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相论(达摩祖师至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伏羲号

一、初祖达摩祖师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二、二祖慧可大师慧可(487—593)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三、三祖僧璨大师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传灯法本:信心铭四、四祖道信大师四祖道信( 580-651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传灯法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五、五祖弘忍大师弘忍(601—674)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传灯法本:最上乘论六、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传灯法本: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阿弥陀佛!

破相论(达摩祖师至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我个人喜好读一些接地气的书,和生活或人生相关的,这样的书读起来会比较接近自己,之所以书海茫茫,各有千秋,就是因为我们大而不同。

我们的爱好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世界观不同,所以很多你认为的好书也许别人会觉得一般,就好比一件衣服,你爱的死去活来,可对别人而言无非扔在箱子底下而已,所以你想读什么样的书,这个是比较重要的,起码是个范围,我个人比较喜欢以下类似的书籍:

一,熊召政《张居正》,用通俗的小说语言写出历史人物张居正的生平事迹,有单纯、有奋斗、有迷茫、有不解、有权利、有政治、有手段,综合各种生活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觉得读这样的书可以让自己快速成长,心智的成熟,对所面对的人或事会有一种内在的看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很多事情毕竟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类似这样的还有唐浩明《曾国藩》,曹昇《流血的仕途》。

二,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这是一本学术著作,有大量的操控文献,书中语言的逻辑性是比较强的,读的时候要慢慢品,毕竟讲的是3000年的中国史,从封建社会、豪族社会、古代平民社会到现代平民社会,从精神文化,到中西方世界的重叠,彻底分析3000的中国综合发展。类似的书籍有张磊夫《国之枭雄曹操传》,也是一本学术著作,对曹操的生平剖析的非常详细。

三,余华《活着》,富二代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滥赌成性到家破人亡,历经了残酷的生活状态,最后依然像个老牛似的活着,活着是他唯一的信念,也是别人唯一夺不走的东西。

《第七天》是死后的时间,依然是充满竞争,该排队还是要排队,除非有关系就可以插队,还是可以享受VIP待遇,该流浪的依然在地域流浪,无家可葬。余华老师的作品都是比较考验人性的,也是比较现实的,类似的作品还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当你觉得生活艰难的时候读一读余华老师的作品,也许你就会有继续奋斗的精神了!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

智慧品从科学思维角度,分析所有的价值观都是错的。引导明白真正的正法。

《金刚经》《坛经》只讲了【空】的概念,但为什么空,却没有具体分析。

就像,告诉你核弹(空性)能摧毁所有烦恼,但是怎么造核弹《金刚经》《坛经》都没讲。而《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会把具体造核弹的方法公式讲明白。

当然所有经文都是教材,要真的掌握技能,还需要请教师(高僧)讲解,除非你肯定你智慧远超六祖大师、玄奘大师等,毕竟这些传奇高僧都不是自学成才的,还是要需要传承的。

阿弥陀佛,愿吉祥

独钓清风,为你分享——最有禅意的句子:

一、佛曰:前世如若不相欠,今生又怎会相见!

二、一念起,是天堂;一念落,便是地狱。

三、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四、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五、佛曰:不可说。爱不可说,恨不可说,嗔不可说,怒不可说。

六、佛说:放过他人为慈,放过自己为悲。

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八、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九、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十、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十一、眼之所看不如心之所见。

十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十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十四、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十五、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

十六、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十七、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十八、佛经谈有十二种病: 1、随恶人言是病。 2、邪妄谄曲是病。 3、言语伤人是病。 4、贪爱色欲是病。 5、杀害众生是病。 6、不敬父母是病。 7、作恶不悔是病。 8、愚痴颠倒是病。 9、侵占他人是病。 10、好弥人过是病。 11、无惭无愧是病。 12、我慢贡高是病。

阿难问佛,其病如何得治,世尊答言,有十二种药,可令此病得痊: 1、慈悲喜舍是药。 2、谦让作小是药。 3、赞叹大乘是药。 4、有恶能改是药。 5、有过能悔是药。 6、毁骂不动是药。 7、敬上念下是药。 8、爱念他人是药。 9、敬老怜贫是药。 10、低声软语是药。 11、具足正见是药。 12、誓度众生是药。

答:达摩应该是西游记中的沙僧这一角色。首先达摩在背景故事中被自己的兄弟背叛之后灭杀了皇宫的所有人,是一个债孽深重的刽子手,内心充满了愧疚。

为此他进行自我放逐,在流浪之路上奄奄一息的他被一位年轻的僧人所救,这里可以看出达摩最开始并不是心生慈悲的僧人,这和在流沙河被大家当做妖怪的沙僧其实非常的相似。而且达摩是一个武僧,这一点和沙僧也非常契合。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