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书库,南京有几个美翻的江南园林

伏羲号

一舟书库,南京有几个美翻的江南园林?

愚园

一舟书库,南京有几个美翻的江南园林

作为清末民初南京最大的私家花园,愚园素有“金陵狮子林”之美誉,因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坊间又称“胡家花园”,是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愚园由内园和外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以山丘、愚湖为主,内园以假山、厅堂等建筑为主。愚园布局,因高就下,因势随形,平直与曲折交替,开阔与幽深相间;水石清幽,竹树美秀,画栋回廊奇丽,江南风味浓郁。

票价:成人20元,可使用公园年卡。1.4米或6岁以下儿童免票;在校学生凭学生证(不含成教生、研究生)、60岁~69岁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半票;7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免票;军人凭士兵证或军官证免票; 残疾人凭民政部门核发的残疾证免票。

地址:秦淮区集庆路胡家花园2号

交通:附近公交站点有集庆门站(公交14、19、35、62、75、81、85、128、301、313、317、703路)、仙鹤街站(公交35、43、128、301、313路)、殷高巷站(公交14、19、43、62、75、81、317、703路)

瞻园

瞻园又称大明王府、金陵第一园,是南京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

乾隆南巡时曾两度到此游览,并借用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御赐园名,亲笔题写“瞻园”匾额。曾被作为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太平天国时期为东王杨秀清王府瞻园中辟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都是在瞻园取景。

票价:30元白天,40元晚上,70元晚上(含表演)

地址:秦淮区瞻园路128号

交通:地铁1号线三山街站,地铁3号线夫子庙站或武定门站,201、1、4、44、304路等夫子庙站,2、26、202路等中华路瞻园路站

煦园

煦园也称西花园,现与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南京总统府连为一体。煦园是晚清江南园林保存较好的一处,也是金陵名园之一,与瞻园并称为金陵两大名园。

曾是明成祖朱棣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王府,故称煦园。后作为清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被辟为天王府的一部分。煦园建筑精巧,以水景取胜,在水域四周有东阁西楼隔岸相望,南舫北阁遥相呼应,水池平面似一个长颈花瓶,瓶口有漪澜阁屹立水中。有太平湖、石舫(不系舟)、漪澜阁、忘飞阁、鸳鸯亭、夕佳楼、东水榭等景点。

票价:40元(总统府门票)

地址:长江路292号总统府内西部

交通:交通:29、44、65、95、201线、202线;地铁:南京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3号线大行宫站

复园

复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总统府内,即东花园,与西花园(煦园)相对称。清时辟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时在这里建东花园,当年有石舫、湖泊、假山,以及楼台亭阁等。民国时期被辟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部分。

票价:40元(总统府门票)

地址:长江路292号总统府内西部

交通:交通:29、44、65、95、201线、202线;地铁:南京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3号线大行宫站

玄圃

玄圃建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在南朝时为皇家园林的附园,为文惠太子萧长懋行乐之所。玄圃中起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穷奇极丽,费以千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加以修整,萧统喜爱山水清雅,多建山水亭馆,主要景区有净明精舍、明月观、徘徊桥、婉转廊等,常与朝士名素游玩其中,泛舟后池。有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票价:不收费

地址:玄武巷1号

交通:地铁1号线玄武门站。

公交车玄武门入口: 游1、1、3、8、15、22、25、28、30、33、35、38、47、52、56、74路或地铁1号线到玄武湖公园站下即可。

解放门入口:游1、2、3、11、15、20、24、31、48、52、70、140路到鸡鸣寺,304路到台城站。

太平门入口:游3、2、11、20、24、40、44、48、58、59、68、70、93、140路或南金线到太平门站。

翠洲门入口: 游3、2、10、17、22、24、28、36、40、45、50、58、59、66、69、71、73、74、93、97、136、159、311到花木公司站或新庄站。

和平门入口: 游1、1、10、17、13、22、33、36、45、50、59、66、69、71、73、136、159、309

东园(徐太傅园)

白鹭洲公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墅,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明朝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至明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对“东园”曾有“其壮丽遂为诸园甲”的描述。

票价:不收费

地址: 秦淮区长乐路174号

交通:地铁3号线至武定门站,14、23、43、87、88、301、304路车可达

明中叶后,南京经济已臻繁荣兴旺,各类艺术人才层出不穷,加上明皇都早已迁至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仿照北京官制,但又都是赋闲在家的虚职,忙于各自享受。同时还有一批大商人和大文人也生活在南京,故私家宅第建园已成必然之势,宅园兴盛,如火如荼,可考者竟达130多座。至清代中叶又有增建修复,名园可考者达170多座,部分保留至今,仍有实物可鉴,如瞻园、愚园、莫愁湖、白鹭洲等园林。

那些没能完好保存的私家园林——

清朝南京最著名的3大私家园林:袁枚的随园、李渔的芥子园和胡煦斋的愚园(又称胡家花园)。目前愚园经过5年的复建,已经对外开放。而袁枚的随园、李渔的芥子园还未重建。

芥子园

芥子园曾经是南京的园林一绝,有“园中之王”的美称。园主人李渔是清初著名戏曲家,明末迁居到南京,建了这座园林式家宅。李渔在南京营建的芥子园占地仅3亩,形状微小,如同“芥子”,所以取名芥子园。园虽小,但经李渔精心设计和安排,移步换景,别有情趣。园内设有栖云谷、月榭歌台,一房山,浮白轩、来山阁等。

而令芥子园名气更盛的,则得益于画坛经典之作《芥子园画谱》。当年编纂此书,因得李渔资助,因此以“芥子园”名义出版。近代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的范本。而今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芥子园已经难觅踪影。

随园

随园位于南京五台山余脉小仓山一带,原为曹雪芹祖上林园,是著名的私家江南园林。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末的吴应箕焦园,清康熙年间则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的一部分,曹家的姻亲富察明义曾说随园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后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死后即葬于随园。

随园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夷为平地,片橼无存。后太平军开荒种粮,拆毁随园,将园中珍宝运走,天下名园成为了农庄。1923年7月,金陵女子大学校址永久移至随园。

快园

“怪古环廊立,奇花拥阁来……”快园曾是明代戏曲家徐霖旧居,位于现在的老城南箍桶巷西侧一带。景色到底有多好?《东城志略》中写道:“清虽废为邱墟,而春水鸭栏,夹以桃柳,乡土人犹呼小西湖焉”。同时,明武宗两次南巡皆入住快园,美景便可见一斑。快园大致在清末败落,到了民国时期,更加荒芜不堪,后此地改建为民宅。

澹园

澹园是明朝南京籍状元焦竑故居,位于北门桥附近的焦状元巷,此巷现名同仁里。焦竑,人称澹园先生,学问渊博。160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遍交著名文人学者,就曾到焦府拜会过焦竑。1992年,焦竑故居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盋山园

1858年,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在清凉山麓的龙蟠里修建了住宅,取名为“盋山园”,并在园内创建了书院,取名“惜阴书院”。“惜阴”两字,取自《晋书.陶侃传》里的“大禹圣者,乃惜寸阴”。清朝末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图书馆,即在盋山园旧址上兴建书库两幢,更名为“陶风楼”,于1910年8月正式开放,定名为江南图书馆。1919年改名为江苏省第一图书馆,1929年10月,更名为江苏省省立国学图书馆。1954年定为南京图书馆。现在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半山园

半山园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附近,今海军指挥学院院内。此地为城东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为半途,因以得名“半山”。半山园原名“晋谢公墩”,为谢安故居。北宋时为王安石宅第,后为王安石捐给佛门建造寺宇,宋神宗赵顼赐名“报宁寺”;王安石因新法被废悲忿离世,葬于报宁寺(半山寺)后半山园。

市隐园

市隐园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旧居,当年位于顾楼街,宅名市隐园,又名“横波茶楼”。顾横波,亦被称为横波夫人。24岁时,她嫁给了江南才子、清刑部尚书龚鼎孳。夫妻二人曾在市隐园里搭救过抗清名士阎尔梅,一时传为佳话。

可园

可园是清末民初享有盛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南京地方史掌故专家陈作霖的宅园。如果您是南京的文史爱好者,一定知道陈作霖的大名,《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五种》……这些流传至今的南京方志都出自这位晚清著名史志学家之手。

位于安品街20号,是陈作霖的父亲修建的,因为规模可观,太平军攻占南京后,这里就成了太平军某将领的府邸。早在1984年,可园就被公布为建邺区文保单位。

忽然觉得人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是“十二十页”,读过多少本书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有些书中的名句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还有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也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让我把读书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那么,有没有哪一句话读了之后豁然开朗?

“十二十页”认为是这句话:“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上帝会让你付出代价,照顾好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好别人。”—张嘉佳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张嘉佳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故事张嘉佳,1980年6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作家、编剧、导演。毕业于南京大学。张嘉佳大学毕业后担任过杂志主笔、电视编导等。

《从你的世界经过》中,张嘉佳共讲了38个故事,篇幅都很感人,讲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故事。有这样一些故事:

有痴情男为了帮助移情别恋的前女友摆脱困境,不惜倾家荡产;

有深情女明知自己永远是对方的备胎,却仍然在酒吧里以豁然的姿态与人拼酒,只为了维护她所爱的男人的面子和尊严;

有丧偶的男人回忆逝去妻子所做的黑暗料理,并且自己不断地尝试着写菜谱,只为怀念两个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

有痴心的女孩,围绕着暗恋男孩的方向倾心跟随,即使最后被遗弃,坚持要生下负心汉的孩子,勇敢地独自抚养等等。

《从你的世界经过》以“睡前故事”系列的名义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几天内转发达15万5千多条,阅读量超过4亿次,引发了一大批电影投资人的抢购,转瞬即逝,其中有5条获得了电影版权。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讲述张嘉佳的故事时看到自己。

张嘉佳写的不是文字,而是大部分人的青春和生活。生命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愿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上帝会让你付出代价,照顾好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好别人。”这句,让我豁然开朗

《从你的世界经过》里经典句子有很多,例如: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只要最后是你就好。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世事如书,我偏爰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很多都是经典的句子,但是有一句读了之后让我豁然开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上帝会让你付出代价,照顾好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好别人。”

1、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上帝会让你付出代价

每个人想要的生活各有不同,但想要过上想要的生活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就是努力,大部分人目前的一个普遍状况,只许愿,不行动,做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努力是不变的真理,不行动、不努力,一定过不上想要的生活。但是行动和努力,必然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时间、精力、熬夜、身体的劳累等等。

十二十页认为努力翻译过来就是:不懒惰,能改变,多思考

不懒惰,规定好的事情,必须严格执行,形成自律的好习惯,拿早起跑步举例,跑步减肥是必然事件,但往往因为早上“起不来”晚上“睡得晚”等等理由不跑步,越来越懒惰,最后越来越胖。所以自律是努力的基础和保障。

能改变,拥抱变化是生存之道,能改变自己就能让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和环境,例如电脑普及这件事情,很多老师由于年龄对于电脑的基础操作不会,如果不改变的话,那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上不了课。无法拥抱互联网的变化,就容易被淘汰。无论是人还是企业,被互联网淘汰的不计其数,例如柯达胶卷、诺基亚等等。不能说这些公司不努力,只能说没有做出改变。

多思考,思考过去,思考现在,思考未来。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样的道理,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更了解自己?那就是通过思考,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在固定的位置冥思10分钟,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信可以试试。

依靠自己有时确实很难,但这其实并不难,你会磨砺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面对生活的底气,这种安全感是最踏实的。渴求最终是一种渴求,唯一能使它成为现实的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慢慢的变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可能。

2、照顾好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好别人。

孔子曰:“仁者爱人”其中的爱人就包含自己。爱自己不是自私,爱自己是为了更好的爱别人,如果连自己都爱不好就无法爱别人。

《中国机长》电影曾经风靡一时,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当你上飞机的时候会播放一段语音:“当遇到危险时,氧气面罩会从上方脱落,请先戴好自己的,在给身边人佩戴”

这就是照顾好自己的一种方式。为何要戴好自己的呢?因为如果你不戴好自己的,你给他人佩戴,可能还没等给她人佩戴好,自己就失去意识了,或者就算给她人佩戴好了,自己也可能因为某种情况造成生命危险,这会让你身边人后悔一辈子。

所以,先照顾好自己,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

虽然疫情过后,有些日子有点难,但请不要放弃,那都是命运给我们的考验,就算人生百般不易,也不能放弃。

你要相信努力付出终究会有收获,有路,就大胆地去走。有梦,就大胆地飞翔。若要成功,就要大胆去闯。不敢做,不去闯,梦想就会变成幻想。前行的路,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人生的帆,不怕狂风巨浪,只怕自己没胆量。相信自己,定能铸造人生辉煌!

李清照金石录序全文?

金石录后序

〔宋〕李清照

〔原文〕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缺,本不讹谬者,輙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为什么长江水和黄河水都白白流入大海?

中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区域性缺水比较严重。特别是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活等用水重度短缺,这些区域全年降雨量与用水量严重失衡。

我们知道江河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长江的年均径流量大约为9600亿立米,而黄河的年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那么,有些人要问了,为何不把长江和黄河的水资源储存起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解决缺水问题,而是让它们白白地流入大海呢,这样岂不是很浪费?

设想一下,如果堵住长江和黄河口,不让水流入大海,只在自己的流域内储存,会发生什么?

对于水中的一些生物,可能因为无法进入大海,而无法继续繁衍或生存,将面临物种灭绝的风险。也就是说,江河下游与入海口等地的生态,需要是河海连通的状态,才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水不能完全不流入大海。

就长江来说,径流量太大,如果长江水被全部截获下来,时间一长,必将导致河道内水满为患,逐渐造成流域地区大面积淹没,江水泛滥成灾,很多人将因此无家可归,要那么多水,还有什么用呢 ?

对于黄河来说,含沙量非常大,古人有云“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沙子”,黄河每年都裹挟十几亿吨泥沙入海,如果对黄河水只存不放,巨量泥沙淤积在水库,难以处理,甚至可能会有决堤的风险。

而且,江河入海,是地球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水循环的作用在于维持地球水世界的动态平衡,江河做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水分输送通道,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破坏了循环系统,得不偿失。

可见,将长江黄河各自圈起来,滴水不漏,是很不现实的,甚至是违背自然的。所以,该流入大海的,还是要流,存在即是合理,顺其自然最好。对于水资源的匮乏,我们能做的,是合理调控水资源,而非全然地存储。

而其实,我国对长江黄河的水源都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利用,并不是全部都白白流入海的。

兴建水利枢纽,水库、调水、灌溉等工程,都是对江河水源的有效利用。

黄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库就有23座。其中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五大主力水库的蓄水量,理论上来讲,足以把整个黄河的年径流量都装进水库,全面实现对黄河水的调控,以确保沿途各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农田的灌溉,保障生态水量。去年又实现引黄河水补给永定河,跨流域实现了北京生态补水。可以说,对黄河水的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浩瀚长江水水量惊人,年均径流量高达9600亿立方米,是黄河的十几倍之多,人们对长江水源的调控暂时就做不到象黄河那样”游刃有余“了。

虽说长江干流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但三峡库区的总储水量仅为393亿立方米,调控能力并不是很强。而我国五大淡水湖也基本分布在长江流域,鄱阳湖和洞庭湖可以说是天然的储水“容器”,不过容量比起总流量来说,完全不值得一提。虽然长江流域上水库数不胜数,合计总库容约为3606亿立方米,但也就是大约控制了长江1/3的总流量。

此外,为了缓解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兴建了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到水资源匮乏的华北地区。其中东线工程(一期)和中线工程均早已完工并向北方调水。基本缓解北方城市的水资源危机和水生态危机。据说北京10杯水中,有7.5杯水来自于调水。

所以,通过上述工程的实施与利用,长江黄河水资源就能有效良好地利用,使北方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同胞们也得到“母亲河”的滋养。

妈祖的故事?

1

妈祖的出生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2

妈祖的成长

妈祖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八岁时到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会贯通。十岁余,她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

由于她先天具有救苦救难的善愿,从小就很关心海洋的天气、风浪、潮流及航道等知识。为了使她获得非凡智慧,观音菩萨授予她“无字天书”。今湄洲岛南面海岸边有一处石景奇观,叫“妈祖书库”,那里一片片褐黄色的页石,像一叠叠很规则的书籍,井井有条地摆放着,有如一座收藏丰富的书库。相传是当年妈祖读完了这些书,它们便变成了石头。从此以后这位少女成了通晓天文地理、未卜先知的神女,每逢海上风暴来临,妈祖便预先昭告渔民和海员,避免了许多海难事故。

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妈祖长到十六岁,到了出嫁的年龄,求亲的人们踏破门坎,妈祖矢志不嫁。她把自己关在闺房里独自待了三天三夜,梳成了一个别致的发髻,然后告诉父母自己的志向:“阿爸阿妈,我将终生妆成这样的绾髻,髻为帆,针为碇,线为缆,已将身心许给大海。”作为一个具有大愿力的女神,不为世俗婚姻所网罗,妈祖直到二十八岁时羽化升天,始终以少女神的形象出现。如今闽南的渔家女出嫁,一定要梳这种帆形髻,以示对海神妈祖的敬意。

从此以后妈祖云游四方,到处救人行善,保护舟船,靖除海氛,为海员和渔民所信赖,人们都称她为“神姑”。

3

导航使者

在没有灯塔的年代,航海之人最怕海上迷航,在黑夜里撞上了礁石,或者大风浪之中找不到避风港。妈祖经常为海上迷航的船只指点方向,这位女神身着红衣的形象本身便具有象征意义:她是一位伟大的导航使者。相传郑和下西洋时,途经福建洋面遇到风暴,海上浊浪滔天,船只颠簸摇荡,天空漆黑无光,船工们茫然不知所向。郑和想起海神妈祖,仰天祷告。祷告毕,只见在船头隐约出现了一盏红灯,妈祖信步浪尖从容导航。于是船队紧跟前进,脱离危险进入避风港。

另一个故事讲到:大风浪之夜,妈祖发现有一支来自阿拉伯的船队在海上迷失航向,处于危险之中。妈祖便把阿爸、阿妈叫出门,一把火点着了自己家的茅房,燃起熊熊火焰。黑夜中的船队看到了一片火光,于是辨明了陆地方向,将船驶入湄洲湾秀屿港而化险为夷。当外国商人看到妈祖家的残垣断壁时,无不感动流泪。正是这种不避亲疏的博爱胸怀,使妈祖成为一切海上谋生的人们所敬爱的海上女神。

4

机上救亲

妈祖16岁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与兄驾舟渡海北上,当时妈祖正在室中精心织布,忽然伏在织布机上闭起眼睛,脸色突变。一手抓梭,一手扶抒,两脚紧踏机轴,拼尽全力在挣扎扶持,惟恐有失。

其母发觉后,十分惊恐,急忙把她叫醒。妈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睁开眼睛,顿足高声哭说:“我父得救,哥哥坠海死了!”其母听罢,十分惊慌,连忙差人打听消息。不一会儿有人来报,妈祖所言果然属实。当时其父在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稳住其舵,与她哥哥的船靠近,无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当时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亲把她叫醒,梭坠地,兄船舵摧倾覆了,父亲脱险返航,而其兄则被汹涌的浪涛所吞没。兄溺水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径往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当时海水汹涌,他们突然发现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来。妈祖说,不要怕,并告诉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变清,她哥哥的尸体已浮于海面。这时大家才知道是水神护尸来了。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此后凡遇妈祖诞辰,半夜即有大鱼成群,环列于湄屿之前,好像拜舞的样子,黎明始散去。

5

护佑舟船

湄洲之西,有一个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的要冲。礁石夹杂,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经过这里遭到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妈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对村民说:哆头商船即将沉没,应赶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风巨浪,不敢向前。在这紧急关头,从人群中闪出一个红衣少女,飞步向前,将一束蒲草抛向海里。只见一片白光闪耀刹时间,几根小草变成大杉,海面上立时飘浮起许多根大杉木,托住下沉的船只,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没。不一会,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将船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因此每当新船下水,船家总要虔诚地举行一个“请妈祖神”仪式,希望能给新船带来好运气,在危难之中得到海上女神的救助。

话说当时湄洲屿西北方有二神:一聪而善听,号顺风耳。一明而善观,号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妈祖惩治。神姑于是混杂在妇女当中上山采摘,经十余日,方与之相遇。二神误以为妈祖是民间女子,将近前,经妈祖将手中丝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风卷地,两怪仍持斧疾视。妈祖说:敢掷下你们手中的斧么?他们竟然丢下,但再也收不起来,因而咋舌伏法。两年后,二神又出来作崇。这次是在水上出现,乘涛骑沫,沉浮滚荡。当时巫觋都治不了它们。妈祖说:“江河湖海,水德攸钟,彼乘旺相之乡,须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荡,呼呼作响,沙石飞扬,二神无处躲闪,于是拜伏在地,愿归依妈祖。神姑乃将他们收之为徒,作为耳目,为拯救海难,驱恶扬善效力。

有一位叫三宝的北方航商有一次在泉州要起锚出海,忽然有个梳帆形髻的女子跑来劝阻他。说今晚有大风浪,不宜出海。船工们抬头看天,哈哈大笑:这么好的晴天怎么会有风暴呢?且你一个小女子懂得什么天象?妈祖见劝说无效,便携来一坛桂圆酒与他们饯行。谁知船工喝了一碗酒纷纷醉倒了,航船不能启锚。晚上果然有大风雨来临,船工们醒来后都说多亏那红衣少女妙计留人,要不早已在大瀛海中丧失了性命。三宝向当地人打听,知道是天妃娘娘显圣。于是归去后在天津建造了妈祖庙。

6

妈祖救人

有一次妈祖在泉州,忽听到海中有人呼救,有小孩不慎落水。身边没有舟楫,只见妈祖将一条竹席子往海面上一铺,在风浪中如履平地,她“乘席渡海”去救人。

有一年泉州发生了天花,人们到妈祖庙求助,半夜梦见有男神在妈祖庙的泉水井挑水。于是得病的人家都去那里挑水喝,喝完病就好了。

传说施琅攻台的时候,三万大军驻扎在莆田海边,没有水源,掘不到一口能出水的井。眼看军心动摇,出师不利,施琅想到海神妈祖,到天妃宫叩头烧香。到半夜,发现妈祖庙一口废弃的枯井冒出了水泉,汲之不竭。三军因此得以不渴,最后收复台湾,人们都说全仗妈祖显灵,赐水济师。

7

妈祖成仙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乡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