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满座,古代人是如何表达我爱你的?
谢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在考古中发现中从来不乏千年恋人,为我们演绎真正至死不渝的爱情传说!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言之有物,欢迎勾搭
一、外国篇
①我和你吻别,在2800年前
这是美国宾州大学在伊朗地区Hasanlu发现的一对恋人,时代在西元800年。
左边为女性,右边为男性,该女子侧身而卧,用手轻轻抚摸男子的脸颊,送上自己的最后一吻,而这一吻就长达3800年!
②你我相拥5000年,永世不分离
在意大利的曼图亚,曾经上演过莎翁笔下最凄美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时光轮转,机缘巧合之下,类似的爱情故事又再次重现:
这是意大利考古学家发现的一对恋人,两人面对面,双手双腿弯曲交叠拥抱在一起!左为男性,右为女性,男性的背部脊柱处有箭伤,女子头部侧边遗留箭头。
考古证据表明,两人之所以呈现拥抱姿态,原因是男子可能被杀之后,女子毅然殉情而死,相拥而伴!
③爱情不分性别,男同亦是真爱
著名的庞贝古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灰下,成为令人动容的灾难现场,而这对恋人更是让人惊叹!
此前这一对恋人,一直未被怀疑过性别问题,直到进行DNA检测之后,人们赫然发现:这是两名年龄在18-20岁之间的年轻男子,他们之间也并无血缘关系。
但是,在灾难来临之际,即便这拥抱在肆虐的火山年前毫无作用,他也愿意用臂膀为他撑起爱的希望!原来,在死亡面前,是非流言终究是虚妄!
你以为只有外国人会浪漫,你错了,作为孕育了无数爱情故事的文明古国,我们自然也会有生死恋人!
二、中国篇
① 死了都要爱 期限1000年
2010年,在四川清白江发现的宋代古墓群中,就出现了这样一对尸骨,呈现一男一女,均为仰面朝上,而且下面的男子双手紧紧环抱着上面的女性!
是“自愿殉情”?还是“以死相逼”?谁也不知道。
② 嗅着你的发香——我睡了千年
这是2005年在新疆若羌出土的一名男子干尸,在其怀中,有一缕长发放置在其胸口而且被精心包扎!
据DNA分析,这一缕长发属于一名女子,或许正是赠与这名男子的定情信物,被男子至死也珍爱如初,放在心上!
丰碑无语,行胜于言。古人表达爱意绝不止“我爱你”三个字,永远都是这么惊心动魄,至死不休!
最后,在情人节之际,阳Sir祝愿看到本文的情侣能够共赴白头,单身汪能够在下个路口遇到幸福!
青楼满坐只因人心寂寞?
上联:青楼满座只因人心寂寞
下联:梨园足席缘由戏曲怡神
上联:暗室欺心皆为心魔难奈
下联:明窗静禅全因禅神易修
你听过最落寞的诗句是什么?
自古文人在失意的时候,往往能激发内心极致的情感,从而写出情感深沉的作品。而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悲剧故事往往更能起到扣人心弦、引人共鸣的艺术效果,拥有千古流传的艺术魅力。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忧愁、落寞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情绪。一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写出内心深处的那种极致细腻的忧思伤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出自晏殊《蝶恋花》,全词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一直就是落寞和凄凉的代名词,贝多描写悲愁孤寂心态的诗文都是以秋季为背景,这一篇也不例外。
这首词的作者晏殊其实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宰相”,生活中可以说没有太多烦心事。但这首词尤其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确实写出了辽阔悠远、意境隽永的孤清落寞之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无可取代的。
王国维就曾引用这句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第一境界。
上阙首先用“菊愁”“兰泣”的意象渲染悲愁气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人“独上高楼”。
古人有登高必赋之说,但如果是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登高望远,这一行为容易引发人的忧愁哀思。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独自莫凭栏”,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都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作者在“西风凋碧树”的苍凉秋景之下,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眼望去,辽阔苍茫的天涯云水之间,生命何其渺小。现在却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地登高望远,仿佛“天地一沙鸥”一般极尽落寞苍凉。
2.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阙缺月、疏桐、漏断、幽人、独、孤等这些意向无比透漏这孤寂凄清的意味,把这些词堆在一起,已经很明确地表达出了作者那种孤独寂寞忧伤无比的心境。
但全词又没有一个字在写自己的心事。周所周知,苏轼天性乐观豁达,而这首词却处处在写孤独忧愁。那么,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孤独?他在发愁什么?
在下阙,苏轼以孤鸿自比,寒夜更深露重,一只孤单的鸿雁飞来飞去,“拣尽寒枝”,却始终找不到歇脚的地方,不肯停下来休息。
鸿雁是群居的鸟类,一只雁离群落单已经很孤单无助了,在疲惫的深夜却找不到安歇之处,更加忧伤无奈。
联想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就不难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
做这首次的时候,苏轼刚刚经历了著名的冤狱“乌台诗案”。 根据苏轼平时里写下的诗词,他的政敌捕风捉影,把苏轼诬陷入狱。下狱一百零三日,苏轼受尽凌辱折磨,险遭杀身之祸,甚至试图自杀。侥幸躲过一劫后,他被贬黄州,担任一个非常低微的虚职,一家人甚至难以温饱。经此事变,苏轼心灰意冷,他的一生也从此转折。而这首词就是做于这一时期。
无辜获罪、高位被贬、九死一生,不难想象,苏轼这时候的心情是何等悲哀苍凉。但他的下狱正是因为爱写诗词,因此,这一次的诗词里,他甚至不敢写发生了什么事,不敢写自己实际的心情,不敢像以往那样呼朋唤友排解抑郁,只能独自一个人消化愁思。其中的孤独和无奈也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话出自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同样作于作者被贬职之后。熟悉辛弃疾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有雄心壮志和报国热情爱国诗人,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他的作品一向慷慨激昂,充斥着金戈铁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当权者一味苟安求和,他的报国热情和政治主张无人采纳,甚至被排挤、被压制,最终被削职闲居。这首词就是在被削职闲居期间所作的。
想起少年时候为了文采而无病呻吟,再看看今天满怀愁绪却无处诉说,就算说了也无人理解、无人慰藉,甚至可能引火烧身。这番今昔对比让人不胜孤独落寞,而又无可奈何。只好把满怀心思寄托于象征着凄凉萧瑟的秋风黄叶,感叹一声:“天凉好个秋。”这轻飘飘的一句话,承载了诗人多少愁绪、多少孤独,和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好,我是凝露无声,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你读过哪些感觉特别好的诗词?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因念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唐代诗人杜牧的趣闻轶事有哪些?
杜牧(803—852年)是晚唐的诗人,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足见诗坛上李杜是从来不分开的。
杜牧一生中曾三次为官,但结局都很悲惨。杜牧报国无门,最后流连在了风月场上。他一生有过很多次艳遇,总能够在章台柳巷中觅得红颜知己。
杜牧与认识张好好的时候,张好好只有十三四岁,当时张好好是一名舞伎。两人一见倾心,暗生爱慕之心。整天在一起“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位是含苞待放的舞伎。过了4年,杜牧和张好好洛阳才再次重逢。此时杜牧已是过了而立之年,而十八岁的张好好成为一名风韵十足的美少妇——沈传师的小妾。
杜牧描绘此时的张好好为“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这段相识离别再相逢的情缘在杜牧的《张好好诗》的序中写得十分明了。
杜牧在洛阳时,李司徒大开筵席,遍邀官僚名士,鉴于杜牧是监察御史,不敢邀请,杜牧就主动要求参加。大庭广众之下,杜牧向李司徒索要歌妓紫云,当场作诗一首,艺惊满座,最后得红粉回家。后来,杜甫在朋友圈发表感言:“突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引赞无数。
其实,《杜牧全集》有关妓女的诗歌很多,比如《赠沈学士张歌人》《泊秦淮》《金谷园》《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不饮赠官妓》《倡楼戏赠》《伤友人悼吹箫妓》等等。内容涉及很多当时的歌妓,也有历史上的名妓。
当时社会没有满足杜牧的官宦要求,他就要寻找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来代替。换种说法,就是要把心中的委屈和郁闷找个地方发泄出来。因为杜牧生性风流多情,所以青楼妓院就成了他的寄托之地,而那些琴诗书画、能歌善舞的妓女就成为他倾吐的对象。
不过,杜牧在与妓女交往过程中是以诚相待的,这一点他与宋代的柳永有一致的地方。唐宋很少有官宦士人这样对待妓女。从妓女的角度出发,她们遇到杜牧这样的好诗人是庆幸的。所以,妓女们对杜牧也倾注别样的爱和关怀。这是杜牧的青楼梦,也是他的唐朝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