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 微博(王石出任远大集团华大基因联席董事长)

伏羲号

王石有这么多头衔,一方面与他多年来在万科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与他34年的地产经验和人脉积累也脱不开关系。

近日,王石在演讲、爬山之余又有了新动作。

唐骏 微博(王石出任远大集团华大基因联席董事长)

现身远大科技集团30年感恩论坛――北京分论坛,宣布出任其联席董事长。

他说,“他被远大的环保理念和生态农场建设所感动,愿意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虽然早在2017年8月的亚布力论坛上,王石挚友、建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就透露过王石将出任远大集团联席董事长,并可能出任华大基因联席董事长。

王石当天就否认了老友的说法,称为“捕风捉影”,表示“外界并不懂自己”,自己只是“三次”考察了一下远大的工厂。

让“房产大佬”撇清“传言”又自己“打脸”的这个远大科技集团究竟是何方神圣?

据企查查资料显示,远大科技集团创立于1992年,正赶上中国南海边吹起“春风”的时候。

对外投资了12家公司,业务涉及物业、酒店管理、金融、能源科技、建筑、空调、食品等等,大有要承包衣食住行的架势。

远大科技集团总部位于长沙远大城的"远大科技园"。

正如它所说,“是一个最不像工厂的工厂”,自产食品、自制粮油、不鼓励购车,看起来就像缩小版的美国“温斯顿赛莱姆”,有自己的“文明”和“传统”。

王石也说,“远大为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团队引领70多家农户在做有机农场,生产有机蔬菜。远大以高于市场价的30%进行收购,并将这些有机蔬菜直供远大食堂。”

侦探君除了想吃蔬菜,还想感慨一句“一家企业得撑起多少人的生活”。

远大科技集团的股权穿透后大股东是张跃。

张跃算是国内较为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最初,张跃和弟弟张剑两人3万元起家,靠着卖无压锅炉技术获得第一桶金。

到了1997年,远大已经开展国际业务。同年,张跃买了中国第一架私人公务机,成为当时国内首家使用私人飞机的企业。

为什么买飞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机场被堵过……

张跃曾说,“当时觉得被机场堵过几次后,一堵5、6个小时,很不方便。让他们去查一查飞机多少钱,买一架算了,查了以后,我一看不贵啊,大概三四千万就能买一架就能用了,所以就买了。”

究根到底是有钱任性。

有多有钱?张跃自己就说,“(九十年代)我最多差不多是6个亿现金放在那里(银行),比尔盖茨说钱很难花,我也感觉钱挺难花的,就是要去花,就是完全肆无忌惮的去花钱。那个年代,其实自己需要什么就买,没有任何忌讳。”

苦苦追求的想买就买的人生,原来别人上个世纪就已经替你实现了。

在此之前张跃是闷声发财,这次买飞机之后名声大噪。

后来,张跃、张剑两兄弟分开经营,张跃负责远大,张剑负责与日本的合资企业远大铃木以及远大住工。

到了2010年,远大科技集团已经有了空调、空气、可建和员工持股的能源、建筑节能、再生燃油、天津、美国8个子公司。

在2017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跃以120亿身家排147位。

而说起张跃和王石的结缘,除了王石论坛上说的“始于对环保的共识”,还有张跃要踏进地产行业的心。

2010年,王石主持了一个《王石和他的朋友们》的节目,有一期是关于张跃的。

节目中,张跃被冠上了“节能建筑”的倡导者。

王石就问张跃,“远大空调是不是也要搞建筑”。张跃回答是的。

他说,在2000年前后,注意到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消耗的差别。西方建筑1平米1年消耗能源没有超过30块的,而中国个别建筑要达到130块,多半也要50、60块。觉得“建筑能耗这个东西不能忍。”

远大旗下的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

而万科也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建筑研究中心开始探索工业化生产模式。

而从30年前“大度”放弃万科(000002.SZ)股权,19年前辞去万科总裁职位,到1年前退任万科董事长,王石在万科已经度过了34个年头。

王石在万科作为“职业经理人”,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干了半辈子,创造了地产界一个市值超过3000亿元的庞然大物,也深陷不少“新欢旧爱”股东的纠缠追求。

终于在“退位”前,摒退“野蛮人”宝能,护住了“江山”,交接给了新任董事长郁亮。

不过,王石纵然退位,在万科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34年的地产经验和人脉积累,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

说到这,吃瓜群众应该有所了解了,除了私人关系,王石这个“房产大佬”成为远大的联席董事是有原因的。

而且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王石去年以来多次现身于远大科技集团的公开活动和内部活动上。

看来王石选择远大,也是基于不少的考察的。

王石还说,“万科和远大今后会加强合作”。

两个大佬这是要在地产界搞事情啊~

除此外,王石任会长的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哥本哈根宣言中,张跃的身影也在不乏其中。

吃瓜群众怎么看王石出任远大科技联席董事长呢?是“互惠互利”居多,还是大佬的“环保意识够强”?评论中见。

哈喽、我是电子哥哥谢谢你的诚邀,唐骏是十年前职场职业经理人成功的典范,最高年薪曾达到10亿放在今天也没有几个职业经理人超过他的年薪。这几年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唐骏曾为三仼首富打过工,能创造如此高的年薪与他的选择也不无关系,自身有创造力搭上一个令自己可以施展才华的大企业拿到高薪也顺理成章,所以说有时是选择多于努力不无道理!这也是对职场人的借鉴。

唐骏1962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0年考进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获公派到日本名古屋大学功读计算机硕士,1985年毕业于日本研究生院,在日本学习期间用课余时间去打工积累了原始资本。因为与教授争吵自然就拿不到毕业证,一怒之下选择去美国发展,他深知在美国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博士头衔根本无法有机会发展,其间他找一所野鸡大学花了3000美元办了一个博士的头衔。

去到美国后他先后创办了三家公司,主要业务就是生产卡拉ok打分机,由于设计的问题只有用他自己声音唱的歌才可以拿满分,消费者用过之后发现有这个缺陷谁会买他的产品!但由于自身创造力有限缺乏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已无力把生意做好,权衡之下只好选择去打工。

有博士学位的唐骏很快就被微软录用成为了一个开软件开发员,但他也是有自知之明深知以自己的能力在微软众多的程序员中他是没有机会取胜的,他觉得他优势在管理能力上。

唐骏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提出了更优化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得到了高层的认可和实施,从此他就开始走上职业经理人的舞台精彩的人生由此开始。

1997年唐骏被派往上海担仼上海微软总经理,在此期间为微软创造了亿级的利润,大家说他能拿到10亿的年薪不合情理吗?各位职场中人像唐骏一样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对能为自己施展才华的大平台下一个打工皇帝可能是你了。

职场导读认为:35岁的男人,建议选择创业。我今年30岁了,以我4年的创业经验来讲,创业的发展空间比上班的发展空间大不止一倍。创业可以拥有老板心态和大格局;上班的话始终都是打工者的心态,格局相对较小。作为35岁的男人,不管社会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是最大的阶段,所以创业是值得搏一搏的选择!

我的创业经历我是2016年1月和我朋友合伙开的互联网公司。创业前我已经有四年本行业的工作经验了,做了2年的销售和2年的管理。朋友觉得我能力不错,能独立经营管理一个公司,于是找我,给我投资创业。刚开始我也是犹豫的,几番挣扎后我想:以我现在的能力和经验,如果创业失败,钱赔了,无非就是再出来找工作挣钱还债。我觉得这个结果我能接受,于是我就拿出了10万元合伙开公司。

我建议题主选择创业,不代表你就一定适合创业。在创业前,你需要先做一个自我评估比如:是否有创业启动资金?是否有擅长的某类经验?是否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创业项目是否有变现渠道?是否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以上问题的回答都能是肯定,那么你创业成功率还是很大的。

创业优势:

1.收入翻倍

创业成功后的收入必然是比上班时工资没办法对比的。之前我在创业前的公司做管理的时一个月收入最高时是七万,创业后一个月最高收入是20万。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少让我实现了在天津买房这个想法。按挣钱速度来说,自然是创业更快。

2.格局变大

创业后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你需要去考虑的问题不再是围绕自己一个人的想法。需要去考虑如何解决公司经营的各种问题,还需要不停的挑战高度,挣钱后要想如何做得更大,格局也就变大了。

3.独立空间

独立空间也就意味着你有决策权,而且自由度越来越高。可以成为“霸道总裁”对员工说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创业劣势:

1.压力大

不管是资金压力,还是工作压力,是创业初期的人都要面对的。可以说创业者每天都在压力中度过。资金链断了要考虑如何拉投资?有利润了要考虑怎么扩大利润?公司规模扩大后员工工资、竞争压力都可能让你喘不过来气,彻夜难眠。

2.起步时遇到的都是问题

创业挣钱了什么都好说,但是刚开始创业时,变现能力是最难的时候。不管是管理、客源、货源、人员都很难顺心,甚至要事事亲力亲为。那个阶段你会怀疑,到底是员工给你打工、还是你给员工打工?

3、创业失败风险

我觉得创业最大的劣势就是创业失败的风险大。其实不管你是哪个行业的创业者,都有做得好做的不好的。创业失败的概率是比成功的概率大的。因为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会有很多:管理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行业发展等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失败。

写在最后的话:

我个人觉得男人35岁,创业的优劣势都能接受的前提下,建议选择创业。上班固然是稳定,那也意味着不管是收入,还是发展空间也都将稳定不前。如果你没有不能替代的技术或能力的话,35岁以后一旦失业,再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很难的。35岁上班状态将会是:更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失业风险”。不要犹豫,35岁已经是成家立业的年龄了。我作为30岁的职场女性能做到,相信你也可以!

最近公司想要调整工作时间,把原先的双休改成单休。消息一出,除了老板,公司的所有人都坐不住了。还有的同事扬言:“要是单休,我就离职!”

然后,我们就在午饭的时间一起谈论这件事,不少同事表示,要是从公司离职,自己出来创业做生意也挺好。于是大家就充分发挥了畅想的能力。

有的人提议一起开一家花店,花店很浪漫;有人提议开一个包子铺,在写字楼下面卖包子,一定很赚钱;还有人说开一家奶茶店,配料跟机器齐全后,很少操心;还有人说开一家连锁超市,很容易赚钱。大家都聊得很嗨,但感觉也只是口嗨,根本就不会付诸实践。

然后,公司真的实行了单休,而真正辞职的只有两个年轻人。其余的同事要么因为要还房贷不能辞职,要么因为出去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而选择继续待在公司。

回过头来,当初说的一起辞职做生意的想法,也真的就只是说说而已。

有钱人的退路

而有存款,有资源的人,大概不会害怕。他们试错成本高,不怕失败,即便赔本也觉得自己试了,没什么可后悔的,大不了再回去找工作上班。他们有钱,有人脉,有退路。即便创业失败,也能很快回归正轨,再次找到赚钱的工作与门路。

普通人的困境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人到中年,其实都萌生过做生意,自己出来创业的念头,但是往往又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念头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没有什么身份背景,没有名校光环或高学历,出来创业,万一失败,不仅把自己前几年存的本钱给霍霍没了,将来的路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35岁+的年龄,复出,找工作真的很难。所以,不敢轻易辞职,更不敢轻易创业。只能继续在公司坚守,继续打工人的生活。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还没有升到一定的职位,中年打工人在职场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一方面受到年轻人的冲击,体力脑力都不如从前,可能还要管比自己年轻的人叫领导,拿着不算高的工资。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自己被淘汰,也不得不继续学习,或者考证,很累,但也只能这么卷。不然想要升职加薪也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说,人到中年,是继续在公司还是出来创业,主要还得看自己有没有资本。能承受怎样的打击或生活。

在职场坚守,可能很难发大财,但很安稳。

出去创业,可能会一夜暴富,但也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果做好了准备,能够承受最坏的结果,也许折腾一下也未尝不好。

比特币不是旁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一种典型的金融骗术,拆东墙补西墙,把新投资人的钱用于支付老投资者的利息和回报,制造出赚钱的假象来骗取更多投资者进入。

最早是意大利裔投机商人Charles Ponzi发明的,他一心想发财,最终发现最快的方法是通过金融。

Ponzi虚设了一家公司,承诺投资者在3个月内获得回报,前期的投资者获取了可观的回报,环环相扣,短期内吸引了3万人投资,持续了1年,人们才陆续清醒过来。

庞氏骗局总有一天会破灭,因为越往后,需要找的新投资者就越多。当投资者和资金难以支撑整个体系运作后,必定面临崩溃的局面。

许多金融骗局都由庞氏骗局演变而来,但是比特币不是这样。

首先比特币去中心化,不受控制。庞氏骗局投资者和资金都是由Ponzi管控的,但没有任何一个银行机构能够发行比特币,包括创始人中本聪也不可以,并且数量有限。

网上有许多虚拟币号称比特币的变体,可这些币都有人或机构管控,就成为了庞氏骗局和传销。

比特币也不存在“拆东墙补西墙”之说,获取比特币就两种方式:挖矿或者购买。虽然是虚拟货币,也算是“拥有”了它。

比特币存在争议,这样的产品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很容易成为投机热门。很像荷兰的郁金香热,由于需求旺盛导致价格不合理上涨,最终泡沫破裂。

与之前“蒜你狠”、“邮票热”本质上是相同的。

比特币总数限制在2100万个,很多人看中它的“贮藏价值”。但比特币不像黄金,无论什么时代都是可以保值增值的,本身具备价值。比特币自身没有价值。

比特币还有一个特点是非法,它的匿名性可以纵容黑市交易、洗钱、在线博彩等行为,去中心化本质上即与政府对立。光凭这一点,比特币就有着巨大的市场。

比特币本身不是骗局,但放入投机市场就成为骗局。比特币目前的价格全靠炒,不可能变成合法的货币,因为它的去中心化严重危害国家。美国仅仅承认比特币是一种“金融工具”,不可能威胁到美元的地位。

比特币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可以被复制,例如莱特币。

现在比特币暴涨,随时面临暴跌。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