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州迪,为什么满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满清政权入关后,积极学习汉族文化,致力于民族融合,有许多政策都是延续了明朝的传统,皇子起名规则上也借鉴了明朝。纵观明清两代皇子的名字,生僻字都挺多的。
之所以会大量采用生僻字起名,主要是受明清皇嗣起名规则的局限,以及方便百姓“避尊者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为了方便后代子孙见面好论辈分,明分支,朱元璋给26个儿子的子孙后代都定下了代表辈分的字,每个儿子后代的辈分字都不相同。
详情如下图
朱元璋确定了辈分字还不算,他自己信奉五行,还规定了子孙名字的第三字还必须带上五行元素,就是带上金木水火土的偏旁。为了避免同一代人同名,连元素周期表里的字都被用到名字里了。
清朝以康熙皇帝为分水岭,之前都是按照满语起名字,予以美好的祝福就可以,不用考虑辈分。从康熙的儿子们开始,皇子起名时就遵循汉人起名字的方式,辈分字+名字。
康熙定了下三代的辈分字为“胤、弘、永”,乾隆皇帝续了“永绵奕载”,道光皇帝续了“溥毓恒启”,咸丰时续了“焘闿增祺”,溥仪退位后还增了“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虽然大清朝到溥字辈就亡了,可老祖宗定下的辈分字,爱新觉罗的后代还是可以继续沿用的。
规定辈分字的同时,同辈兄弟的名字部首也必须都是一致的。如康熙的儿子是“胤”字辈,名字都带“礻”。孙子是“弘”字辈,名字都带“日”;重孙是“永”字辈,名字都带“王”。
一般来讲皇帝的儿子都不少,皆用同一个部首的字起名,且都得是寓意较好的字,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很多皇子的名字都是生僻字,甚至是为了好寓意拼出来的字。
再者,古代讲究避尊者讳,父亲的名字儿子不能用,皇帝的名讳全天下都要避讳,甚至生活中直接写出来、读出来都是大不敬,要想方设法找到同义字替换或者干脆写成错别字。皇子名讳采用生僻字,也就是寻常百姓平时根本用不到的字,大大的避免了皇子登基后,百姓皆要避其讳的麻烦。
由于清朝皇子都用相同的辈分字,新皇继位时,其众兄弟都面临避讳改名的问题。如雍正皇帝胤禛继位后,其兄弟们的辈分字“胤”都改为了“允”;毕竟皇子数量多,能继承大统的就一位,一人改比兄弟们都改方便多了,于是乎后来的皇帝登基后都是改自己的名字,如嘉庆皇帝“永琰”改成“颙琰”,道光皇帝“绵宁”改成““旻宁”。
明清两朝皇室辈分字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朱元璋给自己所有儿子的后代都安排了辈分字,意味着朱家子孙都要按照辈分表起名。无论是是哪个支系,什么辈分,是皇帝近支还是闲散宗室。而清朝只有近支宗室男丁起名才可以遵循皇子“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的辈分字,同是爱新觉罗的后代 ,却早已分出个亲疏远近。宗室远近的划分标准最初是以康熙为界限的,康熙的子孙都算近支宗室,可能是康熙子孙实在太多了,后来改成雍正的后代才算是近支皇室。 爱新觉罗家其他的支系都采用区别于皇室的其他字作为辈分字。
清朝为何能永久解决蒙古边患?
清朝能控制蒙古,要先从明朝开始说起。
明朝初期,蒙古是这样的↓
当时的蒙古仍然是一个完整体,控制着整个草原。如果清朝碰到的是这样的蒙古,别说是控制了,连自保都很难。
不过好在明朝为了打击蒙古,在客观上替清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朝驱逐元朝后,一开始想灭了蒙古,但发现不成功,于是就改变思路,仿效当年元朝打南宋的策略,既用军事手段打击,又以金钱攻势相拉拢,搞得蒙古内部离心离德,不断有人跳槽到明朝。
虽然明朝并没有打败蒙古,但经过明朝长时间的分化之后,蒙古各部落的小首领对大汗的领导能力不信任,纷纷自立门户。到了明末清初时,原本是一个整体的蒙古汗国就分裂成了三大块: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喀尔喀蒙古。
而这三大块本身也只是联盟性质,每一大块中还分为若干小部落联盟,每个部落联盟之下又还有若干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互不相干,打起仗来各顾各的,一点都不团结。
所以努尔哈赤兴起时,跟他同时代的蒙古部落看似人多势众,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正是这种形势,才给清朝后来逐步击破,最终控制整个蒙古创造了前提条件。
下面按征服顺序逐个的说,先说漠南蒙古。
内蒙古由于离清朝最近,所以跟清朝最早开战的就是居住在内蒙古的漠南蒙古联盟。当时漠南蒙古大致分了七八个小部落联盟,有一个名义上的首领叫林丹汗,他是成吉思汗的正根后裔,是所有蒙古人的首领。但是他这个身份没卵用,根本没人搭理他。林丹汗当时的地盘很小,只有察哈尔一隅之地。
面对这种日落西山的局面,不能忍的林丹汗发动了一系列统一蒙古的战争。结果他忙乎了大半天,一个部落都没有被他降服,而像科尔沁等部反倒还跑到了后金一边,与努尔哈赤结成了生死同盟,一起揍林丹汗。
截止到努尔哈赤病死之前,漠南蒙古基本都跟后金眉目传情,就差拥戴努尔哈赤取代林丹汗当蒙古大汗了。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崇祯元年,皇太极征讨察哈尔,在后金军西征前,林丹汗得到消息,他知道自己打不赢,就提前率部逃到了内蒙古的河套,只留一小部分人守察哈尔。可这点人怎么可能抵得住后金军呢?
所以在当年九月,察哈尔就被皇太极带兵吞并了。林丹汗失去根据地,势力大大受挫。
被后金军揍了,无家可归,林丹汗就昏了头的打明朝的大同,想在明朝身上把自己损失的再找回来。结果大同没打下来,自己损兵折将不说,还得罪了明朝,为后来明朝对他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
崇祯五年,屡攻关宁防线不克的皇太极调转锋头,二征林丹汗。临行前,皇太极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开会。这些归顺后金的小部落不敢不去,便凑了十万人,配合皇太极一起浩浩荡荡围剿林丹汗,打得林丹汗丢盔弃甲,狂奔三千里,逃到了青海。
当时,后金军倾巢出动,明朝是可以趁机偷袭后金老巢的。但是明朝方面由于愤恨林丹汗五年前打大同之举,便故意不救,这导致林丹汗最终病死在了青海。
林丹汗死后,后金军撤回。看到后金军走了,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就偷偷率残部返回河套地区,想东山再起。
不久后这个消息被皇太极得知,他立刻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各领兵一万,以斩草除根之势,痛殴额哲。
最后额哲抵抗不住,便带着元朝的传国玉玺向后金军投降。延续了四百多年的蒙古帝国也正式宣告灭亡。
额哲投降后,带领漠南蒙古四的十九个封建主一同尊奉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也就是说,漠南蒙古人堕落到给自己找了一个女真人当大汗)
皇太极成为蒙古大汗的第二年,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建立了大清帝国。
清朝建立后,皇太极将漠南诸部分化,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三藩之乱时,察哈尔部的首领布尔尼举兵反清,遭到清军镇压并屠杀。因而林丹汗的后裔现在就没有了。
不过,漠南蒙古人虽然打不赢满清,但是在嫁女人这方面很成功。清朝的前三任皇后都是科尔沁部落的郡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孝庄皇太后。
而当八旗子弟堕落之后,漠南蒙古的骑兵部队也成了满清统治中原的绝对中坚力量。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就是科尔沁的蒙古骑兵。
再说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人其实不是正根的蒙古人,他们的祖先是“札剌亦儿部”,早年为了争夺牧场跟蒙古人多有矛盾。后来札剌亦儿人被成吉思汗七世祖海都打败,成为蒙古部的世仆。
蒙古人征战四方,离开草原后,这些人就霸占了草原,成为漠北草原的新主人。
明朝末年,喀尔喀蒙古分化,一部分留在了草原,一部分则南下,被称为“内喀尔喀”。
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时,“内喀尔喀”东部诸集团也臣服于清朝。而在草原上的喀尔喀人则只是接受了册封,没有正式归顺清朝。
后来准噶尔汗国兴起,噶尔丹率三万精兵突袭喀尔喀,把喀尔喀打的大败,这部分蒙古人顶不住,便开会决定举旗投清,寻求清朝出兵保护。(《康熙王朝》里面的宝日龙梅就是喀尔喀人)
康熙皇帝听说喀尔喀蒙古归顺,很高兴,他出兵十万,逼走噶尔丹,然后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齐集于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在会盟期间,康熙宣布保留喀尔喀各部首领汗号,在喀尔喀地区实行札萨克制。于是外蒙古便成为清朝的一部分,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PS:札萨克制是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札萨克,由蒙古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朝廷的理藩院和地方将军、都统的监督。
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后,外蒙古北部还有很多鞑靼人,这些鞑靼人没有归顺清朝。后来沙俄东扩,雍正皇帝便与沙俄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签了两份条约——《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共同瓜分了外蒙古以北地区。
注意了,这两份条约清朝做了巨大让步,放弃了很多土地。但条约本身是平等的。因为在雍正的眼里,这不是割地,而是清朝和沙俄共同瓜分不归顺的蒙古部落的条约。
接连征服、吞并漠南和喀尔喀蒙古后,最后就只剩下漠西蒙古了。
漠西蒙古主要有两群人,一群是成吉思汗当年册封在西域,并在西域建立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这群蒙古人后来被突厥化了;二是明朝末年从漠北草原西迁的瓦剌人,当时这股西迁的蒙古人又分成了五大部群,史书上称为“厄鲁特蒙古五大部”。
这五大部中,名气最大的是准噶尔部和土尔扈特部。不过这两部名气虽然最大,但起初实力最强的不是这两部,而是和硕特部。并且和硕特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因而和硕特部凭借实力和血统的优势,就担任了漠西蒙古的老大。
皇太极暴揍林丹汗的时候,漠西蒙古受到了喀尔喀蒙古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寻求清朝的支持,就采用了远交近攻的计策。在皇太极荣登蒙古大汗的时候,也遣使向皇太极归顺。于是清朝建立伊始,漠西蒙古在名义上也归顺了清朝。
之后,和硕特部向青藏高原发展,并在西藏建立政权。而它原先的地盘就留给了准噶尔汗国继承。
准噶尔吞并和硕特故地后,实力大涨,汗位传到噶尔丹时,疆域面积达到了大约四百万平方公里。
噶尔丹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认识到准噶尔地盘虽大,但扩展空间有限(受到清朝和沙俄的两面夹击)。如果居安不思危,日后必然完蛋。于是噶尔丹就以成吉思汗当年创立的伟业为目标,挑起了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
按他的设想,先打服喀尔喀蒙古,然后招揽漠南蒙古。待统一蒙古后,再灭掉清朝。就像当年成吉思汗消灭金国一样。
然而,噶尔丹运气很糟糕。他率三万精兵刚离开准噶尔,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就在后方就篡位了,断了他的退路,导致他失去后援,只能靠自己带去东征的几万人跟整个大清帝国血战。
后来,噶尔丹战死。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他要是不输才不正常。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在一段时间内与清朝保持了友好关系。
不过由于沙俄蚕食准噶尔地盘,北面压力越来越大,策妄阿拉布坦为了转移压力,便向南灭掉了和硕特汗国。(历史上的十四阿哥出征西藏,就是因为这件事)
前面说了,和硕特汗国当年臣服了清朝,准噶尔灭和硕特,一方面是在挑衅清朝,一方面也壮大了实力。所以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朝和准噶尔就断断续续的打了几十年。
一直到1760年冬天,乾隆当皇帝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清朝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灭国后,其领土的西北部和北部,很多都被沙俄蚕食。这些领土属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俄联邦的一部分。中部、南部和东部则并入清朝,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清朝对付蒙古部落的策略主要是三点。一是靠联姻和分封拉拢,漠南蒙古和喀尔喀就是靠此稳定的;二是武力征服,漠西蒙古就是这样被消灭的;三是持续性分化瓦解,不允许蒙古人拧成一股绳。整个清朝时期,草原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重犯在清朝灭亡之后,都继续待在宁古塔,因为他们哪里也去不了,全部被袁世凯关在此地。宁古塔在当时满清人的印象当中并不好,自古以来发配边疆都是重罪,而清朝发配的地点就是宁古塔,用清朝诗人吴兆骞所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所以人们对宁古塔的印象并不好,认为被发配到这里简直就是生不如死,还不如自尽来的痛快,他们甚至宁愿接受腰斩、凌迟这样的酷刑也不愿去宁古塔,事实上他们只是没去过宁古塔,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恐惧,相对来说,宁古塔比起新疆地区要好很多。甚至不比自古以来的犯人流放地要差,比如古代的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不毛之地,在当时还不如宁古塔。
那么宁古塔究竟是哪里?这名字总觉得听起来耳熟,因为在清宫剧中也经常听见,宁古塔就是如今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县,宁安县在清朝用满族语言就是叫宁古塔,可以说这里是满族人祖先的居住地,更是他们发家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龙兴之地”。
(如今的宁安县)
所以当时清朝发配重犯都是发配到宁古塔,这里主要是因为宁古塔属于苦寒之地,让他们来这里就是受罪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这些重犯来这里进行建设和改造,毕竟是龙兴之地,总得将这个宁古塔开发的更好吧。
(宁古塔官员)
二:那么清朝灭亡之后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都去了哪里?很简单,他们都在这里娶妻生子了,或者拖家带口的赖宁古塔生活,上文也说到过,宁古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除非当地的官员刁难你,实际上很多被发配到这里的重犯待遇都还不错,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在没来这里之前都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万一哪天又被皇帝召回也不是不可能。
当时的宁古塔除了冷之外,住人是没问题的,宁古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当时宁古塔的人参据说随随便便都能采一大捆,山中野果也是漫山遍野,野生动物遍地都是,河里鱼虾应有尽有,并不像其他流放之地,让你很难生存下去。
所以说来过的犯人才知道,并不能盲目的相信外界谣言,他们心想还好自己没有自杀,宁古塔可谓是完全被黑化了的人间地狱。文章开头写的清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二十三年,二三十年什么概念,他不要过得太潇洒,如果真像其他荒芜之地可能饿都饿死了,他不照样活了下来。
清朝记载最后一个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是爱新觉罗·载澜,道光皇帝的孙子,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堂兄,因为1901年八国联军议和中,是列强要求慈禧严惩载澜,但是慈禧将他发配到新疆去了,因为载澜是皇亲,新疆巡抚对他算是跟供奉祖宗一样的对待。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载澜就选择地方躲避战乱,他居然选择了宁古塔,以后也一直待在宁古塔生活直到去世,可能他也想出去,但是袁世凯不允许。
【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历史上的苏麻喇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苏麻喇姑的职业只是清宫中地位低微的宫女,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与爱新觉罗家族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也不是大清皇帝的嫔妃。苏麻喇姑虽身为侍女,却与皇室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康熙的启蒙老师并非什么饱学之士、儒学大师,而是这位有清宫奇女子之称的苏麻喇姑!苏麻喇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赢得了皇室的尊重呢?
苏麻喇姑与孝庄太后情同姐妹苏麻喇姑是作为本布泰的贴身侍女,随着主人陪嫁到了盛京,本布泰就是后来的庄妃。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多尔衮大权在握,觊觎皇位,虽说拥立年幼的福临即位,但以“摄政王”的身份掌控权势,然后再以清宫规矩为由,阻拦顺治和孝庄见面。
这样一来,让孝庄太后既忧虑年幼的顺治懵懂无知遭人算计,又担心多尔衮野心勃勃,篡夺皇位。
所以孝庄决定派苏麻喇姑偷偷与顺治联络,及时报告有关顺治的情况,以便给予指点,这个任务风险很大,但苏麻喇姑依然铤而走险。
事实证明,苏麻喇姑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她的帮助下,孝庄母子屡次化险为夷。
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顺治帝亲政,削爵,没收家产,并对死去的多尔衮掘墓鞭尸。苏麻喇姑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结束,但委屈和危险却时时存在。
顺治帝大婚时,按惯例,皇室应派一些福晋、公主、女官侍候皇帝、皇后吃合卺宴、长寿面等活动。内大臣席纳布库对孝庄太后指派他妻子去侍候皇后,对此事非常不满。他对年轻的顺治帝的风流韵事早有耳闻,担忧顺治帝对他美貌的妻子图谋不轨。在一次偶遇中就把气撒到苏麻喇姑身上了。
据《北游录》记载,苏麻喇姑奉孝庄太后之命去办事,路上遇到了席纳布库。席纳布库拦住她,诘问道:“为何选派我的妻子侍候皇后,这都是你向太后进谗言所致。”不由苏麻喇姑争辩,将她痛打一顿。
孝庄太后知道席纳布库是冲自己来的,但鉴于他是朝廷重臣,不能轻易得罪,只好息事宁人,对外宣称苏麻喇姑是坠马摔伤,请医生调治了事。苏麻喇姑对事毫无怨言!
俗话说:共过患难,才知真心。苏麻喇姑经过此事后,不仅深得孝庄的更加信任,该赢得了孝庄太后的尊重。
孝庄称苏麻喇姑为“格格”,这是清朝皇族女儿的称呼,意为“姐姐”。在私底下,她俩情同姐妹,是闺中密友。
苏麻喇姑是玄烨的“良师慈母”据史料记载,苏麻喇姑不仅容貌秀丽,而且聪颖过人。《康熙王朝》剧中说苏麻喇姑聪明好学,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不知道是否真实。但苏麻喇姑能写一手漂亮的满文,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满语,这在历史上是真实的。
在手艺方面,苏麻喇姑也颇具才华。她擅长烹饪、裁剪女红,后宫妃嫔们服装式样很多都是出自她手,可谓心灵手巧,蕙质兰心。
在育儿方面,苏麻喇姑更是有丰富的经验,毕竟她曾经帮助孝庄太后养育过一子三女,并且熟悉宫廷礼仪法度,精通满文。
于是,孝庄太后就将此务委托苏麻喇姑来完成。《啸亭杂录》记载:玄烨年幼时,“赖其(即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训迪”是教诲开导的意思,“国书”是指满族文字。
教育玄烨为人处世主要任务交给了苏麻喇姑,一面传授礼仪法度和文化知识玄烨,一面严格规范玄烨的言行举止,同时又悉心辅导玄烨学习满语,手把手地教他书写满文,后来,康熙写了一手非常漂亮的满文。这与他从小在苏麻喇姑精心教导下,练习的结果。
康熙后来说:“朕自幼年学步说话开始,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矩法度。”
苏麻挑起重任,抚养皇十二子胤祹历史上苏麻喇姑信佛,因此终生未嫁,但未削发为尼。这对她的晚年生活影响很大。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病危,苏麻喇姑悲急交加,寸步不离在榻前侍奉。但还是没挽回,孝庄太后还是离她而去。
《康熙王朝》剧中说,孝庄太后病逝后,苏麻喇姑很快也圆寂了。不过历史并不是这样的,在孝庄太后病逝之后,又过了18年,苏麻喇姑才去世的。这18年,苏麻喇姑又是怎么过的呢?
苏麻喇姑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击,开始很不适应,毕竟失去了朝夕相伴60余年的主子,她陷入孤独、悲痛之中不能自拔。虽然她向来身体健康,但孝庄的死在精神上受到打击,整日闷闷不乐,陷入了无边的悲伤与寂寞之中!这让看在眼里的康熙帝很担心她的健康。
思前想后,康熙决定交给她一项艰巨任务,就是将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让她忙碌起来,缓解她孤独与愁闷的情绪。
按清宫规制,抚养皇子最少要有嫔以上的妃子才有资格。让苏麻喇姑抚养胤祹,足以体现康熙对苏麻喇姑的信任、敬重和关心。
这一年,康熙将年仅3岁得胤裪抚养重任交给了苏麻喇姑,苏麻喇姑心领神会,在感激的同时感到责任重大。尽管这时的她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这不妨碍她对胤祹的悉心照料。
在苏麻喇姑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和言传身教下,胤祹逐渐成长为一位颇有才干的皇子,曾多次奉旨办理政务,备受康熙器重。
苏麻喇姑身处深宫几十年,见多了宫廷的尔虞我诈,知道斗争的残酷性,因此,她教育胤祹为在人处事方面一定要圆润,不抢不争。在苏麻喇姑教导下,胤祹受益匪浅,办事能力强,生性豁达!
历史对于苏麻喇姑如何养育胤祹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她绝对在胤祹身上倾注了余生的母爱。对胤祹来说,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要知道,胤祹的母亲万琉哈氏身份很低,万琉哈氏当时只是康熙的定嫔,所以万琉哈氏反不如得到康熙帝尊重的苏麻喇姑。
正所谓“爱屋及乌”,胤祹在苏麻喇姑的影响下,成年后的胤祹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
要说胤祹的处世风格还真有苏麻喇姑的遗风,他淡漠名利,不争不抢,无欲无求!康熙末年,各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胤祹从不介入。雍正继位后,不仅没有遭到打压,反而被封为郡王,一直活到79岁,他的长寿,与苏麻喇姑的抚育教诲有直接的关系。
晚年的苏麻喇姑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胤祹成年之后,就不需要苏麻喇姑照顾了,她每天早上都会打坐,念佛经,既祈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也祈求佛祖保佑康熙皇帝。晚年的苏麻喇姑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每日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为主子叩头祈祷,苏麻喇姑常常礼佛念经,就是为了报答康熙皇帝的恩德。这样忠诚的行为和言辞怎能不令康熙帝感动呢!
据史料记载,苏麻喇姑之所以长寿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终年不洗澡,只有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次澡,而且还将洗过澡的脏水喝掉,不允许浪费,这可能是由于蒙古草原缺水,她在童年时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二是终生不吃药不看医生,即便病情严重,也从不服任何药物,只是利用自身的免疫力达到自愈。
关于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许多资料都有记载,所有人对此不理解,但她身体一直很硬朗,而且活到90多岁。
康熙四十四年,苏麻喇姑已是90岁以上高龄,时间正在吞噬她的健康。她突染重病卧床,不见好转,当时康熙正在塞外巡视,胤祹在万分焦虑之下,只好请来御医为她诊治,然而,苏麻喇姑执意不肯服药。
她说:“尔等着以邸报急奏,则皇上必赐治病良方,尔等代奏我此言。”意思是她只相信主子,认为只有康熙才能治好她的病。
胤祹万分焦急,与他的福晋昼夜在旁看护,又快马加鞭,紧急向正在外巡视的康熙皇帝奏报。康熙帝得知苏麻喇姑病重后,令在宫中所有皇子敬谨服侍,不可稍有疏忽,并下旨说:“祖母病势重大,你们不能送她去养病所。准许祖母留在她的住所治病。若已送去养病所,则速将她接回。
按清宫规定,下层嫔妃、宫女、太监凡患重病的,就要发配到养病所,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这显然是康熙皇帝的格外开恩。
康熙很清楚苏麻喇姑生病从来不吃药,担心送药她不肯喝,于是,找来一种草根,他吩咐皇子们说:跟你们的妈妈说,这不是药,是一种草根,然后将草根混入鸡汤让她服用。
然而,谁料,顽固地苏麻喇姑坚守着老习惯,坚决不喝。对皇子们说:“主子想让奴才活下去,特地送来草根,这是主子的恩典。只是我从小就不吃药,虽说是草根,但也算是药啊。
康熙帝得悉后,知道无法挽回,就这样,90多岁的苏麻喇姑逝世,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传奇人生。
死后的矿典殊荣康熙得知苏麻喇姑的死讯后,下旨暂不安葬“留待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就是等他回宫亲自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可见,康熙帝对苏麻喇姑感情之深。
当然,最悲痛的莫过于苏麻喇姑亲手抚育成人的胤祹。他在遗体前痛哭哀悼,久久不愿离去。
康熙帝回朝后,为了回报她对皇室几十年的贡献,报答他对自己和皇子们的抚养之恩,决定按嫔礼的规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一个宫女而言,丧礼的规格仅次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这可是旷世荣典。这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康熙帝年幼时的保姆朴氏生前被封为奉圣夫人,于康熙二十年去世,康熙帝以公夫人礼安葬。康熙三十八年,乳母瓜尔佳氏去世,赠保圣夫人,但没有按公夫人品级安葬。
从入葬的等级来看,苏麻喇姑高出朴氏及瓜尔佳氏。这显示出苏麻喇姑在后宫的特殊地位。
出殡那天,所有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表示对她的逝世而哀痛。康熙特意安排相伴60余年的主仆二人再次团聚,不离不弃。所以也将苏麻喇姑灵柩和孝庄太后停放在“暂安奉殿”。“暂安奉殿”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是孝庄太后梓宫的停放之处。
当年孝庄太后死后,悲痛欲绝的康熙想将她的梓宫永久留在慈宁宫内,被大臣们劝阻才作罢。于是,他在孝陵建了一个跟慈宁宫一模一样的宫殿,将它作为孝庄太后的“暂安奉殿”。
不过,雍正继位后,认为停灵37年之久的孝庄太后也应入土为安了。但也尊重她不与皇太极合葬的遗旨,所以雍正只能另择吉地,但是他认为自孝庄太后梓宫停放“暂安奉殿”以来,子孙繁衍,国家昌盛,想必此处是一块风水宝地,所以将“暂安奉殿”改建成陵寝,命名为昭西陵。
苏麻喇姑不是皇室成员,不能葬入昭西陵。雍正考虑到她与孝庄太后之间的亲密关系,便将苏麻喇姑葬在离昭西陵的附近。
结语历史中的宫女千千万,而能与太后情同姐妹,能与皇帝母子、能与皇子形同祖孙,将宫女做成“大腕”的只有苏麻喇姑一人!苏麻喇姑将一生奉献给自己视为至亲的人:孝庄、顺治、康熙、胤祹等人,他们也将苏麻喇姑视为亲人,在她病逝之后,宫中上下都为她哀痛。虽说苏麻喇姑无法选择高贵的出身,但是把宫女做到这个份上已是极致!
辈份有的在第二个字?
这个问题先从孔家说起,孔家的排字给人感觉是第二个字,如孔令某,孔繁某……又比如范仲淹的儿子辈第二字排纯、孙辈第二字排正,其他不可考。
明代皇族的排字也是这样,比如朱棣的后代朱厚照、朱厚璁、朱由校、朱由检。爱新觉罗家族永绵奕载……也是除了姓之外名字的最前面的字,比如奕詝、奕䜣,载湉、载淳。
但古代也不是这么讲究的,比如著名的琅琊王氏,王羲之的儿子都是第三个字排,王徽之、王献之,但还是觉得像个例,而且王羲之兄弟也是叫胡之、羲之。民间的家谱排名就没这么明显确的规定了,我曾祖父辈排第三个字,祖父辈是第二个字排,我父亲这一辈就是第三个字排,我们这辈又是第二个字排,下一辈准备按第二个字排,首先得是加上姓是三个字的名字。现在都起两个字的名字(和汉代人一样了,刘秀、刘备)也没人照办了。
说了这么多,只是举例说明,到底有没有讲究本人就不知道了!也许是为了起名方便吧!况且古代人有名还有字,现在只有名了(合称名字,实际上是名)。昵称倒是不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