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面法
我们设想利用施工区的平面控制点,使用全站仪配合测距仪远距离施测断面,在通视较好的平面控制点上,一站即可完成一项工程的全部断面测量任务。
原理
全站仪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取测站的三维坐标,利用这一功能,只要将测站与基线纳入统一坐标系,经过坐标旋转,建立新的施工坐标系,在测站点架设仪器并输入测站点相对于基线的里程桩号和规化距离(轴距),此时所测得测点的纵、横坐标就是该点的桩号和该桩号上的横断面点相应的轴距。
(1) 建立独立的施工坐标系统
建立以基线起点为原点,基线前进方向为X坐标轴,垂线方向为Y坐标轴的施工坐标系统。
在该坐标系统中,X坐标表示测点沿基线方向相对于基线起点的间距即里程桩号 ,X为正数表示该点位于基线起点的前方,负数表示该点位于基线起点的后方 。Y坐标表示测点到基线的水平距离即轴距,Y坐标为正表示该测点位于基线的右方,Y坐标为负表示该测点位于基线的左方,其绝对值所表示的轴距是相等的。而断面测量所采集的数据一般都是沿基线、基线的平行线、基线的垂直线上的特征地形变化点相对于基线起点或基线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建立了上述施工坐标系后,在该施工坐标系测得测点的三维坐标,X表示该点的桩号,Y表示轴距,H表示该点高程。
(2) 施工坐标系坐标与大地勘测坐标系坐标的换算。
在施工坐标系下进行断面测量,主要问题是将测站点的大地坐标通过坐标转换换算成施工坐标系坐标,以所计算出的坐标作为站点的坐标值,进行断面测量。
断面法的应用
使用“断面法”进行作业,首先要选定控制点,在需要挖填部位的对面,通视条件好、视野开阔、距离适当的地方进行布设,为了防止控制点丢失,便于方向检测,可以多增设几个点,保证施测要求。选定测站点并完成坐标值的转换后,在测站点安置仪器,对准后视方位配盘、检测后视坐标无误(后视方位角为施工坐标系方位角)方可进行。测量时,一种情况是原始断面测量,即立尺员依地形变化要求选定断面。二种情况按给定的原始桩号、轴距进行测量,立尺员初步估计断面位置,再用试测法找到准确的断面位置,依次完成各个断面的测量任务。使用全站仪可根据仪器显示:X—桩号、Y—轴距、H—高程,进行指挥、计算或记录,使用经纬仪配合测距仪可按具体条件使用可编程计算器通过输入边长、水平角、垂直角,计算桩号、轴距。
之前先检查测量记录数据,准确无误后绘制断面图。一种方法是手工将点展绘在方格纸上,联成断面线,并将原始地面线、设计线、土石分界线等分别予以展绘,各种数据线相互叠合生成断面图。时,采用常用的平均断面法 :即假定两相邻断面间为一棱柱体,其高为两断面的中线长度,底面积为相邻两断面之平均值。
断面面积S分别用求积仪量出,代入公式求出总工程量。
第二种方法是将各种数据(原始地面数据、土石分界线、收方线、竣工线等)分别输入计算机,利用AutoCAD强大的绘图功能完成断面绘制、断面面积查询,配合(Excel)利用平均断面法计算总工程量,断面图用Auto CAD输出。
地形图法
对于地形变化复杂、通视条件差、开挖或回填区域不规则的地区,有时测量几个有限的断面很难表达出该地区实际情况,增补断面,如果通视影响就不得不频繁搬站 ,无形中加大了外业工作量,由于受视野的限制可能室外选定的断面对于不一定非常合理,这时使用“断面法”就没有太大优势,因此我们使用“地形图法”。
地形图是地表的模拟图象。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 、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地形图法”即野外直接测定地物、特征地貌的,依据计量要求确定测图比例,近距离现场展点现场勾绘地形图,地形图比例尺根据用途、工程部位、范围大小等选择,如主要建筑物的开挖竣工地形图选用1:200,收方图以1:500或1:200为宜,大范围的土石覆盖层开挖可选用1:1 000 。测图完毕 ,交付现场验图,地形图之“地物点位置中误差、等高线高程中误差等”均符合“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允许精度,即可交付内业计算使用 。
内业计算时在地形图上先定出基线位置,在地形图上参考基线位置依地形变化趋势、地质情况等以满足计量要求截取横断面,依断面线量取距离与高程等断面数据 ,并填入相应的表格。这样即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又减少了外业的盲目性,或是断面不足而造成的补测停工,甚至影响工程计量。绘制断面图与计算工程量的方法如同上述 "断面法"所述,但因注意所使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断面的绘图比例尺,并尽可能提高测点的点位与高程精度,加大点位密度。
这个问题还真的很少想过。假若单纯比较计算速度,算盘根本无法和计算器抗衡,.更别提计算机了,差的不是几个量级。普通人在经过练习后,操作三者的速度应该差不多,百十毫秒级,但计算机和高级计算器由于可编程和支持复杂运算,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并完爆算盘。如此,算盘仅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翻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加减乘除法,不方便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地点与时间,其翻盘方式也不是噼里啪啦一顿拨珠,而是靠脑算,高大上的说法是珠算式速算心算。若一个人从小时候就开始进行珠算速算的系统训练,会在其大脑中映像出一个算盘,永久不忘,每次计算都会在此虚拟的算盘上进行,运算速度不比双手拨珠速度差。对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从遇到某个简单的需要运算的事件起,到得出答案的过程中,珠算式速算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掏出手机再打开计算器的做法。至于上限到底是多少,我也暂时说不上来。烦请高手告知。
计算机的通用性使其可以求解不同的算术和逻辑运算,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可编程性。
已经强调是计算机通用性的原因了,那么自然是计算机的可编程性。因为任何计算机的原生指令都是有限的,都只能进行特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只有在具备了可编程的特性之后,才能把预期的算术和逻辑运算分解为计算机所支持的算术和逻辑运算,从无到有满足我们的需求。
编程器为可编程的集成电路写入数据的工具。编程器主要用于单片机(含嵌入式)/存储器(含BIOS)之类的芯片的编程(或称刷写)。
编程器主要修改只读存储器中的程序,编程器通常与计算机连接,再配合编程软件使用。
编程器通过数据线与计算机并口(打印机接口)联接,独立的外接电源,使用操作更方便,编程更稳定;采用 WINDOWS下的图形界面,使用鼠标进行操作。
支持 Windows ME/98/95/2000系统,具有编程指示,控制程序工作界面友好,对芯片的各种操作变得十分简单,无论是电子还是电脑爱好者都可轻松掌握。扩展资料:
写存储器方法:使用编程器对存储器进行数据复制操作的基本配制是:一台计算机(编程器对计算机的要求并不高,一般来说,只要能够运行Windows 98操作系统即可),一台编程器以及与编程器配套的驱动软件。
一般操作步骤如下:
2、将与编程器配套的驱动软件安装到计算机上,并按要求对编程器进行相关的设置。
计算器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以下是计算器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的简要概述:
1. 筹算盘:古代的计算工具之一,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和算术运算,主要通过移动珠子来表示数字。
2. 算盘:在筹算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使用了更复杂的珠子排列和计算方法,提供了更高的计算效率。
3. 原始计算器:17世纪开始出现机械式的计算设备,其中最早的一种是1590年出现的导规计算器,通过滑尺和测量线条来进行计算。
4. 帕斯卡计算器:17世纪中叶,布莱兹·帕斯卡发明了一个机械式的计算器,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5. 电子计算器:20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一台电子计算器,可以通过电子元件来进行计算。这些计算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
6. 可编程计算器:20世纪中叶,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可编程计算器。这些计算器可以存储和执行程序,使得复杂的计算和运算变得更加容易。
7. 手持计算器:20世纪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手持计算器开始普及。这些计算器小巧便携,价格相对较低,成为了一般人常用的计算工具。
8. 科学计算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科学计算器逐渐发展,功能更加强大。科学计算器可以进行复杂的科学运算,包括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等。
9. 电子设备计算功能: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计算功能成为这些设备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计算软件和应用程序,人们可以随时进行各种计算。
总的来说,计算器从最早的筹算盘到今天的电子设备,经历了从机械式到电子式的演变,功能也逐渐增强,体积也逐渐缩小,为人们的计算需求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