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奥秘12,是不是外星文明留给中国的

伏羲号

易经的奥秘12,是不是外星文明留给中国的?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是不是外星文明留给中国的?

我是云上生莲,为大家回答这道问题。

易经的奥秘12,是不是外星文明留给中国的

首先回答:不是。

如果是外星文明,那么我们的祖先也来自于外星。

中华文明起源于——龙族文明这个是我的另一个看法!(想了解的朋友关注我,我将继续发文)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其共同的缘起于中华阴阳五行太极文化。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一个太极阴阳转化的动态轨迹。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隐藏着中华文明三个神秘的密码!

第一,《山海经》是对上古时期人类文明起源的密码。

(目前各派学者这个争议最大)

《山海经》•战国中后期

“天地未开,先有鸿蒙,鸿蒙诞生阴阳二气,再有混沌,混沌初开,天地诞生开辟,万物才存,是以太古之初,名曰太初。”

《山海经》是对远古神话传说和地理风物的志怪古籍,一直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山海经》全书共22篇,现存18篇。

《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和《大荒经》4篇。

《山海经》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隐藏着宇宙的起源密码。

《山海经》中记载了史前大洪水事件更是千古之谜。

女娲时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战争,撞破天柱不周山,引发了大洪水。

(个人认为:这个远古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核战争!)

《山海经》记载特别多的怪兽妖物,实际上是远古部落的图腾。

(个人认为:这个远古时期巫术的崇拜已达到了高峰!)

《山海经》还记载了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

巫医等。

《山海经》所记载最多的是地理环境,却与与我们地理环境极为不同。上古的九州图尤为神

秘不可解。

(与中华道家的九重天或许存在着玄机,笔者认为指的是其它星球)

第二,《黄帝内经》是对上古时期人类生命规律的密码。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记载:上古时代的人有百岁的寿命。

“黄帝问于天师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也,人将失之也。”

到了黄帝时代,称为中古时代,人们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失去了长寿的天真。

其实与后来的上古时代的大洪水——女娲补天有关。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黄帝内经》是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集天文学、物候学、哲学、 医学大成。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各八十一篇。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开创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这本奇书是黄帝与岐伯问答记录。体现“天人合一”、“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之道。

《黄帝内经》是总结中国上古人类(人即是小宇宙的内观术)对宇宙与人类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的结果。

第三,《易经》是对上古时期人类天人大道的密码。

《易经》•商末周初

上古时代,伏羲常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大地之变化。 一日在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观背上河图定八卦。

伏羲八卦源于天地万物阴阳,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其“源头”就是龙马《河图》。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合称。

目前只有《周易》未失传。

《易经》以其“卦”象来揭露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简易,变异,不易之大道。

简易揭示世间万物皆是一阴一阳之道。虽然简单,但可演化出无穷无尽的万物规律。

《易经》也是《黄帝内经》、《山海经》等众经的理论基础。

《易经》的卦序之谜是当代超级计算机的推演终结者。

“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简单卦序。

天图的卦序排列核心,就是先天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相错,就成了先天图上的六十四卦。

“爻变”生成六十四卦推演更是鬼神惊天。

《易经》的爻辞之谜更是雾里看花。易经的爻辞是一种最复杂的“计算机语言”,爻象所蕴含的爻与爻辞是多次元的解析方程。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得以保留。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已经在历史尘埃中飘消失了!

《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是我们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应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我是云上生莲,以上问题回答完毕,对本问题感兴趣的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

如何才可以到百家讲坛讲课?

百家讲堂,我是很喜欢看的,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读史记》,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曾仕强《易经的奥秘》等等,十分精彩。要讲课,首先教授们要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准备自己的课题;其次,所讲内容,要选自己擅长的领域,经过审核,才可以登坛授课。易中天的课火了,观众很欢迎,所以后面录制了很多课件。

易经辞典哪个好?

《周易注》、《周易本义》、《周易折中》、《易经杂说》、《白话高岛易断》、《周易全解》、《周易江湖》、《易经的奥秘》、《易经入门》、《周易译注》、《增删卜易》等

谢谢,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易经全集书籍?

易经的妙用—2集

2.易经的智慧—144集

3.易经的奥秘—15集

4.详解易经64卦-大道易行

5.易经与企业决策管理

6.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7.易经的妙用—2集

8.易经与人生

请问孔子曾有何大过?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这句话记载在《论说·述而》里,意思是借给我几年,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研读《周易》,那么我就不会有大者之过了。这里强调一下,“大过”的古义并不是指特别严重的过失,而是指大者之过。《易·大过卦·彖传》曰:“大过,大者过也。”所谓“大者”,应该是指涉及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公事方面。而相对应的“小过”,则应该是指仅涉及个人的私事方面。这从《大过卦》和《小过卦》的《象辞》中就能看出来。《大过卦·象辞》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而《小过卦·象辞》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那么“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是涉及社会矛盾和君子道德修养层面的表现,而“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则是涉及个人层面的私事。

话题还是回到孔子的这句话上。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判断:①孔子说这话时,正在专研《周易》,而且对《易》已深有体会,恨读之迟矣;②孔子在五十岁之前是没有下功专研过《周易》的,对《易》理知之甚少;③由于不通《易》理,孔子在五十岁之后是有大者之过的;④孔子晚年极度推崇《易》学,深感自己这种大者之过与《易》理是相违背的。那么,孔子所谓的“大过”到底是指什么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清几个时间节点。首先可以肯定,孔子习《易》是在晚年,具体讲就是在周游列国结束之后。《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晚年习《易》,已自感有生之年来日不多,于是废寝忘食,读《易》而“韦编三绝”,实乃与时间赛跑。即使这样,也是在深究《易》理的基础上,已无更多时间用于著述,使《易》理大白于天下。结果也确实是这样,孔子仅著《十翼》,粗线条地对《易》进行了概述,而没有深入地对64卦进行详细阐述。故孔子无奈地感叹:“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再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起始时间。据史料及各种记载,孔子是在55岁时开始离开鲁国率弟子周游列国的,先后经历共计14年之久。周游列国返鲁时,孔子算来已是69岁高龄,直到73岁去世,发奋习《易》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4年多。故孔子晚年常把“假我数年”挂在嘴边,以期能“于《易》则彬彬矣”。唔呼!天不假圣人之年,万世之憾哉!

话至此处,我想大家应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所谓“大过”,就是指率弟子周游列国这件事。周游列国这件事,前后经历14年之久而无什么结果,却耗费了孔子毕生中最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乃至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习《易》时间不足,徒增“假我数年”的叹呼。这还是次其,更重要的是周游列国、劝复周礼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孔子晚年习《易》后应该是深有体会,所以才发出“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

孔子所处的年代,是在春秋后期,当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王道尽弃,礼乐崩坏,奴隶社会已走到历史的尽头,新的生产关系已开始萌芽。危墙不可扶,败果已难收。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孔子打着“恢复周礼”的旗号,周游列国而推行王道主张,无疑是在开历史倒车。试想,当时的大国都在忙着争霸,小国都在忙着依附自保,周王室已衰微到力量不及一小国,并无多大影响力,又谁会奉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王道?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实质是背道而弃,白白浪费14年的大好时光,故言“大过”一点不为过矣。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一种不适时宜,偏执一端的非中庸思想。孔子周游列国而劝说诸侯,梦复周礼于争霸时代,这正如夏初伯益之事。过去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虽然被大家所推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权世袭制必然代替禅让制,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人力不可阻挡。伯益不甘于禅让制被破坏,极力反对夏启世袭王位,结果被夏启所杀。有扈氏更是起兵反对,夏启乃以“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予以剿绝。《淮南子》说:“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有扈氏败亡的原因就是只知墨守旧“义”,而不能顺应时“宜”。孔子梦复周礼,同样不适时宜也。

孔子周游列国最狼狈的时候,就是困于陈蔡之间。当时野居绝粮而不得行,随从弟子大多对周游列国之行产生怀疑,甚至绝望,然孔子仍不为所动,固执己见。孔子设题问于弟子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当时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对子贡的回答很不满意,认为子贡志向不够远大,说:“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颜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的回答把孔子感动得一塌糊涂。以笔者愚见,颜回的回答虽然深得夫子之心,却并不能解决问题,好听而无用。惟子贡见解,既肯定夫子之道,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实际更符合中庸之道。夫子之道虽至大,却已不合时宜,惟结合当时现实“少贬焉”,以求推而行之,有益于社会,岂不更好?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直道,即使现在的高速路,也还是多有弯曲。我想孔子习《易》后是悟到了这一点,所谓“曲成万物”是也。故孔子会说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

《周易》讲变化之道,变化是绝对的。世界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停留在某一阶段,而是不断变化的。《周易》是典型的辩证法思维。唯辩证法乃是科学的方法论,用发展、变化的方法看问题才是大智慧。孔子晚年喜《易》,读之而“韦编三绝”,悟《易》后思想豁然开朗。这正是遭受重大挫折后才忽然发现了指路明灯的感觉。习《易》之后的孔子,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境界,这样孔子才会自豪地说:“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者,即“无大过”矣。

(本文由子夏故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