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点案,有着很多闻所未闻的野史

伏羲号

微点案,有着很多闻所未闻的野史?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攻打洛阳,民间就有我军是来此夺取宝鼎的传说,打下洛阳后,当地百姓更是言之凿凿的说:‘鼎已落到陈赓手中,并要经由邓小平转交给毛主席’。

微点案,有着很多闻所未闻的野史

1948年,解放战争打了近两年,两个阵营的对阵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东北野战军在刚刚的结束的冬季攻势中歼敌16万余人,西北野战军则取得了宜川大捷,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的三路大军正在逐鹿中原,纵横驰骋,我军取得全国战争胜利已初现曙光。

在这样的局面下,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为策应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牵制敌军,决定攻打兵力已捉襟见肘的洛阳城。

此时的洛阳守军是蒋军206师,师长邱行湘人称‘邱老虎’,出身黄埔军校,是蒋校长的得意弟子。

预感到洛阳朝不保夕的蒋校长,曾三次派专机接邱行湘到南京面授机宜,他对洛阳这个兵家必争之地重视异常。对于校长的重托,邱行湘表示全力而为,并信誓旦旦的说:‘除非天崩地裂,洛阳万无一失’!

我军攻打洛阳的任务,交给了陈赓谢富治兵团的第四、九纵队和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西线兵团的第三、八纵队。

1948年3月8日,我军对洛阳发起攻击,虽然邱行湘在城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洛阳城已危如累卵。

而他千呼万唤的援军中,胡琏所部倒是想全力支援,但被暴涨的河水隔住,而另一路援兵孙元良部却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一个团应付一下。

经过五昼夜的激战,坚固设防的洛阳城土崩瓦解,206师两万余人被全歼,少将师长邱行湘被活捉。

不久后,在中原地区就有了这样一个传说: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挡住胡琏的增援部队,是老天爷在帮助我军攻取洛阳,因为我军打洛阳,是来夺取具有象征意义的宝鼎的,战后,鼎已经落在陈赓的手中,后来由邓小平运给了毛主席,这说明要改朝换代了,人民要座江山了!

鼎是古代烹煮用的一种器皿,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或方形四足,古代曾以鼎作为传国的宝器,它象征着王朝帝业。

我军洛阳夺鼎的说法,在民间多有流传,人们议论纷纷,真假莫辨。但不论是传说还是事实,都代表了民意,而最后的结果也顺应了民意,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真正的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

历史烟云滚滚,转眼已为陈迹,许多历史结局其实都是必然,但是有些偶发事件,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今天所说的关于刘邦的两个事例,让人觉得无巧不成书,实在有些诡谲。

(刘邦剧照)

彭城之战,刘邦趁着大风突起,顺利逃脱。

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僵持多年,本来刘邦是处于弱势,实力远远逊于项羽,项羽也有多次机会杀掉刘邦,但是都被刘邦侥幸逃脱。鸿门宴上,项羽被刘邦的假仁假义所蒙蔽,没有听从谋士范增的意见,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彭城之战,是刘邦遭遇的又一次险情,刘邦能逃脱却是因为突然刮起的大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项羽忙着和齐国交战,久战不胜,刘邦有了可乘之机,他派韩信率大军进入关中,刘邦的军队先是击败章邯,首战告捷,接着,刘邦平定了三秦地区。战况空前顺利,刘邦决定,乘胜前进。

汉军冲出函谷关,收服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直接投降刘邦。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带五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到项羽的大本营彭城,由于彭城防守力量薄弱,很快彭城被占领了。刘邦非常高兴,在城中大肆庆贺。

项羽万万没有想到,刘邦居然有如此野心,他得知老巢被占的消息,顿时火冒三丈,亲率三万精兵,直接奔到彭城附近的萧县。

不得不佩服项羽的勇气,要知道刘邦的军队可是有五十多万,单从数量上来说,项羽输定了,简直是以卵击石,但是“西楚霸王”可不是浪得虚名,这三万精兵趁着晨雾打掩护,把刘邦的军队杀了个措手不及,看来项羽的将士们真的是以一当十,刘邦的五十多万大军不堪一击,一时间四散溃散,数十万大军如同鸟兽一般逃命。刘邦见大事不妙,也赶忙趁乱逃脱。

汉军被楚军追到一条大河边,这条大河叫睢水,也许是见识了项羽将士的凶悍,面对“前有睢水,后有楚兵”的处境,刘邦的军队没有选择背水一战,而是选择跳入湍急的睢水逃命,于是十几万汉军冲向睢水,据史书记载,“睢水为之不流”。意思就是跳入河流中的士兵太多,水都停止流动了。由于大多数士兵不习水性,河流又异常湍急,跳入睢水的士兵十之八九都溺亡了。

(项羽剧照)

项羽将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刘邦此时感觉必死无疑,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天意,此时忽然刮起猛烈的西北风,飞沙走石,让所有人睁不开眼,树木甚至被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成功逃脱。

《资治通鉴卷九·汉纪一》对此事有记载:

“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杨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与数十骑遁去。”

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刘邦的逃脱,让项羽非常恼火。不过彭城一战让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刘邦后来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最终打败了项羽,今日有“彭城之战”刘邦遭围,明朝有“垓下之围”项羽被困,不到最后一刻,“鹿死谁手”谁也不能妄下结论。

如果没有那一阵大风突起,也许就不会有日后项羽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历史也许就不是现在的模样。可惜,没有如果。

白登之战,刘邦趁着大雾,再次逃脱

刘邦打败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成了高高在上的汉高祖,但是日子过得并不安稳,那时候匈奴不断的在汉朝边界滋扰生事。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刘邦亲自率32万大军北上进攻匈奴,随行的主要谋士是陈平、娄敬,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

起初,汉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邦洋洋得意,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到达晋阳后,想要进攻一个叫代谷的地方,听说匈奴就在那里驻兵,于是先派人侦察虚实。狡猾的敌人将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留下老弱残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探子回来报告看到的情况,刘邦觉得匈奴人不过如此,见了他汉朝大军就知道弃甲曳兵,实在不堪一击。

刘邦派刘敬再去探听,刘敬是个非常谨慎的人,觉察出事有蹊跷,回来做了如下报告:“两国交兵,应该显示自己的长处,以振军心,我们两次探查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残兵,这其中必定有诈,敌人一定有埋伏,我觉得我们不可以轻举妄动。”没想到他的这番话让刘邦火冒三丈,刘邦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刘敬扣押起来。

刘邦一意孤行,结果落入匈奴设置的圈套中。数十万人马在白登山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粮草日益耗尽。

刘邦大军就这样被围困了七天七夜,不得脱困。不得不说刘邦之所以能够称王,就是因为知人善任,身边有许多谋臣,此时谋臣陈平献上一计,那就是用金银财宝去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让她吹一吹枕边风,劝说匈奴撤兵。不得不说这“美人计”用得实在漂亮,最终,匈奴单于居然答应在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

也许刘邦也没想到居然会如此顺利,他将信将疑,怕这又是敌人的诡计,目的就是引他出去,此时,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但是没想到第二天,天起浓雾,十步开外都看不见周围的东西,刘邦觉得是天助我也,就趁着大雾突围了出去。

不得不感叹刘邦实在是太幸运了!

结束语

也许老天对刘邦是有些偏爱,让他在极端困窘的境地里侥幸逃脱。但是,以上史实真假难辨,因为我们总喜欢为古代帝王的故事增添几分神秘色彩。但是不管怎样,刘邦之所以能称霸天下,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有哪些连这种错都会犯的故事?

19世纪中期,日本诸侯萨摩藩的卫队砍杀了英国商人,面对谈判由于翻译出错,导致双方开战;船坚炮利的英军舰队被一炮轰中了旗舰,日本萨摩藩虽取胜,但立即派人求和投降。

日本卫队砍杀英国人

对于近代日本的崛起,一般都是说从1867年的“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对自己内部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实施改革,而这之前的1863年,发生的萨英战争就是导火索之一。

1862年9月14日,四个英国人在日本的生麦村骑马溜达。路上遇到了岛津久光的仪仗队,由于英国人没有下跪及退让,一匹马还突然受惊冲入仪仗队,结果4个英国人被杀死一个、重伤两个。

早在1853年,美国通过武力强制日本开国通商后,日本和中国一样被迫打开国门,还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荷兰、俄国都趁火打劫,和日本签订了条约。所以才出现了英国人在日本境内骑马溜达的场景,因为这些都是生意人。

当时岛津久光是萨摩藩主岛津忠义的爸爸,而萨摩藩相当于古代中国割据一方的诸侯,和长州藩、 肥前藩 、土佐藩还是明治维新运动中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岛津久光带着700人的队伍行进在道路上,换成古代中国如同贵族出行一样,闲人需要避让,可英国人不肯啊,岛津的卫队立刻拔刀砍伤了英国人。

这事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发生在生麦村,也被称为“生麦事件”,次年,英国的舰队就开到了日本鹿儿岛,并和岛津久光谈判, 要求赔偿25000英镑,并逮捕惩罚肇事者。

蹩脚的翻译

当时英国人又不懂日语,日本人只好找懂英语的来当翻译,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闪亮登场。

福泽谕吉就是老版日本万元大钞上的人物,不仅善于学习汉文和洋学,还曾经留洋赴美,是个海归。毕竟是高端人才,回国后受雇于日本政府,充任译员翻译与外国往来的公文。

福泽谕吉不知是学艺不精还是没听清,在翻译中,将英国人惩罚肇事者的意图翻译成了惩罚主事者的意思。岛津久光本来想把卫队的人扔出去平息事情,结果以为英国人要求惩罚自己,于是大怒、断然拒绝。

说不定那个卫士还以为大佬真仗义,为了自己与英国人开战。结果双方谈崩,火拼拉开帷幕,日本人率先出手、计划偷袭。

萨摩藩一番合计,准备偷袭英国舰队,找人伪装成国书答复使者和卖西瓜的商人。不过只有使者成功登舰,其他人被拦住不允许上船,由于英军一直比较警惕,偷袭的事未遂。

英军这边等了三天,看见萨摩藩一直不答应条件,就下最后通牒,再不答应就别怪我的大炮轰你个底朝天。

虽胜实败

萨摩藩眼见英军要开战,抓紧准备炮台防御阵地。双方对战的过程,也印证一句话“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零比五”。

萨摩藩的岸防炮台共有80门大炮,直接出手轰击英军舰队。英军用炮还击,破坏了一些工厂、研究所等地方,死伤者极少。但英国舰队就惨了,旗舰舰长室被命中, 舰长与大副以下数十人全部去见了上帝。

话说当时这么悬殊的国力,英军应该能压着萨摩藩捶打。但当时风浪太大,军舰颠簸厉害,不好瞄准,命中率太低。而军舰停泊还击的地方正好是萨摩藩炮台平时训练的目标地。萨摩藩的炮台都不用细致调整,只需把军舰当做训练靶船,一炮打出去就命中旗舰。

英军只好撤退,第二天继续再战,弹药耗尽后再次被迫撤退。但作为胜利方,萨摩藩没多久主动派人投降,不仅赔偿了25000英镑,还惩罚了肇事者卫士。

这是由于萨摩藩发现与英军的实力悬殊太大。虽然靠着地利、气候和训练的多重有利因素积累,占了不少便宜。但实际上大炮的射程和威力远远比不上英军舰炮,如果后面英军再来,运气可能就不会这么好,岛津久光赶紧投降求和,才平息事态。

但事情不止如此,萨摩藩在发现双方差距投降后,就开始了改革,创办开诚所藩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从英国引进技术建造鹿儿岛纺织所,坚决发动倒幕运动,推动了改革,带领日本壮大。

这里不得不提同一阶段的清王朝,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大沽口,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和礼部尚书瑞麟花费数月时间重建大沽防务,英法舰队直接参战的11艘军舰遭受重大损失,7艘军舰先后沉没,清军取得完全的胜利。

不过偶然的胜利反而让清政府更加迷失自我,不能认清炮战中的双方差距,以为不过蛮夷小丑,放弃了翻身崛起的机会。次年再次对战中失利,圆明园被洗劫焚毁,随后,才被逼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重视洋务及外交事务。

这与萨摩藩很相似,虽然都取得了炮战胜利,但之后走了不同的道路,可见保持清醒,认识敌我双方的差距,不要被一时的胜利遮蔽了眼睛,多多查找不足、补齐短板,才能真正强大。

历史上有哪些现世报的故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却不怎么看,他曾经发问:孔子的弟子颜回,那么善良那么有品德,为何那么早就逝去。而盗拓这种人却为何能百岁寿终。

那么到底有么有报应呢?

我们从历史上一个人的生死经历,三个人的起起落落中,或者大家心中自有分寸!

范雎的早年经历

看过大秦赋的都是范雎是谁,他身为秦相,更是秦国开疆扩土的重要人物之一,在他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指导下,秦国一步一步的蚕食战国各国领土,并且还在长平之战中,对于统一六国最大的对手赵国,给以沉痛的打击。让赵国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锋的机会,最后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

可是范雎年轻的时候,却是经历过一段生死经历,而这段经历也扯出了一段历史上有名的现世报例子,而报应来得太快的人就是魏国宰相魏齐,这个魏齐其实和范雎,压根没有任何联系,因为范雎只是魏国的大夫须贾家里的门客,所谓门客其实大约就是我们现在的帮老板工作的打工人,因为范雎虽然有才华,可是没有门路,只好到了魏国去他家应聘。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当个门客很丢脸,因为当时做门客最后飞黄腾达的非常多,商鞅吴起这些大神级的人物都当过门客,更不要提毛遂和蔺相如这些名人。所以范雎在须贾当门客,还是很开心的,并且还得到一次随着须贾出差的机会。可不要小看出差哦,因为当时出差一次和现在的不同,花费很多还有名额限制,范雎被须贾带着出使到齐国,证明他是有点能力的。

可是正是他的能力害了他,这次出使他的老板能力太差了,被齐王一段的数落,看不下去的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能力,雄辩齐王,反而让齐王不敢小看魏国,更是让齐王十分欣赏他,让范雎被齐王看中,单独找来聊了一会儿天,还打算请他留下来,为齐国效命,送金子送美女,但是都被他回绝了,他还是很仗义的跟着须贾回去了魏国,

可是须贾回国后,露出了人的本性,就是看了别人比自己好,须贾没有说范雎救了自己,给魏国长了面子,反而诬陷是个二五仔,这人信不过,反正就打了他的小报告。

魏国没落的确有原因,之前送走了商鞅,现在又赶走了范雎,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魏齐的能力太差有关系,他也没去了解事实真相,还有询问当时的人到底什么情况,就听了一面之词,倒是真相信了须贾说的,就命人将范雎给抓了。抓了以后,他也没给范雎任何解释的机会,反正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范雎认了,在大公无私地将他送入大牢,最后范雎可是被折磨的够呛,差点一命呼呜了,幸好他机智靠装死而躲过了生死危机。当时有两人看到范雎都已经不行了,就将他抬了出去荒山野岭,可是到了哪里一个叫郑安平人,发现范雎其实还有一口气,也就良心发现,救了范雎一命,而这一救,救出了范雎后来辉煌的一生,也让郑安平人善有善报,此事后话。

范雎的以直报怨

范雎装死逃脱,在郑安平养伤康复以后,老范可不敢再在魏国待了,他思考了很久,终于和商鞅李斯的选择一样,他们选了大秦五效命,他就更改了自己名字,叫自己为张禄,靠着自己的意志,最后幸运地结识了秦使王稽,跟着他回到了秦国。

范雎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正遇上了秦国最伟大的王之一秦昭王,因为他的才华和经历,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重用,最后在公元前266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巅峰,出任秦国丞相。

而登上了人生巅峰的范雎,是一个知恩图报,有仇必报的君子,他秉承着孔子的以直报怨的心态,首先想到的就是攻取魏国,当然这里有两个心思,一来是报复魏国当年对他做的事,二来也是为了秦国的发展。

而这件事别当时的魏王知道,但是魏国担忧自己熬不住秦国的老拳,就找人出使秦国,希望大家坐来来好好谈谈,没必要打打杀杀的。

使者团的团长又是须贾,这次须贾来到了秦国,当然老范是知道的,不过老范当时叫张禄,压根须贾没想到,他和老范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心目中,这个人已经丢到了荒山野岭了凉透了。

这时老范就演技爆棚了,来了一段故人相见,看看须贾的举动,而须贾再次见到了老范,见他分成贫穷还很苦的样子,就良心大发现,或者是对于自己过去的后悔,反正他赠以给老范一件绨袍,而这让老范很感动,觉得还是算了,不去报复他了。

可是当须贾见到了秦相张禄的时候,吓得可不轻啊,但是没办法啊,只能告诉了自己来意,而此时老范去找到了自己的老爸秦昭王,讲述了自己的不堪回首的往事还有魏国的意思,秦昭王确实是个好老板,他力挺范雎,你要怎么干都可以,秦国就是你的后盾,说真春秋时代特别重情重义,范雎放过了须贾,但是没放过魏齐。

范雎利用秦王力挺自己,在秦庭痛骂了须贾后,对须贾说了一个要求:秦王虽然许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蚁命归告魏王,速将魏齐送来。否则,我将率兵攻入大梁,那时悔之晚矣。”

须贾可以怎么办呢,反正不是他自己的性命,就赶紧回去复命了,其实这里很奇怪,为何范雎会放过须贾,而不放过魏齐呢,其实还是须贾还有点善心,要是他对范雎当时不管不问,估计结果是更惨。所有人做点善事,哪怕是一件小善事,或者都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魏齐的现世报

须贾出使回来,立刻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告诉了魏王。魏齐心里就非常害怕了,就相印也不要了,连夜逃到了能抗衡秦国的赵国,躲入了平原君赵胜府中。

但是躲的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要来终于回来的,要报时辰到也要报,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王用计将平原君引了去秦国,而平原君并不知道自己被魏齐坑了,到了秦国倒是好吃好喝,但是不能走,要走的送魏齐到秦国。

魏齐只好逃到赵国丞相虞卿家里,可是虞卿也保不住他啊,只好跟魏齐回到了魏国,希望四公子之一魏无忌出手相救,魏无忌因为当时考虑了很久,毕竟这样做和秦国死磕不值得,不敢马上回复他。魏齐就觉得无路可走了,最后一口气上来做了傻事。赵孝成王命人将他送给秦王稷,平原君才有秦国有惊无险的回到了赵国。

当然魏齐的现世报说来算是恶有恶报,但是另外一个人物郑安平却是善有善报,这人就是前文说的,救下了老范的郑安平 ,这人对于范雎可是一个恩人,因为他不但救了范雎,还帮他疗伤,最后还帮他联系秦使,让他找到了机会一展抱负,一飞冲天。后来才有了范雎被举荐,利用他的才华,帮助秦昭襄王夺得了实权,其后范雎让他成为了秦国一个将领,当然也立过一些战功,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后来在秦攻赵的邯郸之战中战败,最后投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的战将,不过其运气确实也不错,还被封了武阳君,最后在赵国寿终。

我们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三个人中,其中两人因为自己的心善改变了人生的命运,而一人却因为自己的心恶,导致了最终无奈的结局,而这段历史也说明了古人的善恶报应观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中国人在春秋时代已经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来到了东汉末年,三国著名的人物刘备临终时告诫刘禅: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到了唐朝佛教的兴盛,再融合了佛教的因果论,成为了中国历史近千年来一个主流的观念。

当然也有许多人会对因果报应的观点提出过疑问,比如不过即便是太史公有着疑问,还想有许多热心人士,经过了总结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平,发现世间确实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许多例子。

而民间的老百姓,更是更喜欢这个桥段,所以元明清的大量小说和剧本创作,都是围绕善恶报应来推进剧情的,延续到了现代无论是电视剧和电影,观众对于那些丧尽天良,坏事做尽的反派,大结局得到了“现世报”后,立刻会拍手称快。

这些都是人民向善的天性表现,而也一直进士我们,多行善事,唯有行善积福,为人民为老百姓,为社会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善心,才会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也是为何古人一直强调向善的正能量的体现,

为了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风气更加良好,社会道德中的扬善惩恶最能让大众接受。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案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谜案,比如徐福东渡、宋太祖暴毙、建文帝的生死、李自成的下落、还有传国玉玺之迷等,至今扑朔迷离,让后人猜想连篇。

众多谜案,论分量,我认为,当属传国玉玺下落。

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命以和氏璧镌刻而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是帝王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秦亡以后,子婴献玉玺于咸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用他做大汉国玺。西汉末年,王莽索要玉玺,太后把玉玺摔缺了一个角,王莽用黄金补上了。王莽兵败被杀以后,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了传国玉玺,然后献给了更始帝刘玄。后来赤眉军杀了刘玄,立了刘盆子,玉玺又到了刘盆子手里。刘盆子兵败宜阳以后,献给了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时到了孙坚手里,再后到了袁术手里。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到许昌献给曹操,玉玺重回朝廷。曹丕建魏后,在传国玺肩部刻上了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来证明自己并非篡汉。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依样画葫芦,建立晋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玉玺归了前赵,再然后到了后赵石勒手里,二十年后,到了冉魏。后晋朝将领又从冉魏手里骗回了玉玺。

南朝时,玉玺在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里传来传去,后来就随着隋朝大一统到了隋朝手中。隋炀帝被杀后,玉玺随着萧后和隋炀帝孙子杨政道一起遁入漠北,后在贞观四年李靖讨伐突厥时,萧后与杨政道返回中原,玉玺重新回归唐朝。

唐朝末年,朱温灭唐后建后梁,玉玺到了朱温手里,李存勖十六年后灭了后梁建立后唐,玉玺到了传至后唐。

后唐末年,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和着契丹兵打到开封城下,末代皇帝李从珂抱着自己的老婆和玉玺,跳入熊熊大火中,玉玺从此消失。

从此,就有了后唐之后无真正传国玉玺的局面。虽然后世有很多传国玉玺再现的版本,不过多经不起推敲。

就比如,公元1096年,宋人段义称自己修房子时挖到了传国玉玺,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说这是真品,不过后世考证这是哄皇帝玩的。还有传言明弘治十三年的时候,户县毛志学曾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另有传言是皇太极正是得了传国玉玺以后才改国号为清的。

以上这些传言都是扑朔迷离,让人真假难辨而又好奇。不过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这倒是真事,其中也有叫传国玉玺的,但乾隆皇帝却认为这是赝品,以乾隆皇帝的文化素养,应该所言不虚。那么,真正的传国玉玺呢?是不是真的是在后唐末年就灰飞烟灭了?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