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礼会,接新车注意哪几方面?
接新车注意哪几方面?
1、资料信息跟车架号(VIN)一致。
2、看车子外观和内饰有无划痕刮蹭。
3、轮胎气压
4、防冻液
5、机油
6、刹车油
7、底盘有无漏油痕迹
8、随车钥匙几把
9、备胎和随车工具(千斤顶、轮胎扳手、三脚架、防盗螺丝套筒等等)。
10、公里数
11、全车灯光喇叭雨刷正常。
12、发动车辆无异响,仪表无故障码空调音响等电子设备使用正常。
13、交强险到期时间
14、上好牌再上路(铁牌、临牌)。
15、购车发票、车辆合格证、三包服务卡、车辆使用说明书、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齐全。
16、提完车去加油(新车没多少油)。
接新车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就是这些,还有什么欢迎补充。
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输给太监冯保?
高拱能当上首辅已经是个奇迹了,此人虽然能力出众,但性格缺陷太明显。当二把手屈才,当一把手失人,也许当个参政议政的助手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他走上了首辅之位,反而缩短了政治生命!
导致高拱输给冯保和张居正的原因,除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外,他不懂政治平衡的重要,妄图排斥冯保,压制群僚,独霸朝政。这个举动导致自己四面受敌,成了孤家寡人,同时又引起李太后的反感和警觉。再加上被人算计,失败是早晚的事。
高拱的性格缺陷,导致他四面树敌高拱性情刚直,刚直得不通人情世故,高拱性格暴烈,暴烈得让人厌而远之。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与他相左,必定以你死我活的方式,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所以,与他交往没有协商,更没有妥协,只有服从。这种态度别说政治生活,即便常人交往也是行不通的。
高拱几十年政治生涯,几乎没有盟友,更没有长久的盟友。徐玠举荐提拔他一步步走上高层,他把徐玠逼得告老还乡。张居正帮他复出,他视张居正为跟班。内阁大臣,被他折磨走了四个,甚至逼得有人不惜对他大打出手。
帝国最高领导层,差点成全武行,高拱的性格缺陷,成了引爆内阁的雷管。
其实,高拱因此吃过亏,被贬黜了一年多,可惜他本性难移,再次回到内阁后,当了一把手,变得更加极端,更加暴戾!
这种性格即便没有冯保,总会有人起来扳倒他,就像一课长在路当中的歪脖树,早晚会被砍掉!
其实,作为内阁首辅,首要的任务不是个人的能力,更不是个人意见的对错,甚至不是权力大小,而是营造一个好环境,让大家各尽所能。就像他自己在复出时所说,与诸君一起为国事尽心。可惜他做不到,性格使然。
不懂政治平衡术,将冯保推向对立面政治最讲求力量的平衡,既保证大方向正确,又保证不会一言堂。这样的生态模式才是稳定且安全的。
高拱不懂,他要集权,准确说要独霸朝政,让所有人成为他的跟班,让多极世界变单边政策。甚至他连盟友的建议都不愿意听,让朝堂变成他的独唱会,而且是没有伴奏的清唱!
司礼监的参政,绝不是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否则它也不会存在百余年。张居正的孤傲和清高,让他看不起太监出身的冯保。
一片大森林里,即便是一只蚂蚁,也有它存在价值,你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横加戕害,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冯保这只被高拱肆意践踏的小蚂蚁,一旦发威,也可以啃光一头大象。何况冯保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一种生态模式。高拱要捣毁也不是冯保个人的前途,而是帝国的政治模式。
一个人与整个体系为敌,高拱太自不量力!
张居正的背后一刀很要命毫无疑问,张居正的手段有点下作,明里叫哥哥暗里捅刀子。这就是张居正跟高拱的差别,为了结果,张居正不太在乎手段上的亏缺。就像他用人,宁可用德行亏缺的循吏,也不用德行高尚的腐儒。
其实,扳倒高拱,不能怪张居正,实在是这个人太难合作,已经把内阁搞得分崩离析了,他不倒,塌陷的将是大明帝国的天地!
张居正也给了高拱机会,当年高拱复出,就是张居正鼎力相助,怎奈此人不上道。无论于公于私,张居正都必须除之而快!
于是,就在高拱准备对司礼监砍下夺命一刀时,张居正突然反水,提前在他背后下刀!
当高拱志满意得,准备面见太后,请太后在他废除司礼监的条呈上盖章时,李太后扔给他一道罢职归养的旨意。可怜高拱如雷轰顶,准备好的台词,一个字都没来得及说,就从此告别政坛!
皇帝需要安全感,高拱托大不尊李太后为什么不支持高拱,她应该知道高拱的能力,及对先皇的贡献。
很简单,高拱没有给皇帝和太后留下安全感,甚至连起码的尊敬都没有。他们感觉到的只有高拱的咄咄逼人和轻视。
高拱是先帝隆庆皇帝的老师,资格老,深受尊敬。大概他自我感觉太良好,对小皇帝不发放在眼里,居然说小孩子懂什么政治!
这话虽说是真理,但如果对象是皇帝,那就是你做臣子的毫无人臣之礼,大不敬。虎视眈眈的政敌,当然不能错过这么重要的证据!
再说司礼监,司礼监其实就是皇帝的家奴,用来代表皇帝,监控大臣的工具。所以,他们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皇权。高拱竟然要剥夺司礼监的权利,请问你想干什么?这样的臣子能让人放心吗?
李太后未必不懂张居正和冯保的心思,但在司礼监的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并不是李太后糊涂,听人挑拨那么简单。
张居正与冯保为何结盟客观来说,朝中真正能抗得起大梁的人选本来就不多。冯保和张居正,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大伴,一个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两人相交颇多,冯保对张居正的能力是清楚的,不单纯是两个人的私利。
张居正做事的风格更加灵活,不讲死理,也不愚昧地死守文章道德,这点更容易与冯保的身份形成共鸣。
张居正也很清楚,首辅大臣要想做事,没有司礼监的鼎力支持,根本行不通,这就是环境,只能妥协,不可抗拒!
既然冯保愿意联盟,张居正求之不得。当然,出于文人士大夫的自尊,张居正与冯宝表面上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对李太后来说,冯宝她是放心的,张居正这位帝师,她也是放心的,她和两人同心协力,一心推行新政,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
综上所说,是高拱自己的性格缺陷,和霸道的作风,以及政治上的幼稚,把自己搞下了台。他的下台,为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做足了鸣锣开道的功课!
康熙驾崩留下58岁的宜妃?
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肯定对邓婕饰演的那位妃子不陌生。每当康熙要出宫去微服私访的时候,她都会带着法印、小桃红、三德子三人跟着一起出去,在后面一直保护着康熙。没错,邓婕饰演的这位妃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宜妃郭络罗氏。
如《康熙微服私访记》所演绎的那般,宜妃在历史上的确是康熙最受宠的一位妃子,虽然康熙没有电视剧演绎的那样,时不时就来一次微服私访,但是每次南巡时基本上都会带着宜妃。即使不带着,康熙出门在外,也都会命人带着书信去翊坤宫向宜妃报平安,且时不时也会让人带着特产回去,这等待遇在当时虽不是独一份的恩宠,但确是康熙后妃中少有的。
总之不可否认的是宜妃在康熙朝的确是一位很受宠的妃子。这点除了以上的事迹,还可以从以下的事迹看出:
1.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宜妃在尚未生子的时候就被册封为七嫔之一,号“宜嫔”,在七嫔的排位中位列第六,成为康熙朝自皇后、贵妃以下最早受封的后宫主位。
2.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1682年1月28日),晋封为宜妃,居四妃第二位,地位仅次于惠妃。
3.康熙出巡盛京,曾二次在宜妃的父亲家中居住,这在康熙朝的后妃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4.宜妃是入住翊坤宫中时间最长的一位妃子,时间长达半个世纪。
可以说康熙朝,宜妃很受宠,地位也是较高的,如《永宪录》所言:“眷顾最深”。
但是这种受宠到了康熙驾崩,雍正登基后,就突然戛然而止。这时,宜妃不但待遇被下降,同时还被雍正百般的羞辱。而究其原因在于,宜妃生了一个“好儿子”,她所生的皇九子胤禟在康熙朝“九龙夺嫡”时,曾是八爷党的核心人物,曾三番几次为难雍正,因此乃是雍正的死敌。
如此,雍正登基后,作为胤禟的生母宜妃自然是被牵连在内,从而就被雍正百般羞辱。首先,康熙驾崩后,因宜妃正是病重无法走路时,但康熙的葬礼又需要出席,所以就只能命人抬着她乘软榻奔丧,这个时候雍正见后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斥责宜妃乘软榻出席举哀实在是有失体统,有辱国体。史载:“大事方出,朕悲痛切至,心神恍惚,仪文所在,未曾传知。但众母妃自应照前遵行国礼。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挟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
此时雍正不但在言语上对宜妃百般羞辱,在实际行动也是给予宜妃百般的羞辱。当时,雍正在尊封先朝妃嫔为太妃时,宜妃就被排除在外,雍正对其不予尊封。这等做法实际上就是给了宜妃最大的羞辱,本来宜妃在康熙朝的地位可是很高的,可现在却成地位最低的妃子,此时连康熙朝的定嫔都比不上。
如此,想想看雍正朝,宜妃的待遇是多差,先不说雍正对于她在行动上的百般羞辱,就是单单让她的地位从最顶尖的变成最低贱的,就这点宜妃就已是被极尽的羞辱了。
而雍正之所以会如此羞辱于宜妃,除了她的儿子胤禟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考未登梓宫前,仓促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说白了就是宜妃曾经欺负过雍正的生母,且在雍正登基后还不收敛 ,居然表现出与他的母亲一样的气质和行为,在某些方面作为等同于太皇太后,这等作为自然是让雍正更为不满。
只能说宜妃能落得个如此的下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的儿子,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她在雍正登基后还不知收敛,还是以为自己是在康熙的时候。如此雍正本就对她有意见,此时她又是如此嚣张,雍正怎能饶她。
为什么女装扣子在左边?
这个问题还要从历史上追根溯源,纽扣起源于罗马,是贵族装饰衣服所用,到了十三世纪,不再用布料等制成的环将纽扣扣住,而是在服装上开纽扣孔。这是服装历史上的一次革新。到了十六世纪,纽扣真正流行与世界。纽扣诞生之初,是为贵族设计的,而贵族男士穿衣是自己穿的,女性则由仆人穿,扣子定在左边很方便仆人的侍候,而男性由自己穿,定在右边不慎方便,而且扣子定在右边对于贵族持剑拔剑很不方便,因为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上的剑,不容易被衬衫给兜住。时至今日有哦女仆侍候的人几乎绝迹,而男子舞剑的更是寥寥无几,更何况随身带把剑,会被人认为具有攻击性,但是今天依然如此,女左男右的钉扣方式,因为习惯已经形成,很难更改,所以时至今日仍旧是女左男右的钉扣。穿尽万千霓裳,只为给你增添一抹色彩……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暴走的宝宝】头条号,暴走的宝宝将给大家分享更多关于美的时尚哦~
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从昌邑王到汉帝,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权臣霍光废黜,这中间充满了阴谋、算计、斗争等等,是西汉中期的一出精彩的政治大戏。但是刘贺这位废帝,即便被废闲居十年之后仍然让宣帝挂念不已,甚至赐爵“海昏侯”,这是真情还是假意,这是不是又是一个政治阴谋呢?
刘贺如何可以继承大统?说起来刘贺也是有个好出身的,其祖母李夫人是武帝时期著名的艺术家,不仅貌美出众,更是能歌善舞,其兄李延年创作了《北方有佳人》一歌为武帝献上,李夫人因此入宫得宠,并诞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昌邑王刘髆。但是红颜薄命,李夫人竟早早离世,武帝悲痛之下以皇后礼安葬了她,尔后为了能时时想起李夫人之美貌,特意让人将她生前的样貌画了下来,挂在甘泉宫内以作怀念。
李夫人之死让汉武帝倍感神伤,这他在《秋风辞》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后又分别作了《落叶哀蝉曲》和《李夫人赋》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他把对李夫人的这种爱更是爱屋及乌传到了李夫人的亲人们身上,如“贰师将军”李广利是继卫青之后又一位统领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再如曾受宫刑的李延年也被破格提拔为“协律都尉”,受尽荣宠;李夫人的儿子更是被分封到了富裕之地昌邑,即便汉武帝驾崩时都没有忘记李夫人,特地命霍光配享宗庙,追尊号为“孝武皇后”。
所以从武帝对李夫人怜爱之深、情谊之重来看,昌邑王刘髆本来在“巫蛊之祸”后也是有机会成为太子的。当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五原讨伐匈奴前已经与丞相刘屈氂已经达成协议,密谋为昌邑王刘髆谋取太子之位。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内者令郭穰向武帝告发李广利与刘屈氂“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汉武帝最忌讳的“巫蛊”再次出现,顿时大怒,刘屈氂被用“厨车”拉着游街示众之后腰斩于长安城东市,并“夷三族”。李广利得知消息后一心想着立功赎罪,以数万汉家好男儿做赌注贸然进军,结果大败后投降了匈奴,一年后被单于所杀,其家人亦被族灭。
太子刘据死后,太子之位空缺,三子燕王刘旦蹭得最欢,结果差点被削爵;齐怀王刘闳已死于封地;四子刘胥“不尊法度”为武帝不喜;五子刘髆也已病故;唯有钩弋夫人所生幼子刘弗陵怀胎十四个月,被武帝认为是一种非凡的吉兆,早在太始三年“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有了立刘弗陵为太子的意图。
后元二年二月初七,意识到身将不起的汉武帝终于正式宣告“立皇子刘弗陵为太子”,令霍光、车千秋、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并受遗诏,辅导少主”,两天后汉武帝驾崩,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
刘弗陵意外得到皇位,但却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吃喝玩乐…甚至宫闱之事也被权臣霍光所掌控,就连皇后都是霍光的外孙女。霍光出于私心想让自己外孙女怀上龙种,甚至让内侍禁止了昭帝与其他嫔妃的云雨之欢,这在《汉书》中有详细记载。
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汉昭帝连男女之事都被霍光“一言而决之”,更不用说其他政事要务,所以很快在郁郁之下便驾崩。因为一直是上官皇后侍寝,被立皇后之时才八岁,一直到汉昭帝驾崩也不过才十五岁而已,显然这个所谓皇后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以至于“昭帝崩遂绝继嗣。”
汉昭帝之死给汉武帝的其他子孙上台提供了机会,其中就有二代昌邑王刘贺,但是新帝呼声最高的却是广陵王刘胥。在“立君立长”和“立君立贤”的问题上,霍光与朝臣们产生了分歧。霍光的目的很明确:他需要一个容易掌控的皇子皇孙来当皇帝,而刘胥体格壮硕,“空手能搏熊彘猛兽”,自己是无法掌控此人的,所以提出“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的典故以证“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
而在这微妙时刻,霍光的外孙女出面了,她随口提了一句:“何不迎昌邑王入宫?众人一听觉得有道理,毕竟汉武帝当初曾有过立刘髆为太子的想法,如今汉昭帝绝嗣,再立昌邑王,也是顺应了武帝遗愿,而汉昭帝驾崩,必须快速定下新君来长安主持昭帝丧礼,尽管知道这也是霍光的意思,所以很快就达成了妥协。
那么霍光为何要选择昌邑王刘贺为新君呢,其实这也是经过长久考量作出的决定。首先,刘贺是武帝孙子,辈分又比刘胥低,更有利于用外孙女皇太后之名弹压他。其次,刘贺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年岁尚小,极易控制。最后,刘贺的智商恐怕有些问题,时人张敞称其“轻狂不惠”,也就是“白痴”的意思。这样一个人是再合适不过的傀儡,所以这也是刘贺能成为新君的主要原因。
二十七天的皇帝,刘贺身上发生了什么?但是让霍光死活没有想到的是,“白痴”有的时候比正常人更具有不可控性。
当昌邑王刘贺一行人快到长安城时,龚遂劝道:“依照礼制,奔丧望见国都哭。”刘贺却不耐烦扭过头去说道:“我嗌痛,不能哭。”等车驾到了城门,龚遂再次劝道:“可凭轼而哭。”刘贺却再次怼了回去:“城门与郭门等耳!”
在即将承继大统的关键时刻,凡是个正常人都会稍加克制,表现个样子给朝臣们看,以留下个好形象。但刘贺却如此不着调,再加上他路上那些诡异的行为举止,已经充分证明他的神志的确有些问题。
随着刘贺越来越接近未央宫,车马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他看到宏伟壮观的宫殿,成群结队宛若仙女般的宫女们,他想到自己即将成为这个地方的主人,忘乎所以之下居然在马车上跳了起来大喊大叫。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东阙门,龚遂拦住他的马车道:“吊丧帐在驰道之北,马行不过数步,大王当立即下车,向着宫阙西南匍匐于地,放声痛哭,尽情哀伤。”
这是龚遂第三次劝刘贺表哀,他这才同意,假迷三道哭了一气,甚至没跟迎面而来的大将军霍光和丞相杨敞打招呼,便掉转头上车回到了城中的昌邑王府。
元平元年六月一日,刘贺在昭帝灵柩前接皇帝玺,袭尊号,尊上官氏为皇太后。接过代表国家权力的皇帝玺印后,他竟然很不尊重地随手放入锦带中,让一干大臣差点惊掉下巴,而后才开始主持昭帝的丧礼。
皇帝丧礼有着严格规定,刘贺不仅要主持六天的丧礼,而是应守丧尽哀,素食寡欲。但是第一天晚上,刘贺就将丧礼抛之脑后,嫌素食无味,私下派人去城中采购了肉食;在夜里,更是与带来的二百多位昌邑臣仆们嬉戏无度,其乐鼓之声竟传至宫外去,这些举动让朝臣们气愤不已。要知道汉朝“以孝治天下”,如此不守丧礼就是大不孝的表现,霍光看在眼中也是恨在心里。
在昭帝出殡后,刘贺以为便是万事大吉,他不仅在未央宫前殿与臣下大吃大喝,还让伶人入内鼓吹弹唱,更过分的是昭帝入祖祠的祭礼还未举行,他却启用玺书派使者回昌邑国,以皇帝“三太牢祠”的规制祭奠生父刘髆,这既违背了“三年不祭”生父之义,又违背了“为昭帝之后者为子”之义,玩弄礼仪规制,行为失当,引起朝臣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对。
而后更是不加收敛,昭帝丧期未过,刘贺便每天与近臣饮酒作乐,观虎豹相斗,时不常的招来皮轩车,举着九旒旗,驰驱于皇城内。昌邑国随他来的臣仆,几乎人人升官,有些更被刘贺直接安置在重要的军政部门。
按道理说,霍光明知刘贺“清狂”,不免做些常人难以理解之事,但为何刘贺仅仅当了二十七天的皇帝,他便以“行昏乱,危社稷”的罪状,让上官太后出面将其强行废除?如果刘贺所作所为真的已经危害社稷,朝廷上下尽人皆知才对,而霍光宣布将其废黜之时,却是“群臣皆惊愕失色”的表现?为何如此?其间必有隐情。
的确没错,刘贺不仅做了些不敬礼法的事情,他还亲自“诏命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调整了太后长乐宫的戍卫,这是控制上官太后生命安危的最重要职位,刘贺想干吗?
没错,刘贺就是想着发动政变,不过估计是他手下那帮有野心的谄媚之臣所操作,目的就是清除霍光党羽。然而,刘贺这种政治斗争中的小蚂蚁哪能比得上霍光精明,在刘贺刚有动作之时,霍光便直接发动了政变,将其废黜了皇帝之位,并搜索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二百多名臣子,以“亡辅导之谊,陷于王恶”的名义尽数斩杀,而这些人临刑前大声呼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足可证明这些人有图谋夺权的企图。
所以说,霍光废刘贺,并不是因为刘贺的所作所为有多么天怒人怨,而是要将隐患灭于萌芽之中,后人对此作出了精准的概括。
观其临死之言,则昌邑群臣,亦谋为变,光微觉之,不独以其行淫乱而忧懑改图。
这场政变相当成功也相当顺利,霍光在行政程序上做得非常缜密,不仅符合大汉朝的法律,更是挖出了刘贺“未见命高庙”的明显政治瑕疵否定了他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因为“告庙”是每任皇帝必须履行的一道程序,这也正是后来史书中刘贺不被单独列帝的重要原因。
刘贺被废后,情急之下居然说出一句“听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然无道,不应失国”的话来,这是《孝经》中孔子的一句话,刘贺此时说出恰如其分,但霍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句“汝何为天子”便打发了他。
刘贺被废之后,霍光让其归昌邑,赐给他两千户食邑,以前昌邑王的家财也尽数归他。然而对他最为严厉的措施是:撤销昌邑国,改为山阳郡,由郡太守管理此地。言下之意就是刘贺被废黜帝位,就连爵位也被削,成为一个只有食邑而无爵位无权力的普通人。
汉宣帝赐刘贺爵“海昏侯”,其意何在?在废黜刘贺帝位后,霍光仍然需要扶持一个刘姓皇子皇孙做皇帝,光禄大夫邴吉建议“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霍光也同意,于是选定了皇曾孙刘病已为帝,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自幼饱经磨难,与昭帝和废帝刘贺不同,他“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所以早有思想准备,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只是耐心等待时机,其他一切交给天意。
等熬到地节二年三月,霍光病重去世,宣帝为之痛哭流涕,与上官太后一同前去治丧,追谥为宣成侯,以帝王级别将霍光埋葬于茂陵。他同时又对霍光家人大加封封赏,尤其封了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以车骑都尉领尚书事”,顶替了原来霍光的职位。
这一切不过是迷惑霍家人而已。
亲政之后的宣帝慢慢地露出了獠牙。他先是小心谨慎地提拔自己的外戚担任要职;紧接着立下了太子;频繁以外敌之由调动霍家子弟,逐渐架空他们的兵权;以高官之位换来了未央宫和长乐宫的都尉之职,解除了皇宫内的威胁。
霍家恐慌之余决定反击,结果谋事不密,于地节四年七月败露,霍禹被腰斩,霍山、霍云等自杀身亡,八月,皇后霍成君被废,此事牵连长安城中有数千户人家被灭族。至此,霍光留下的隐患已经被宣帝拔除一空,宣帝的帝位已经坚如磐石。
地节三年,在霍光死后的第一时间,在宣帝的心中想到的不是拔除霍家残余势力,而是作了一项重要任命,将原豫州刺史派往山阳郡当了太守,这是为何?再联想之前被废的刘贺,就知分晓了。
这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刘贺,虽然没有东山再起的企图,尤其遇到奸诈的霍光和精明的宣帝,他更没有什么机会,在被废的十多年里一直在山阳郡守的严密监管之下,其住所外常年有大量的兵丁士卒在巡逻,名义虽为“查往来者,以备盗贼”,但实际上却是“令其宫中清净,不得妄有异人也!”刘贺这位没有任何爵位身份的废帝也是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元康三年三月,汉宣帝突然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食邑四千户。
为什么会突然分封一个废帝?宣帝有着怎样的心思?
首先,汉宣帝尊礼。汉朝“以孝治天下”,刘贺虽然作为废帝,但毕竟是汉宣帝的长辈,他认为“骨肉至亲虽分离,但毕竟同出一根”,所以理应赐给刘贺有与之相对的爵位,以避免他顶着“废帝”这个不尴不尬状态继续下去,同时坐吃山空,到时候落魄的话自己这个皇帝也受诟病。其次,对宣帝已无威胁。张敞报告了刘贺的状况后,他足以确认刘贺的确是个白痴一样的人物,“由此知贺不足忌”,所以将他放置于江南卑湿之地,交通不便,势单力薄,必然更不会对宣帝形成威胁,所以才会分封到海昏国。最后,这是宣帝对“霍光乱政”时期的一个了结。随着宣帝对朝政掌控的稳固,已经不必对刘贺有什么顾忌,将其封为海昏侯,从而改变其变相囚禁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生活之中,一来是向臣民强调自己拨乱反正后自己君临天下的全新气象,更是借此收买人心、扩大和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也为皇族中人吃了一个定心丸。当然,刘贺受封海昏侯,虽然不见得“海昏”二字是贬低的意思,但剥夺了“奉宗庙朝聘之礼”,就是说不得参加任何皇族的祭祀活动,变相否定了他有着皇族的合法性,当然这意味着不用承担给宗庙的大量费用,这也是海昏侯墓中有大量黄金的主要原因。
结语刘贺之登基称帝,立也霍光,废也霍光,这并不取决于刘贺有多优秀,或者多昏乱,政治斗争就是如此,败了的总是如丧家之犬。不过在“人治”的时代,一个贤良的君主绝对是国家人民的福祉,他可以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推动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汉宣帝就是这样一个英明的君主,所以他才会给刘贺这样一个“废帝”加封爵位,尽管有着种种私心作祟,但不能不说这仍然是一个仁义的举动。
参考资料:《海昏侯刘贺》、《汉书》、《发现海昏侯》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