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人脸识别技术被曝存在安全隐患。主持人在现场技术人员支持下,仅凭两部手机、一张随机正面照片及一个换脸APP,便成功“攻破”人脸识别系统。一时间人脸识别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那么,人脸识别真的那么不安全吗?今天我们就从技术的角度为大家破迷开悟。
在人脸识别行业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活体检测”,即系统摄像头在正确识别人脸是否本人的同时,检验是否有人利用照片等手段冒充合法用户。
人脸识别之所以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人脸识别已经不只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和概念,而是一个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默默服务的好朋友。机场安检、上班考勤、银行开户、网上支付等各个场合,人脸识别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人脸识别技术就是让机器把人认出来。没错,用机器来认人,这正是人脸识别系统的最核心功能。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个可以正常工作的人脸识别系统,除了实现“认人”以外,还包括许多其他重要的技术,其中就包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应用于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活体检测。
如果说人脸识别的功能是“认人”,那么活体检测的功能就是“识真”。什么意思呢?就是识别真假,识别在摄像头前接受测试的这张脸是不是真正的人脸。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道理很简单,就像央视315晚会所展示的那样,难免会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会通过盗用他人照片等方式来攻击人脸识别系统。活体检测的目的就是要识别出这些假的人脸,让不法分子无法得逞。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人脸识别系统面临哪些攻击手段,活体检测又有哪些应对之策。
照片攻击与动作活体
最简单的攻击方式相信大家都能想到,用照片呗。现在大家都喜欢玩社交媒体,经常往朋友圈和微博上传照片,搞到一张别人的照片简直轻而易举。所以,照片自然是活体检测首要的防范对象咯。对付照片的方式,大家也很容易想到。照片总是死的,不能做出眨眼张嘴转头这些动作。那好,在活体检测这一关,我就给你下达几个动作的指令,让你做动作给我看,这就是交互式动作活体检测。
升级版照片攻击
有了动作活体这个东西,用静止照片来攻击就不行了。于是攻击者一拍脑袋,就想出了经过“改进”的攻击方式。他先是把另外一个人的照片打印出来,跟真人一般大小,还挺清晰的,反正花不了几个钱。你不是要让我眨眼张嘴吗?照片本身不会眨眼张嘴,可是我本人会啊。于是他就把照片在眼睛和嘴巴那块抠个洞,然后把照片贴在脸上,他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就露出来了。你让他眨眼,他就眨眼,让他张嘴,他就张嘴。对此,我们只能说,too naive too simple,因为抠眼和抠嘴后的造作痕迹实在太明显了,对我们的抠眼抠嘴检测算法形成不了太大的威胁。最后说下转头,攻击者往往把照片贴在自己脸上,或者在那揉来揉去,想模拟出真实的转头效果。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伪造的转头动作,人脸上各部位的运动情况实在与真人相去甚远,很容易被我们的转头检测算法识别出来。
视频回放攻击
到这里,攻击者还是不肯作罢,又心生一计:不就是几个动作吗?我把那人的动作录成视频,再拿来播放不就得了。其实啊,到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攻击难度已经上升一个级别了。为什么呢?你要搞到另外一个人的视频,还得包含很规矩的这几个动作,本身就不那么容易。可是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啊。没关系,办法总是有的。你把视频搞来了,总得找个有屏幕的东西播放啊。这样一来,就漏马脚了。你只要仔细看看用屏幕播放视频,然后再经过摄像头成像的画面,再看看真人在摄像头面前成像的画面,就会发现,二者其实很不一样啊。用普通PC屏幕播放的效果就不说了,一堆纹路,我们称之为摩尔纹。用pad或者手机的高清屏播放的效果好一些,可是也有很多不一样,比如反光、倒影,最关键是画面质量总是模糊一些,失真度明显高一些。所以呢,我们根据这些线索搞了对应的算法,把视频攻击也能防得很好。回过头来说说央视315晚会上演示的合成人脸,要靠这种方式攻击人脸识别系统,也只能用屏幕来播放,只是把合成的视频拿出来展示一下,就说容易攻破,实在有违实事求是的精神。
立体面具攻击
照片和视频回放攻击都是把人脸图像投射到一个平面上,还一种攻击方式就是做一个和真人比较相似的立体面具。到这里,攻击难度又上升了一个级别。面具有很多种,最普通的是塑料或者硬纸做成的面具,这种面具虽然成本低廉,但材质相似度极低,用普通纹理特征就可以识别出来。另外,还有用硅胶、乳胶以及3D打印的的立体面具,这类面具的表观和皮肤更加接近,但它们的材料表面反射率和真实人脸还是不同的,因此在成像上仍然有差别,这种差别是可以用最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学习到,很难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静默活体
动作活体检测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对用户来说,由于要配合着做几个动作,因此体验不是非常好。为此,我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活体检测方式,不需要用户做任何动作,只需要自然正对摄像头三四秒钟,就可以完成检测了。也许你会问,如果不做动作,岂不是拿张普通照片就可以攻破了?非也。虽然没有刻意做动作,但真实的人脸并不是绝对静止的,总有一些微表情存在,比如眼皮和眼球的律动、眨眼、嘴唇及其周边面颊的伸缩等,利用这些特征,我们完全可以防住照片攻击。至于视频回放攻击和立体面具攻击,防范的原理和之前介绍的一样。
红外活体
其实,上面这个还不是最厉害的。在有些应用场景,比如ATM机上,我们可以安装红外摄像头,利用红外图片,我们可以实现更好的防攻效果。我们知道,不管是可见光还是红外光,其本质都是电磁波。我们最终看到的图像长什么样,与材质表面的反射特性有关。真实的人脸和纸片、屏幕、立体面具等攻击媒介的反射特性都是不同的,所以成像也不同,而这种差异在红外波反射方面会更加明显,比如说,一块屏幕在红外成像的画面里,就只有白花花的一片,连人脸都没了,攻击完全不可能得逞。
到这里,人脸识别系统常见的攻击手段以及活体检测方式就介绍得差不多了,相信你已经对人脸识别系统的攻防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事实上,研究人员对各种人脸识别的攻击方式都有预防,攻击者绝不可能轻易攻破我们的系统。最后,我们要警告那些居心不良、妄图钻技术漏洞的人,我们不但有完备的防攻击系统,也会对攻击行为存照留证,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请君自重!
而安全和性价比是一个平衡,绝对的安全等于无限的成本。
攻击和被攻击本来就是一个矛和盾的过程,一直在相互博弈,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攻击成本高于防御成本,让安全和成本达成动态平衡,这样才能推动技术普及。
答:DNS劫持技术是一种将原真实网站的DNS记录修改为指向劫持者服务器的技术,从而让用户在访问该网站时实际上访问的是劫持者服务器中的内容。
DNS劫持通过在攻击者操控的路由器或 DNS 服务器上新建一条假的记录或修改已有的记录,将真实网站的 IP 地址更改为攻击者操控的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最终,当用户访问域名时将会被重定向到攻击者控制的 DNS 服务器上,从而被劫持。
区块链技术的广泛性很强吗?区块链中也许会诞生下一个比特币?图解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区块链这个名词在过完年后彻底火了,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开始在研究区块链是怎么回事,区块链会是下一个比特币?当然区块链是一个技术,它不光可以产出像比特币一样的虚拟货币,更可以应用在多个行业中,比如产品追溯,技术加密等!具体看图,会谅解的很详细!
区块链的火爆还是源于比特币的升值,这让更多的人觉的区块链是一次风口,当然了趋势也是这么进展的,年后一大批区块链,挖矿产品产生,宠物类,百度莱茨狗,360区块猫,小米的加密兔等,另一类是挖矿,网易星球,公信宝等。到目前比较火的是网易星球和百度莱茨狗,人数较多,交易的也比较频繁,包括网易星球新上线了竞赛,可以用挖出来的黑钻换产品等
网易星球 是挖矿形式,而且是每两年矿量就会减少一倍,这 注定会有升 值 空间! 还有网易平台相比较更 趋于规 范化,这也让大家可以放 心 应 用,目前网易星球还属于初期阶段,所以采 矿量还比较多,正所谓早 到 早 得!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下一个比特币!进入网易星球是需要邀请码的,没有邀请码是不能注册的。这里我提供给大家两个网易星球邀 请码:AEMS8P。 ACG388。
百度莱茨狗最近繁殖系统上线,一下子让这个产品人气大增,狗狗也开始逐渐升值了,现在还能得到0代狗,也许再过一段期间0代狗就不多见了!点击括号(莱茨狗)就可以直接进入官网注册,可以得到7只0代狗!
分享热点热闻,你关心的话题正是我想说的,点击关注!你将第一时间获取更多资讯,感谢有你。欢迎留言,交流探讨!
题主你好,不请自来。
今天到便利店买东西,看见柜台上贴着一张100元假钞,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古代的银票有没有人造假呢。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如何防止假银票呢?
翻了历史才知道,做银票的原料为桑皮纸,而桑皮纸是民间禁止生产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无疑给造假提供了巨大的阻碍。
第二点银票的图案非常精美,印章究极复杂。请看下二图,在那个时代,伪造这种图案印章需要太多功夫了。
第三点:银票有保质期,一版银票只是使用3年,到期回收,重新发行。
此外,还有些人民监督的方法。古代造假银票是非常重罪。一旦被发现,立即处死刑。
有些银票上就写着:“伪造处死,首告者赏五两”
经过朝廷这些管理办法,古代假银票已经管理得非常安全了。
近年来技术支持诈骗已经成为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主要方式,除了传统的邮件、伪造的网站和各种错误警告之外,黑客还会利用各种恶意软件以及未经请求的电话方式来开展恶意活动。然而外媒ZDNet表示,这种情况在未来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微软客户支付服务收到来自全球183个国家,总共超过15.3起关于技术支持诈骗的案件。Windows Defender研究项目经理Erik Wahlstrom表示,案件数量比2016年多了24%。
Wahlstrom表示除了个人被窃取之外,在这些案件中还有15%的人会遭遇经济损失,平均损失在200美元至400美元之间。去年12月份,就有不少人被诈骗为伪装的安全软件支付25美元。同月,微软收到来自荷兰的技术支持诈骗,结果用户银行账户损失了89000欧元(约合68.7万人民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