断了文字桥梁,使得我们的意境和它难以沟通,造成了《易经》成为了天书,变成让人无法探究的一个底层的原因。

《易经》由于其是中国最底层的一个非文字符号系统上架构的最原始的思脉承载体,因此《易经》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底层。

《易经》是五经之一,一开始叫《易》,后来经孔子整理从而被称之为“经”,是为《易经》。

《易经》的三个阶段:《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易经》是上古时代的占筮记录,是发生在甲金文之前千年的前文字符号系统,而甲金文发生在商代中期,所以《易经》虽然被称为《周易》但肯定不是发生在周代,而是周代以前很多年。

如:

《周礼 春官 太卜篇》有一段记载,说“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就是说在《周易》之前有《归藏易》,《归藏易》之前有《连山易》,传说《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周易》之前更古老的易学文本,在汉代有人见过,但不可考。

所谓《连山易》在中国古代也被成为伏羲时代的易,又称为夏易,这当然是传说,我们今天对最早的《连山易》只剩下一个记忆,就是它的首卦是艮卦,艮卦代表山,这说明《连山易》是对自然物象的崇拜。而《周易》第一卦是乾卦,代表的是天。

人类早年的思想发展基本都是在神秘文化和神学体系上,在神学期以前的儿童期,最早的就是拜物教时代,如很多部落会有图腾就是一种拜物的体现,这是人类早年思想信仰系统的原始底层。

至于《归藏易》,古人称为黄帝时代的易,或者称为商代的易,至今没有文本,只知道第一卦是坤卦。乾代表天,为男性,坤代表地位女性。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归藏易》发生在人类的生殖崇拜时期,人类在进入拜物教之后很快就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往往产生生殖崇拜,其表达的是生殖崇拜时代的文化特征。如:

《礼记 礼运》“我欲观殷之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意思就是,他说我想知道商朝的文化是什么?他说因为这个原因我专门去了一趟宋国,并没有找到殷商文化之道,我只得到了一件东西就是坤乾卦,坤卦在乾卦的前面,跟《周易》完全不同。

《周易》是《易经》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后人说的文王的“易”传说是商纣王囚禁文王时期,有大约9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文王做出来的。但这个说法很荒唐,学界认为,《周易》绝不是文王的发明。这与很多古代文本都加上名人有关,如《黄帝内经》,实际上不是黄帝所做。

实际上《周易》并非周代的易,正如《连山易》不叫夏易,《归藏易》不叫商易,为何《周易》就一定是周代的呢?

而我们用《易经》算卦,叫做占筮,不叫占卜,也是有原因的。

“卜“仅仅是用龟骨片进行预测,就是在甲骨片上打个孔,放在火上烤,热胀冷缩下,甲骨片会出现裂纹,我们用裂纹预测叫做“卜“,因为甲骨片发生裂纹的一瞬间会发生“卜“的声音,所以叫“占卜“。

用《易经》叫做“筮”,什么意思呢?易经最原始的符号为阴阳两爻,所谓阳爻就是画一杠,阴爻就是把这一杠的中间画断。这是古人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把吃剩下的残骨或者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做的符号。

随着文明的发展,用吃剩下的残骨或者树枝折下来的数字做符号不能承载后来的八卦、六十四卦,于是就用了一种蓍草,蓍草最大特点就是草茎呈四棱形,十分坚硬。古人把蓍草的草茎掰断,掰成等长度的草茎节摆放在地面或者桌子上,作为爻象卦象符号。

所以蓍就变成了筮,竹字头下面一个巫,对应的是巫草,所以算卦不能叫占卜,叫占筮。

《易经》最早是表达的生殖问题

《易经》最初只有阴阳两爻的符号,后来演变出六十四卦,应该是发展很久的产物。古人形容最早易经符号“爻”的发生用了一个非常好的词,叫一画开天。说“爻”这一画画开,从此人类把天地刨判开来。这一画,把人类和自然刨判开来,形成了自我意识。

阴阳爻最早代表什么呢?代表的是男女的生殖器。阳爻代表男根,阴爻代表女阴,此观点郭沫若认同,要知道,远古时期人们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就是生殖问题、死亡问题、时空问题。而生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和奇怪的现象,古人无法理解生殖,就会做出种种设想。

如俄国的套娃,一个套一个,越是高级的,就套的越多。这是俄国人对于生殖的荒唐理解,认为女人身体里有一个娃娃,这个娃娃肚子里还有,以此无穷无尽,才有了剩余不绝。

根据著名学者吴申元的《中国人口思想史稿》论述,远古原始时代,新生儿存活率不到50%,在旧石器时代,任何一个氏族的族群,人口增长率为每百年千分之1.5。而一个原始氏族人口往往不到一百人,没每一千年十个世纪下来也就增加1.5个人,到了新石器时代,每一千年一个一百人的氏族只增加4个人。

而在远古时代,部族之间的斗争往往残酷,一个部族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那么在斗争中往往会被消灭。所以生殖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易经》发生的最开端就是对生殖问题的追问。

《易经》法则和原则

《易经》三法则,变动、简单、不变。

《易经》第一法则是易,也就是变动。在人类远古早期,以为山川河流一切都是不变的,但是突然有一天发现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恐慌。如果一切都是静态而不变,那么可以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但一切都变化,那么以往经验无效,就只有求助于对这种变化的追问,由此为“易”的第一法则,变易。

“易”的第二法则为简易,就是“简单”。把万事万物用简单的方法加以说明。

“易”的第三法则为不易,就是不允许变动。就是要把控流变,就必须用一个思维简易原则来把控,要想把控流变,要运用这个思维简易原则,这个思维简易结论就不能乱变。因为如果这个东西不断变化,那么你对世界的变化就仍然无从把握,也就意味着你仍然面对的是变动不定。

《易经》文本三原则:象、数、理

《易经》基本文本推导,以象组数,以数推理,以里释象。

所谓的“象”就是易经的符号,全都是具象符号。

如第一乾卦三个阳爻,表示天无裂缝;第二坤卦三个阴爻,代表女性大地,因为大地分山川河流隔断,很形象;第三离卦代表火,你竖起来看像火苗窜动的一种半抽象符号;第四卦坎卦,代表水,和甲骨文代表水的符号相同;第五卦震卦,代表雷电,下面阳爻代表地平,上面两根阴爻代表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第六卦巽卦,代表风,上面两根阳爻代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面一个阴爻代表风的流动;第七卦艮卦代表山,下面两个阴爻代表石块堆垒,上面一根阳爻代表山的高度;第八卦兑卦代表沼泽,下面两个阳爻代表地平、地面、地壳,上面一个阴爻代表水纹波动。

所以八卦全部都是具象符号。《易经》所有的符号都是具象符号,它用每一个具象符号代表人体或者自然界中的一个具象的大类,由此推演理解世界。

第二原则叫做数。如你拿阴阳二爻,做成三爻卦,你只能做成八卦,绝对做不出第九卦。在数学的排列组合的极致就是八,随着八卦的发展,最后把两个八卦堆起来就是重卦,重卦是六爻卦,最多只能做六十四卦象,绝不可能出现第六十五卦。

第三原则就是“理”,就是对由象和数构成的符号系统,进行宇宙论和自然学解释。

《易经》的内容

《易经》分为经和传两部分,所谓的经,就是商末周初的时候王室占筮官进行占筮的记录,早年来说没有战国到两汉时期关于宇宙论的解释,早年的《易经》只有占筮记录。

如济挂的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记录的就是高宗,这是说的帝乙、武乙或者文丁。说高宗当年讨伐鬼方,鬼方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事情。显然爻辞最初没有自然学解释的意义,是一个占筮的记录。

随着文明的进程,信息量的增加,到了战国和两汉时代,人们需要它解释更为宏大的自然现象,于是就出现了《易经》中的传,也就是哲学的部分,这部分由七篇文章组成。

分别为:《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由于前三传分为上下两篇,所以总称为“十翼”,鸟的翅膀的意思。

有人认为《十翼》是孔子的手笔,但现代研究者认为大多是两汉时期人们的手笔。

《易经》被传说的非常神秘,但当年做《易经》的人不这样看。

如《系辞 下》有这样的表述:“《易》之兴,其于中古呼?“就是说,《易经》兴起在中古时代,在两汉,在战国来说,中古时代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远古时代。

又说,“作《易》者,其有忧患呼?”就是说作《易经》的人是面临了困惑和麻烦,才会在这里寻找答案。这一点都不神秘,是为了寻求解决之道。

《易经》要解决的是变易的问题,所以《易经》中会出现一系列跟讨论变化相关的词汇和卦象。

如,第四叫往来,比如鼎卦和大壮卦,它实际上是把最下面的一爻和另一个卦最上面的一爻发生倒置,叫往来。

它用这些卦象的变化,具象类比自然变化,显然是一个非常粗糙的思想模型。

今天我们解释的变化,比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都不能用几个抽象符号就能作为其通解,要具体分析,找到具体的动因,经过非常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出结论。

如用牛顿力学来解释一辆车在撞到墙面所产生的撞击力,就是通过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得到了。又如天体的运行轨迹等等,也是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而来。

《易》之所以变为了《易经》,跟孔子研读过并且整理过有关,相传孔子当年对《易》研究的很深,曾经为商瞿算过一卦。

商瞿结婚多年无子,孔子给他算卦,说他晚年多嗣,果然三十八岁以后连得三子。有书记载“商瞿连得五子”,证明孔子算卦很准。商瞿后来把他的这个应用的部分下传,就形成了汉代有名的京焦易,也就是焦赣传给京房,也就是汉代著名的“京房十六卦变”。

根据各种史料,我们只能说孔子可能研究过《易》,基本上可以比较肯定的说《易》的篆文和实义不是孔子的手笔或至少不全是孔子的手笔。

我们再看看“算卦“,这个在今天就想到了算命,古人是做什么的呢?远古时期人类三大问题在于,第一,生殖问题,第二,死亡问题,第三,时空问题,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实际上,人类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的时空是不断变化的,永远缠绕着我们。而时空本身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时空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在经验以先就被规定的思维平台和感知平台。由于有了这个被规定的经验以先而存在的感知平台,一切感知才得以建构,从时空开始追问。

我们看看“卦”这个字,左边是圭,右边是卜,有说法是圭为璞玉,这是理解错了。两个土垒起来,指的是测日影器,古代所垒的那个台,叫做圭。现在我们有个词叫做圭臬,为标准的意思,就是尺度的意思,“以什么为圭臬”就是由此而来。中古时代,中国人制造了一种计时器叫日晷,发音还是这个“圭”字,可见“卦”字就是左半边实际上是一个测日的土台。而这个“卜”就是测日影的刻有测度的那个标杆。所以“卦”就是在算时间空间的意思。

八卦图在说明方位

伏羲八卦方位图

这个方位图我们今天很少用了,今天主要用的是《后天图》,这张图实际上是一个方位图。上面是乾,代表天,也就是南面,因为站在我们北半球来说,天最亮的地方总是在南面。下面是坤,代表大地,东面为离,代表火,表示太阳。西面是坎卦,代表水,在此代表月亮。这是一个典型的天象方位图,指示的是空间。

其实这就代表的是早期人类的行为,早期的人类都是采集狩猎卫生,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很难辨别方向,不像今天又GDP导航,或者是动物自身能够感受到地球的磁极,只能根据天象来判定方位。

为什么方向的判定对远古时期的人类很重要呢?因为如果你出去狩猎,往往要追很远,当你追到了荒漠或者是大森林里面的时候,你拿到今天,没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实际上你是很难走出荒漠和森林的,回家的路也很难找到。

要知道在远古的部落时代,一旦男人出去了,夜晚就会进入动物的狩猎时间,女人和孩子呆在家是很不安全的,就需要男人能够回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所以判定方位对于部落远古时期的人类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文王后天八卦图,方位发生了变化。南面变成了离卦,让然代表太阳,北面改成了坎卦,代表水,这里的水其实是指的黄河,因为我国远古时期人们一般是生活在黄河一带,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

西面为兑,指沼泽,现在我们东亚地区最大的沼泽地就在青海、西藏交接的三江源地区,这说明我国的先民已经对东亚的整个地貌有个大概的了解。

东面为震卦,如果我们站在中原,东面就是沿海地区,由于沿海地区水蒸气量大,降雨大,云层厚,所以就用雷电来表示。

所以,后天的八卦图,也是一个表示方位的图形。

所以,整个八卦图就是在说明方位。

十天干、地支十二字

先看这张图,叫《手相八卦图》,把《易经》的数也就是八卦的数的关系,放在了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个指头上,然后可以进行掐算。往后又出现了金钱卦。

具体的掐算,就要看一下《八卦数理表》,在中古时代,人们后来把八卦的卦象在数字上坐了一个编排和规定,比如巽卦代表四,离卦代表九,坤卦代表二,震卦代表三,兑卦代表七,艮卦代表八,坎卦代表一,乾卦代表六,这个编排其实也没什么道理。

古人觉得数很神秘,为了造成算卦的暗示效应也就是神秘性,于是就对卦象和数字做了一个特殊的排列。

这个排列来说,横向加起来是十五,纵向加起来也是十五,斜着加起来还是十五,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对称结构,让你觉得很神秘。至于里面表达出的天启的力量,是后人附会的结果。

至于后面战国时期出现的五行说,也是按照《易经》的方位图加以排布,在具象上和直观上变得非常合理。比如火代表南,水代表北,木代表东,金代表西,土代表中。这大致和中国古代的地理情况相同。

中国在中古时代以前,从远古到中古,甚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计时单位用的都是天干地支,叫干支系统。

天干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始终在一起不分离,天干这十个字是商代十大部族轮流执政或者轮流主持祭祀时,大部族的工具图腾符号。至于十二地支总是连在一起,对此过去的古汉字学家一直都非常困惑,而甲骨文当代学者唐汉先生就有一个系统性的解释。

唐汉先生认为地支这十二个字始终一起不分离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产妇生孩子的全过程。

地支的第一个字是“子”,画了一个小孩子,这个字就是“子”,第一个字就标定着它是跟产子相关的一个信息。

第二个字是“丑”,在繁体字上是右边画了一个手的图像,是握成拳头的状态,是为“丑”。新生婴儿刚出生都是握紧了拳头,这是胎儿的第一个象征,与人死了正好相反,人死了是两手松开,所以叫撒手人寰。

“寅”字在甲骨文中画了一个人的运动方向,之间是一个产道,表明孩子从母亲产道生出的过程。

“卯”,甲骨文是很形象的,表示孩子刚出生二三十分钟,胎盘随着脐带从产道逐步产出,把孩子和胎盘并列摆放在产床上。

“辰”,是一个石刀和一个人,他的两手捉住石刀,隔断脐带。

“午”在甲骨文中和“玄”是同一个符号,画的就是割下来的脐带。

“巳”是一个孩子但是手脚没有画出来,这是表示孩子出生后在襁褓里。

“未”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孩子满月后解开襁褓,孩子手脚都能够挥舞动作的样子。

“申”这个字,是指女人生女孩叫做“申”。

人们在中古时代之后要生儿子才满足,而在母系氏族社会,只有生女孩才重要,因为女人能生孩子,男人不能。

“申”后面是“酉”,表示生了女孩子后庆贺的场面,画的就是一个酒坛子。生了女孩,整个部族都在庆贺,是为“酉”。

下面先说“亥”,画的是一个人,然后把雄性器官画的很长,这就是生了男孩。在中国古文字中,“孩”只是说男孩,不能叫女孩,只能用女儿。“亥”是指的男性,生了男孩在远古时期作用有限。

最后说一下“戌“,画了一个古代的兵器“戈”,在手握的地方打一个指示符号,表明生出来的男孩只有两个作用,要么拿武器,要么打猎。

这就是十二地支的来源。

关于《易经》中的阴阳观念

中国古人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从来不分离,其作为计量、计时、记方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早期没有阿拉伯数字,所以早年也没有数位数列。

人来早年全部都采用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原因就在于我们都只有十根手指头,用起来非常地方便。而十进制就导致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发明了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如车马船等,却没有发明代替脑力劳动的物品。

直到十七、十八世纪发明了二进制,才出现了计算机,第一次有了延伸脑力劳动的工具。

地支的十二个,代表的是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西方后来传进中国叫做小时,二十四小时是十二的约数,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又是十二的约数。

中国古代从《易经》到后来的甲骨文到阴阳五行学说到方位图乃至于地图的沿革,都是跟《易经》方位有关,和《易经》人类古代对时空的追问有关。

《易经》是对中国文化做了一个铺垫的垫底作用,处处表达到这样的程度,如果你看不懂《易经》,研究不清《易经》就看不懂中国的地图。

如地貌上的阴阳,就是山南水北。山的南坡为阳坡,因为东亚处于北半球,太阳总是在南边运行,所以山的南坡为阳坡。如果面对一条河呢?中国所有的河流都是西高东低,所以中国河流都往东流,就是付诸东流。

如果你站在河流的南岸,不敢认为你在阳面,恰恰相反河流南岸是阴面,因为你里面对河流,站在河流南岸,太阳是照在你的背部的,或者南岸陡峭,南岸的水边反而是太阳照不到的阴面,睡衣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又如中国古代把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为什么把皇帝叫“九五之尊”呢?它实际上来源于《易经》乾卦的九五爻辞。如果全是阳爻,最底下第二个爻叫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最上面叫上九。

乾卦的第五个阳爻叫九五爻,它的九五爻辞是飞龙在天,因为中国古代是真龙天子为皇帝,所以九五之尊对皇帝的称号来源于《易经》。

十二卦图与六十四卦方圆图

这张图在中古时代之后在算卦的时候作用非常大,很多算卦都要用到这个工具。其实这张图最早是中国人解释立法、节气和做气象预报的时候用的。

古代我国的农业文明很多时候就是靠着对气象的研究来吃饭,如果能够预测天气,那么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就太大了。

古人用这个做气象的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80%左右,这是非常准确的了,即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只能是95%左右。

它是怎么做的呢?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成了七十二侯,每五天一侯,这就是我们把天气成为“气候”的原因。

古人把一年分为七十二侯,然后对每一侯都进行了固定的研究,就做到了这种精确。比如说我们今天对一个很大的参考物进行研究,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分的越细,那么我们研究的准确度就会越高,这张图的研究也是如此。

我们看《三国演义》,很多人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天气进行一定的预测,如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其实这在古代对于文人来说是一个必备的工具,研究透了这张图,基本就能够对当时的天气进行预测,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总结出来的结果,所以也就有了一定的准确度。

再看这张六十四方位图,把六十四重卦排成一个圆,代表天,再排成一个方代表地,用它标志中国古代的盖天说,也就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当然这个排布也有着一定的易理非常复杂的关系,后人用它算卦也做了非常玄妙的解释。

我们看下六十四重卦,前面用八卦排布抬成重卦,两个八卦合成一个六爻卦,这叫重卦,也叫六爻纯卦。它的这个六爻重卦全部是用八卦的名称命名的,比如大有卦叫火天大有,就上面一个离卦,底下一个乾卦,叫天火。这个卦叫大有。比如雷泽卦叫归妹卦。这个卦上面是一个震卦,下面是一个兑卦,叫雷泽归妹。这就是六十四卦的重卦的构建方式。

卦象的解释

关于卦象。

周易的头两卦,乾卦和坤卦,在此篇幅有限我只说几个卦象。

乾卦和坤卦在《易传》中,乾代表天,代表阳,应卦坤卦代表地代表阴。到了孔子时代之后,天尊地卑、男尊女卑这两卦出现了重大分化。可是大家看一下它的卦辞,这两卦最初只是早年算卦的一个占筮记录,所以早年来说没有凶吉之分。

乾卦卦辞这样写的,说“乾,元亨利贞”,“元”是元初、奠基,“亨”是亨通。“利贞”就是算卦结果有利,主利,也就是一个吉卦。

坤卦“坤,元亨。”跟乾卦一样,然后又说“利牝马,之贞”也就是算这一卦,是为了一个卖马的人去卖母马。

如果卖马的人卖了母马,有利。说“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说你卖马走的很远,路程很长,但你会先失去生意,找不见市场,然后获利。也是一个吉卦。

因此乾卦和坤卦都是吉卦,没有尊卑凶吉十分,但随后发生了分化。

孔子讲天尊地卑,《易》其中的《彖传》讲“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统天”。把乾卦标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然后“至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就是坤卦顺承乾卦的一个卑微地位。

这些都说明了后人对《易经》的解释,对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解释,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济卦。

这是六十四卦中最后的两卦,所谓“即济”就是完成的意思,所谓“未济”是未完成的意思。六十三卦叫做济卦,其算卦的辞叫“亨“,通达;“小利贞”就是算卦的结果,小吉小利。“初吉终乱”,最初是有利的,最终不利,这就是即济卦。

再看未济,也叫火水未济,上面一个离卦,底下一个坎卦,它的卦辞是这样说的“亨”,也就是贯通,然后“小狐乞济”,说一只小狐狸要渡过山东的济水,“需其尾,无攸利”,说小狐狸的尾巴打湿了,最终没有过济水,所以这一卦不利。

这一卦即济,就是完成的司仪。到六十四卦,未济,就是没完成,然后又从第一卦乾卦开始循环。

所以中国古代从老子到后世所有文人不断地说“周而复始”、“周行不殆”。《易经 断辞》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就是说太阳走到中间一定会西落,月亮最满的时候一定要逐步亏损。它说的是天地不断地运转。

如何评价《易经》

《易经》作为远古人类地信息量的一个思想模型,它本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而发生其他突进性的补充,可是它固守原有的象形符号和类比图解系统,只在其中内旋而不发生外部碰撞交流,从而使之逐步地僵化。这就是《易经》文化中古时代以后自身无法突破的一个后续的结果。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明代时期《易经》被西方传教士翻译到了西方,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非常推崇,看到《易经》后,说中国人居然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二进制。

今天我们有些学者说《易经》的时候是这样讲课的,这样说对么?显然是不对的。莱布尼茨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看待《易经》,而且要知道西方二进制数学第一发明人是莱布尼茨。他误解《易经》为二进位制,他完全搞错 ,如果《易经》在数千年前就真的发现了二进位制,那么我们应该在周代以前就发明了手摇计算机了,可事实上没有。莱布尼茨用他的二进位制,发明了手摇计算机,之后又出现了机械计算机。

而《易经》把所有符号具象化,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麻烦,就是符号的表意被事先化、主观化、狭隘化和僵硬化。

抽象符号为何成为人类后来使用的主要的符号?近代的所有文字重要符号,包括数学符号,都是抽象符号。是因为抽象符号可以撤掉具象中诸多属性,从而只进行最深刻属性、最本质属性的抽取和计算,使得任何一个符号可以最大量的采集信息,也就是任何符号可以准确的有定义的通揽大量信息在其中整顿,这就是抽象符号的整理力度,思想整理力度远大于具象符号的原因。

算卦为何不靠谱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的主基调。这就使得中国的任何符号一出现就用来预测,在实用上落实效果。而如果我们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只不过是为了预测,都只不过是为了把控未来,包括科学也不过如此。

中国东亚古人当年一产生符号就用来预测算卦,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而且在远古时代信息量极低,把握未来的过程是什么?哲学上来说叫判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决策,你凭什么决策?凭的就是信息量。

如果人类早年信息量极低,不足以判断和决策就怎么办呢?就只能做预测了。在做占筮的时候,往往能够给出一个吉利的卦象,即便不吉利实际上也取决于占卜人的说法,因为很多都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可以把不吉利说成吉利,这样就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从而在远古部族的战争中获胜。

其二,这些人类早年的符号,不论是易经符号还是甲骨文,他们认为这是天赐的符号,代表天启,因此当年的占卜算卦具有某种极大的精神鼓动的作用,能够极大地起到动员的效果。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易经》实际上是在古人信息量极低,认知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做出了一整套通过具象符号表达的对世界的解释系统。

这套系统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并且很难为人所理解,原因并不是在于其高深,而恰恰在于其低端。

所以,大家在现代的环境下生活,还是要多接触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易经》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对其有些研究便可,不必当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