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2.成就
①封建制度方面
晋朝最早实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行政的管理方式,在封建社会历史上首先设立了门下省,把侍中提升到执政地位,新设立中书侍郎、中书舍人职位以增强中书省地位。
还首次设立了督护的职位,这是同时具有军事指挥、行政监督性质的官员,在性质上已经类似现代的政治委员。
在民族政策方面是执行了广泛的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也是最早实行赋税依远近逐步降低,以及按照人口年龄划分税赋,对妇女和儿童等次丁也进行优待的政策,这些都是在封建社会有利于人民的政策。
②生产经济方面
土地政策实行的占田、限田制度是古代均田体制的早期尝试。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发展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后来才有大运河的出现。
晋朝的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了能建造乘坐两千人的大型船只的能力,东晋时期实现的每亩税二升、三升的赋税也是中国古代最低的赋税之一。
③文化科技方面
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设立国子学的朝代,与政府的太学不同,是更高一级的国家学府,以政府官员和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隋朝时改称国子监,以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设立宗学,教育皇族,也是在国子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把书法作为教育课程普及的朝代,并且最早设立了书博士传授书法。文化方面的辞赋、诗歌、绘画以及相关理论方面都有可以称道的之处。
④科学技术方面
晋朝是古代最早发现岁差的朝代,虞喜发现的岁差为后来测量、计算更精确的历法打下基础。后来祖冲之编订新历法时首次把岁差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制图学上,裴秀也首次制定了六法制图的标准,为绘制更精确的地图打下基础。
晋武帝时期太史令陈卓编订的星图汇集了二百八十三宫,总计一千四百六十四颗星,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资料,建立的天宫体系长期作为天文学基础。
3.负面影响
晋朝社会风气倡导奢侈,君臣赛富。皇帝卖官,并且从全国挑选美女,充实后宫。百官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自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就盛行,贯穿整个晋朝。再加上晋武帝大肆分封王公诸侯,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死伤大量平民百姓。
从八王之乱到永嘉之乱,继而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带给中华民族300年灾难,使得汉人做了300年的亡国奴。东晋明知北方的汉人陷入了水深火热当中却不愿意北上解救同胞,一直到了隋朝的杨坚出现后才结束了这个悲剧。正是因为如此,现在的人才对晋朝深深的厌恶,一个连老百姓都能轻易抛弃的朝代又怎么能让人爱起来呢?
故,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国家,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个是历史学界给晋朝的统一论调。
4.总体上说
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有贡献的历史时期,那些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成就和杰出人物也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从字面上看,“京”是用土堆成的小山丘的意思,“观”是修建于道路或者建筑上的门类装饰物,一般指宫门,“京观”合起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土堆成的小山上的宫门。
也许是因为古代华夏的战争频繁,京观的本意后来被改变,特指在战争后获胜的一方把敌人的尸体聚集起来,并且用土在尸体上堆成小山丘,再修建一个类似于宫门的阙,用来炫耀武功、震慑敌人。
京观不是把敌人的首级(头颅)堆在一起,而是把尸体堆在一起,古代华夏没有堆首级的习惯,但有堆积尸体用来筑京观的行为。
举两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例子来说明京观是什么,为何古代武将打了胜仗会筑京观来炫耀。
古代战争1、司马懿筑京观
《晋书 宣帝纪》: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公元238年,司马懿受魏明帝之命攻伐辽东公孙渊,公孙渊不敌司马懿,被包围在城中,公孙渊从南面突围,被司马懿率军打败,在坠落彗星的地方将公孙渊斩首,司马懿进城之后,建立了两个标志以区别新旧。
然后司马懿做了两件很恐怖的事,一是屠城,二是筑京观,屠城是把城中十五岁以上所有的男子全部杀死,一共有七千多人,还把公孙渊手下的公卿全部处死,这些官员就有二千余,同时还收编了四万户人口,约有三十余万人。
京观筑京观是指司马懿把这些被杀的敌人尸体堆积在一起,在尸体上面封土筑成高冢,这便是京观。
司马懿筑京观的目的是什么?
很简单,用恐怖的手段来震慑敌人,司马懿虽然打败了公孙渊,杀了很多人,但是战争结束后,司马懿是要离开辽东回到洛阳的,公孙渊虽死,但是难保不会出现另一个公孙渊,在司马懿的军队离开后,肯定会有其他势力进入辽东,司马懿筑京观的目的就是震慑这些势力,不要与魏政权为敌,否则就是这个下场。
司马懿把屠城和筑京观合在一起,威慑的意味更加浓厚,司马懿在破城之后就杀了一万余人,这些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和官员,还不包括在战争中死亡的敌人,司马懿用来筑京城的尸体少说也有几万具,把如此多的尸体摆在一起,就是一种非常震慑的手段,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动。
古代攻城战没有人不怕死,尤其是上万具尸体堆在一起,这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司马懿不在乎人口,只在乎是不是归顺魏政权,但凡与魏政权作对的,无论有多少人,全部屠杀,绝不手软,这让曹魏的政治高压延伸到边境地区,今后只要想背叛曹魏的势力,在叛乱之前都会掂量一下能不能承受这种压力。
2、邓艾筑京观
《三国志》: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公元263年,司马昭主导之下的魏国发动了对蜀汉的大规模军事进攻,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魏军就兵临剑阁关,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邓艾绕过了剑阁,从七百里无人区绕到了江油、棉竹一带,逼降了江油守将,在绵竹打败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成功兵临成都,逼降了后主刘禅,灭亡了蜀汉。
筑京观之后邓艾模仿当年邓禹的故事,私自在成都分封了一系列的蜀汉降将,并且任命了一大堆的魏军将领为蜀地官吏,邓艾还干了一件特别恐怖的事,就是筑京观,而且邓艾筑的京观与其他历史人物都有所不同。
邓艾在绵竹筑台以便修建京观,用来表彰自己和部将的战功,但是邓艾用来筑京观的尸体既有魏军的,也有蜀军的,邓艾把自己手下的士兵尸体与被杀的蜀军尸体堆在一起筑成京观,这算是非常另类的了,也是为数不多的把自己人的尸体筑成京观。
邓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蜀汉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投靠了曹魏,为了稳定成都,邓艾用古代将领传统的方式来炫耀,邓艾更多的不是威慑敌人,而是炫耀自己的战功,这从邓艾的性格也能看出。
筑京观有两个目的邓艾偷渡阴平并成功逼降刘禅之后,他非常骄傲,谁的话都不听,谁的话都不放在眼中,就连司马昭几次三翻告诫邓艾不要擅自分封蜀汉君臣,邓艾就是不听,这明显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表现,邓艾并没有造反的想法,只是过于骄纵。
相比较而言,邓艾筑京观的行为明显就比司马懿和平多了,司马懿有屠城行为,杀了一万多无辜的百姓,用他们的尸体来筑京观,而邓艾并没有杀害俘虏,也没有杀害投降的士兵和百姓,只是用战争中死去的尸体来筑京观,邓艾善良多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能够看出,筑京观最主要就是两个作用:一是震慑敌人,二是炫耀战功,这种做法看起来好像非常恐怖,实际上这是华夏历史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政治行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筑京观的行为了。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晋军,楚庄王手下有个叫潘党的将军劝楚庄王把晋军的尸体收集起来,筑成京观,以显示楚军的武功,结果楚庄王拒绝了,楚庄王认为晋军不过是在执行国君的命令,争霸天下不仅依靠武力,还要有德行。
京观是残酷的战争行来带来的从楚庄王的例子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处处残留着道义与德行,礼乐尚未完全崩坏,即使有筑京观的行为,大多也就是收集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来筑造,并无后世的屠城及杀俘行为,到了战国,战争越来越残酷,动不动就有灭国之战,甚至还有杀俘行为,长平之战,秦国一次性活埋赵国40多万降军,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杀俘。
后世战争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筑京观的手段也是越来越残酷,像司马懿这种屠城筑京观的行为在三国时期并不少见,曹操及其手下在东汉末年至少有五次屠城行为,屠城与筑京观想要达到的政治目的是类似的,都是威慑敌人,能够让自己后来的战争打得更容易,这也是筑京观最大的目的。
筑京观的另一个目的炫耀战功则纯属人的本性,人都有炫耀自己能力的一面,希望能够青史留名,人是会死去的,但是京观会一直存在下来,所筑的京观就能在后世流传,后人知道了京观就会了解这是谁筑造的,也就能让筑主青史留名。
之所以西方人会在此后回顾历史时形容从罗马帝国覆灭至欧洲文艺复兴为黑暗的中世纪,其主要原因是权力的腐败造成了民不聊生,但是要说黑暗不堪,那是有些言过其词。因为涉及历史非常复杂,所以七师弟用政治的角度给大家解读一下。
王权与神权的博弈与相互堕落中世纪在英文之中的标准翻译是Middle age,直接翻译是中间的纪元;而在一些古典欧洲表达之中,又有人将其称为midevil,(或dark age)这个词直接翻译是中间的邪恶,意为描述这段时间的黑暗。
无论是东方民族还是西方民族,描述黑暗的一般都是描述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才会有“青天”这种反义词。而西方中世纪时期的黑暗,主要是权力的堕落。
阶段一:王权依仗神权
起因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大陆就陷入了诸侯争霸的状态,其中既有君主政权的王国,也有僭主政权的城邦。诸多划地为王的君主都有一个烦恼,那就是他们王权的合法性不足,其中贵族的特权需要王权保证,而王权则需要君权神授这种说法才能站住脚。所以此时,各地的诸侯都需要讨好教廷和教宗,以神权帮助自己王权的确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真龙天子”这一说法。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各国的王权就弱于神权,各国的王必须向地区的红衣主教所妥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皇帝被国师所蛊惑和操纵的情景。而地区主教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自然是在权力空间内大肆扶植自己的神权力量——神职群体。所以牧师往往在地区里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话语权,甚至远远高于该地区的长官和贵族。在这种情况下,腐败也就滋生了,由于神权不需要理性进行保障,所以往往神职人员就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就导致了民生的黑暗。
阶段二:王权与神权平座
随着王权和地方各诸侯财富势力和自己政治军事势力的稳定和强大之后,王权开始和神权平起平坐,此时教廷已经无法直接干预各国内部和国际事务,但是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民众又再次成为王权和神权博弈的牺牲品,为了继续积累财富和保证影响力,教廷改革了推出了赎罪卷的说法并继续在司法和道义层面剥削信徒,而王权加大了税收和兵役。于是一时间,富人犯罪可以拿钱买命,而劳苦大众整日劳作依然没有积累。
阶段三:神权对王权的反扑
在宗教改革与王权崛起的状态下,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失控,神权开始发起了对王权的反扑,其中包括蓄意跳起城邦内部贵族争斗,以神权授予不均的方式挑拨国家间战争,还有就是号召发起宗教远征。当然,其中也就包括神权对于科学研究的疯狂打压和极度恐惧,这其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例子,包括日心说,血液循环等等。
那么总结所谓中世纪的黑暗,主要就是权力的堕落,其中包括基本的司法沦丧,基本的私有权被践踏,繁重的赋税以及思想的禁锢。比如牧师肆意奸淫女性,勒索贵族,侵占土地,聚敛财富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现象。
中世纪时期与西方文明神权对于思想的禁锢确实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在中世纪时期,戏剧与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样板戏,艺术理念的创新与探索被彻底禁锢在古典艺术的范畴之内。
【中世纪教堂建筑是西方文明的瑰宝之一】
但是中世纪时期也并不是彻底黑暗一无是处,天主教对于古典文化的继承与一丝不苟使得整个西欧大陆内部形成了一定的整体认知与审美基础,神权与王权博弈导致的阶层禁锢使得民众专心于农业与商业。天主与基督教对于传教的需求与驱动,催生了整个欧洲商业的大发展,其中包括商业形式、商路和多国贸易。与此同时,神权完全掌控的教育、建筑、传播等等也为后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整个欧洲的文明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会学校奠定了欧洲的教育传统和共同认同】
一个突尼斯小贩的自杀,引发了多个阿拉伯国家的革命
2010年12月17日,一名二十六岁的年轻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因为抗议有关部门无理驱赶、没收他售卖的东西,又殴打他,但投诉无门,绝望下,在家乡西迪布济德(Sidi Bouzid)以自焚的方式了断了生命。
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自焚事件,暴露出突尼斯严重的经济失衡,人民生活艰苦,同时也暴露了在独裁者本·阿里统治下,贪官污吏横行及社会的不公义。一场外界称为“茉莉花革命”的运动,由此蔓延整个阿拉伯世界,被成为“阿拉伯之春”。
突尼斯、埃及的政府被颠覆,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也门等国发生的武装暴乱事件对各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阿尔及利亚、黎巴嫩、约旦、苏丹、阿曼、沙特、巴林、科威特、摩洛哥等国在政治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阿拉伯之春”运动以埃及和突尼斯这两个在“阿拉伯之春”中取得进展最多的国家为例,他们的背后都有强大的激进劳工运动,为了获得劳工权利,他们已经斗争多年。
在埃及,解放广场示威行动是由所谓的“4月6日运动”(April 6 Movement)领导和发动的,“4月6日运动”的参与者就是年轻的职业工人。为什么是4月6日呢?因为2008年4月6日,在马哈拉(Mahalla)的工业集团内组织了大型的工人抗议行动,其他地区也纷纷响应,最终这些行动被独裁当局镇压下去。一群年轻的职业工人团结在一起,在“4月6日运动”的旗帜下继续抗争,他们引发了2011年1月的暴动,这也就是埃及的“阿拉伯之春”。
发生在埃及的“阿拉伯之春”真正的成就之一,就是减少了工会组织受到的限制。所以,他们第一次得以组织起他们独立的工会,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工会也可能会朝着越来越独立的方向发展。还有工人控制了工厂的例子,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事情。但现在它还需要获得议会体制的认可。埃及和突尼斯都取得的另一个成就,是言论和表达的自由得到极大解禁。报纸和传媒都相当自由和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和公开地讨论问题,他们期待建立起一个世俗化、民主的埃及。
那些阿拉伯国家的民主进程为何会失败?埃及穆巴拉克维系数十年的统治垮塌后,埃及就启动了首次民主大选。在选举中,自由与正义党获胜上台。但是,这个党是穆斯林兄弟会控制的一个组织。不久,在该党的主导下,埃及通过了一部伊斯兰化的新宪法,明确把《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律法作为国家立法的基础。但这样一来,埃及的世俗派就不干了。他们期待的,是一种政教分离的统治。所以,这部新宪法就触发了埃及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问题。
结果是,世俗派和伊斯兰派的冲突日益升温。首都开罗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抗议与示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支持世俗派的埃及军方突然发动政变,并开始镇压穆斯林兄弟会。剧变之后,塞西将军成了埃及的新统治者。这样,经过一个轮回,看起来,又一位穆巴拉克式的政治强人崛起了。
埃及的民主进程彻底失败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一个独裁者倒下,另一个强人来接替他。
为何阿拉伯国家的民主进程这么难?我们从一份来自埃及的民意调查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2010年末,在“阿拉伯之春”前夕,西方主要的民调机构在阿拉伯世界特别是埃及进行了民调,从那以后,还进行了其他民调活动,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举例来说,在埃及这个最重要的国家,大约有80%或者更多的人将美国和以色列视为其主要威胁,可能有10%的人将伊朗视作一个威胁。事实上,对美国政策的反对声音非常强大,相当多的人认为伊朗拥有核武器对这个地区会是一件好事,这样一来就可以抵消美国和作为美国代理人的以色列的力量。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民调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都很相似。
如果这些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制度真正运作起来,那么他们民众的观点就会对政策造成影响。所以很明显,美国、英国和法国这些在中东、北非地区的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者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必须尽其所能破坏“阿拉伯之春”中的民主要素,事实上这也是他们一直在做的。
这和他们长期以来在这一地区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不仅仅只是在这一地区,在世界任何地区,那些他们最为关心的国家,也就是那些产油、产矿的国家里,在民主进程方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改变。这些国家里,任何发生的暴动很快都被镇压。
结语美英高举“反恐”大旗,在全世界打击伊斯兰教激进组织。这其实都是美国为了介入阿拉伯国家内政,摆出的明晃晃的借口。
若说激进,他们的盟友——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最激进的国家。一直以来,沙特这一地区有大量的资金流向最极端的伊斯兰教激进主义形式——马德拉斯(Madrasas)和巴基斯坦境内的瓦哈比派(Wahabbism),还在埃及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萨拉菲派(Salafis),这些都是极端组织。
但是,这是美国喜闻乐见的,它并没有试着去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美国和英国可能并不喜欢伊斯兰教激进主义,但相比世俗化的民族主义,他们还是更倾向前者。因为阿拉伯国家世俗化的民族主义者给西方造成了威胁——他们威胁接管资源并将其用于国内发展。这对只在乎这些国家自然资源的西方而言,是最严重的罪,所以我们支持伊斯兰教的激进分子。
我觉得要想知道旅游的最大意义在哪里,首先应该想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从呱呱坠地到一缕轻烟,短短几十年。按平均寿命八十计算,掐头去尾四十年,还剩中间四十年要为国家做贡献,每天日复一日的为生计奔波,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
天天刷头条的我们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没有财政自由的金钱,没有呼风唤雨的特权,普通的如尘埃,渺小的如蝼蚁,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啊,这么想,真的没什么意义。可生活总得继续,日子还得照过,上有老下有小的,总不能一死了之吧。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悲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金钱富贵,宁有姓乎。天地生人,各有千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立足当下,树立目标,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终有一天我们会长风破浪挂帆济海。
好听的话谁都会说,可人生路还得自己走,往哪走,怎么走,总得有个方向有个目标吧。可是立目标容易,找到自己特长不易,实现人生目标更不易。那些先找到自己特长的人少年得志了,那些后找到自己特长的人大器晚成了,而大多数的人和我们一样,仍然在寻找自己的特长。
寻路的过程异常艰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试错,不断的打击,不断的站起。这样不断的重复,心累了,想放下眼前的苟且,想奔向诗和远方,想调整自己以备再战,想丰富阅历增加储备,想不负年华不负河山,想拓展人生宽度死而无憾。于是就有了旅游,就有了旅游的意义!
个人拙见,多多包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