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莎 梅耶尔,讲商业案例的书有哪些

伏羲号

玛丽莎 梅耶尔,讲商业案例的书有哪些?

商业经典书籍推荐:

玛丽莎 梅耶尔,讲商业案例的书有哪些

1、《门口的野蛮人》

Barbarians at the Gate

作者:布赖恩·伯勒、约翰·希利亚尔

豆瓣评分:8.2

内容简介▷

两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凭借人脉和技巧,曝露出那场华尔街金融史上规模空前的收购——1988年KKR公司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来龙去脉,以及华尔街金融操作的风风雨雨。

2、《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作者:迈克尔·波特

豆瓣评分:8.7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名牌教授迈克尔·波特的著名三部曲之一,是本领域的又一圣经。本书阐述企业在实践中将这些普遍理论付诸实施的问题。本书研究的是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3、《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豆瓣评分:7.8

内容简介▷

怪才格拉德威尔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潮为切入点,从全新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本书诠释了种种奇特现象,将彻底颠覆人们对于产品营销和创意传播的传统目光。

4、《跨越鸿沟》

Crossing the Chasm

作者:杰弗里·摩尔

豆瓣评分:8.4

内容简介▷

《跨越鸿沟》所讲是高科技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新兴高科技产品的营销策略,也唯有跨越了鸿沟阶段,才能继续往主流市场迈进,甚至进入龙卷风暴阶段。

5、《追求卓越》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作者:汤姆·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

豆瓣评分:7.8

内容简介▷

它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被誉为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

6、《基业长青》

Built to Last

作者: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

豆瓣评分:8.2

内容简介▷

《基业长青》对公司永葆卓越的根源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全书有数百个具体的例子,并提供了实用的策略,能够适用于各个层次的经理人与创业者。

7、《企业再造》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作者:哈默

豆瓣评分:8.3

内容简介▷

全球十大管理学大师之一的哈默博士在这本书中提出:企业改革应该是彻底的、根本的,特别是应该彻底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他列举了IBM等三家公司的例子,说明只有再造业务流程,才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提高服务质量。

8、《摩根财团》

The House of Morgan

作者:罗恩·彻诺

豆瓣评分:8.8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美国金融王朝的第一部鸿篇巨著,一卷充满洞见的金融历史全景图:以摩根财团的视角,看整个华尔街、现代金融业兴衰更替。

9、《六西格玛管理法》

The Six Sigma Way

作者:彼得

豆瓣评分:7.5

内容简介▷

作者具有在通用电气、联合信号及其他许多行业中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经验,真实的案例结合实用的工具,为读者提供基础的、非技术层面理解和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系统知识。(好书推荐尽在:www.tuijianshu.net)

10、《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作者:史蒂芬·柯维

豆瓣评分:8.2

内容简介▷

本书所传授的内容不是某种流行时尚或管理技巧,而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通过彻底思维的改变达到行为的改变从而加强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培养组织内部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

11、《说谎者的扑克牌》

Liar's Poker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豆瓣评分:8.2

内容简介▷

“说谎者的扑克牌”是华尔街上金融家们玩的一种休闲游戏,以最善于欺骗他人而实行心理欺诈为胜。迈克尔·刘易斯将此作为隐喻,描述了自己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四年的工作经历——从意外受雇、接受培训,直到成长为只凭一个电话即可以调动数百万美元的明星交易员,并从迈克尔·刘易斯的个人角度折射了华尔街戏剧化的发展史。

12、《创新者的窘境》

The Innovator's Dilemma

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豆瓣评分:8.5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多个成功运用新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的公司。这些新技术都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重新定义了竞争的含义。作者指出就算经营得再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和不断地投资开发新技术,都可能被某一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

13、《日本公司》

Japan Inc.

作者:石森章太郎

豆瓣评分:暂无

内容简介▷

本书由漫画的形式,一方面从日本的角度解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经济泡沫、全球化商业发展对日本以及泛太平洋地区的后工业时代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4、《贼巢》

Den of Thieves

作者:斯图尔特

豆瓣评分:8.0

内容简介▷

《贼巢》第一次详尽地描述了华尔街的四大巨头——迈克尔·米尔肯、伊万·布斯基、马丁·西格尔和丹尼斯·莱文——如何创建金融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圈,如何差点窃取数十亿美元非法所得,以及政府的执法人员如何顶着压力,忍着折磨,使这四大主犯得到应有的制裁和惩罚。

15、《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

The Essential Drucker

作者:德鲁克

豆瓣评分:8.7

内容简介▷

这部书是作者对自己管理思想的总结,用书名中的字眼就是精要。全书分为管理篇,个人篇,社会篇,分别汇集了作者多部管理学著作中的内容。

16、《竞争大未来》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作者:加里·哈梅尔

豆瓣评分:8.8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被很多企业家和管理专家奉为经典的著作。虽然是10多年前的书,但书中提到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发展的框架等等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7、《巴菲特之道》

The Warren Buffett Way

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豆瓣评分:8.3

内容简介▷

通过本书,你会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何运用这些投资准则进行企业并购。在学习了如何进行理性决策之后,书中还展示了为什么巴菲特认为集中投资极大地简化了投资组合管理的任务。从中,你还能获知巴菲特如何处理投资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挑战,以及在长期投资中耐心所扮演的角色。

18、《杰克·韦尔奇自传》

Jack: Straight from the Gut

作者: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

豆瓣评分:7.8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韦尔奇首次透露了他的青年岁月、成长历程、管理秘诀,以及如何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帮助庞大多元的商业帝国摆脱庞大体制的痼疾,走上灵活主动的道路。

19、《从优秀到卓越》

Good to Great

作者:吉姆·柯林斯

豆瓣评分:8.1

内容简介▷

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公司,如何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呢?是不是卓越的企业都有所谓的特殊“卓越气质”?本书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

20、《将世界甩在身后》

The New New Thing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豆瓣评分:7.1

内容简介▷

你将看到一群深谙高科技之道,同时心怀冒险精神的开拓者以财富的名义啸聚硅谷,看到以新科技为特征的股市奇迹一个接一个地在他们手中诞生。他们从不愿停歇,总是不等欢呼声的到来便踏上新的征程。

最佳商业著作里最可能影响你职业发展的书籍: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Elon Musk: Tesla,SpaceX,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

刻画了一个成功的商业冒险者是什么样的,教你学会如何面对创业失败的压力。

这本书是SpaceX创始人、特斯拉和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个人传记,相比于前一本《踏足火星:埃隆·马斯克传》,新书曝光了更多马斯克不为人知的一面,因而备受关注。

作者阿什莉·万斯(Ashlee Vance)作为彭博商业周刊记者不但与马斯克本人有着密切接触,还在写作前拜访了他身边很多朋友、同事。书中有作为朋友的谷歌CEO拉里·佩奇的介绍,还有他的员工对他的描述。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马斯克的工作方式,还能看到他的生活日常和思想理念。

《工作法则》Work Rules!

提示管理者如何培养和开发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人才。

2015年上半年关于谷歌内部管理方法的讨论几乎都是围绕这本书展开的。谷歌的运营高级副总裁拉兹洛·博克(Laszlo Bock)把读者带到幕后,从员工的发展和职能区别化到利用差异化工资落实管理策略,都有详细描述。

自从2006年成为谷歌的人力运营部高级副总裁起,博克见证了公司人数从6000增长至近60000人,逐渐成长为全球大企业的过程。在建立谷歌管理制度方面博克也参与其中。

这本书为外界了解谷歌提供了一扇窗,将“如何把谷歌建立成最好工作场所”的经验传递给管理者。同时博克也介绍了自己的人才筛选标准,用自己的经验为年轻人进行职场指点。

《失去信号》Losing the Signal

一个让已然取得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保持警觉性的案例。

这是一本黑莓公司的特写,主要记录黑莓公司的领导人是如何造就一个形式,又是如何失势的。

在2008年,黑莓手机几乎成为华尔街的同义词,是商界人士的标配。但是2010年后来,以iOS和Android为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使黑莓几乎消失殆尽。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麦克尼什( Jacquie McNish )是财经记者出身,曾被纽约时报的书评作家誉为“加拿大最好的商业作家之一”。书中首次展示了黑莓高级管理人员、合作伙伴以及竞争对手所经历的形式和抉择。

《玛丽莎·梅耶尔及其拯救雅虎之战》Marissa Mayer and the Fight to Save Yahoo!

或许你跟梅耶尔一样经验丰富、实力突出,却为什么无法带领企业取得更高的成绩?来跟这本书一起探讨。

这本书源于Business Insider主编卡尔森(Carlson)的一个长篇采访。卡尔森曾在2013年采访了雅虎首席执行官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由此开始了对雅虎的关注。

卡尔森采访了科技行业资深人士和与梅耶尔有过接触合作的人,详细地描写了梅耶尔是如何成长发展,并且力图将雅虎树立成行业支柱的。梅耶尔之前的几任CEO都履历辉煌,但他们都没有及时地帮助雅虎进行转型,只是一点一点见证这个巨人的日渐式微。

该书最受读者称赞的是它提出了“雅虎的管理层人员都很厉害,但为什么公司业绩却不好看”的问题。由于目前雅虎的形式仍很严峻,书中有人多人的观点是反对梅耶尔的,也因此让读者感觉更客观真实。

《团队中的团队》Team of Teams

管理团队就像率领军队,在商业战争中你要如何发挥指令?

过去四年里,美国退役将军斯坦利·克里斯托(Stanley McChrystal )开了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并定期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授课。2015年5月他出版了《团队 中的团队》一书,讨论如何将管理小团队的方式运用到一个大组织上并且保证其依旧拥有敏捷性、凝聚力的问题。

克里斯托将他在伊拉克战争中调派军队的经验与企业机构相结合,无论是战场还是在办公室,他分析了关于复杂系统的最新的管理理论探索,寻找更好的管理结构。

本书通过对战争指挥方式、决策依据的详细描写,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让读者在探讨机构管理的过程中了解团队建设。

《红色通告》Red Notice

你可以从书中探索如何在政府管理下实现个人投资的收益,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如何独善其身。

该书作者比尔·布劳德(Bill Browder)是名基金管理人,也曾是俄罗斯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在赚了数百万美元后,他公开揭露执政者的腐败,称这些人掠夺他投资的不同公司。此后,俄 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将他驱逐出俄。几年后,他的律师被逮捕,在隔离室被殴打致死。他决定报复,因此他决定继续揭露俄罗斯更高层的机关腐败问题。

读过这本书的《纽约时报》记者安德鲁·索尔·金(Andrew Ross Sorkin)说,这本书既像约翰·格里森姆(JohnGrisham)的惊悚片,又像是商业和政治回忆录,让读者爱不释手。

《机器人的崛起》Rise of the Robots

用“悲观”的视角看待科技行业发展,能让你反思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

《机器人的崛起》荣获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2015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理由是“这本书是一次呼吁采取行动的重要警示。”

身为软件研发公司领导人的作者马丁·福特( Martin Ford)对于科技取代人类的未来发展保持了一种悲观情绪。他认为:“尽管必然存在人机协作的工作,这种工作似乎相对较少,通常也不长久。在许多情况下,它们还有可能无法给人以成就感,甚至使人丧失人性。”

福特在其著作中警告称,我们或许需要“从根本上重构我们的经济规则”,以缓和机器人和自动化的进步带来的影响。

《大胆:如何大量创造财富并影响世界》Bold: How to Go Big, Create Wealth and Impact the World

用“乐观”的视角看待科技发展能让你胸怀开阔,拥有改变世界的责任感。

在2015年美国许多畅销书排行榜上都能看到《Bold》,它试图教会企业家用灵活的思维和行为去改变世界。

书中讨论了人类如何运用科技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疾病,饥饿,能源短缺等。作者将这个责任赋予了科技的集中研发者,预测企业家可以促进所有这些方面的发展,并深刻影响数十亿人。就像硅谷带领全球人类生活发生改变一样。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在乐观的态度下本书忽视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法律和伦理困境。

如果你认为这8本书都不是你的菜,那就来看看Business Insider评出的20本最佳图书中哪本更适合你的胃口吧。

欧莱雅女继承人去世身家384亿美元?

莉莉安 · 贝当古(Liliane Bettencourt,也译作莉莉亚娜·贝当古),一个显赫的名字,全球最富有的女人,身价395亿美元,2017年福布斯杂志财富排名第14位。

许多人乍一看以为莉莉安的富有是因为她是贝当古家族的一员,但其实她所拥有的化妆品巨头公司欧莱雅是其父尤金·舒莱尔(Eugène Paul Louis Schueller,1881-1957)所创立。尤金原本是个化学家,在药房里工作,嫌赚得太少,改行自行配置染发剂并销售给巴黎的发廊,1907年,他为自己的配方申请了专利,并在2年后创立了欧莱雅公司。一个白手起家的故事眼看就要上演。最早的欧莱雅公司,展示区是客厅改的,而实验室是厨房改的。

尤金只有一个独生女莉莉安·舒莱尔,1950年,他将时年28岁的女儿嫁给了法国政治家安德烈·贝当古,从此莉莉安才变成了莉莉安 · 贝当古。但尤金坚定地推行“家族出钱,专人出力”的管理信念,将管理事宜交给专业经理人,欧莱雅的江山并没有太多贝当古家族的汗水,更多是由几代CEO打下来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1957-1984年出任CEO的佛朗索瓦•达勒。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洗发、护法和染发产品的市场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清洁个护的消费力直线上升,吹风机的问世也使得经常洗头变得普遍。宝洁推出了海飞丝去屑香波抢占了美国1/4的市场份额,伊卡璐推出香味浓厚的草本精华,想来分一杯羹,连强生都带着它的儿童香波冲进了这个市场。在欧洲,联合利华如轰炸式投放电视广告,就连战争期间工厂被摧毁的施华蔻,也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恢复了生产,并迅速推出冷烫新产品,加入了竞争。

佛朗索瓦•达勒抓住了这个百家争鸣的机会,他重视研发,且推崇市场细分策略。他把monsavon香皂卖给了宝洁,用拿到的钱去巴黎郊外搞了个研发基地,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推出了不同的产品,比如在发廊、高端药店出售的elnett,和在超市出售的dop。随后将公司上市,发售1/5的股权,获取融资后,达勒完成了卡尼尔、碧欧泉、兰蔻等几个重要品牌的收购。

值得一提的是,兰蔻的被收购是一个很典型的“擅长打造产品却不擅长经营”的例子,其之前的管理者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仍然拒绝使用塑料旋转管来包装口红,非要用纯金纯银,开工厂又不肯选便宜的地方,非要去香水业最出名的凡尔赛地区,结果资金断裂,只好将自己贱卖。而相比之下,雅俗共赏大小通吃的欧莱雅则蒸蒸日上。

达勒直到84年退休。在此之后,欧文中(Lindsay Owen-Jones)出任CEO,用21年时间,通过战略收购和品牌推广,又使欧莱雅的市值翻了25倍,发展成为500亿美元的“巨无霸”。随后又经过了数任CEO的努力,欧莱雅才真正成长为一个富可敌国的化妆品巨头公司。

截至目前,它旗下的品牌有:

专柜类—— Lancôme(兰蔻)、YSL(圣罗兰)、Giorgio Armani(乔治·阿玛尼)、Biotherm(碧欧泉)、Cacharel(卡夏尔)、Diesel(迪赛)、Viktor & Rolf(维克托&罗夫)、Ralph Lauren(拉尔夫·劳伦)、Kiehl's(科颜氏)、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Shu Uemura(植村秀)、Clarisonic(科莱丽)Guy Laroche(姬龙雪)、Paloma Picasso(帕洛玛·毕加索)、Urban Decay、Maison Margiela(马丁·马吉拉)、Yue Sai(羽西)、Helena Rubinstein(赫莲娜)

开架类——L’Oréal Paris(巴黎欧莱雅)、Ombrelle、Garnier(卡尼尔)、Maybelline(美宝莲纽约)、NYX Cosmetics、SoftSheen-Carson、Carol’s Daughter(卡罗尔的女儿)、Créateurs de Beauté、Essie、Magic(美即)、Niely Cosméticos、Colorama、Decleor (思妍丽)、Atelier Cologne (欧珑)。

药妆类——Vichy(薇姿)、La Roche Posay(理肤泉)、Inneov(一诺美)、Skinceuticals(修丽可)、Roger&Gallet(香邂格蕾)、Sanoflore、Dermablend。

从当年的家庭小公司到今天的世界500强企业,虽然公司成为了巨无霸,但莉莉安并不是直到死都是最富有的女人,实际上,她在逝世前已失去大部分财产的控制权。早在2011年10月,莉莉安就输掉了与自己女儿的争产官司,法庭裁认定她患有“混合型失智症”与“中度”老年痴呆,精神状态已经不再适合管理欧莱雅集团庞大的资产,她所拥有的30.9%的集团股份已经交由女儿弗朗索瓦丝·贝当古·梅耶尔(Francoise Bettencourt Meyers)管理,她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对自己150亿欧元财富的控制权。

纵观莉莉安顺风顺水的传奇一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眼看她起高楼,眼看她土归土,却颇有黄粱一梦之感。说到底,财富还是身外之物,纵然富可敌国,最终也是殊途同归。

巅峰市值近1500亿美元的雅虎为何会跌落神坛?

这么大一个企业,如此标志性的一个品牌,说倒也就倒了。

为何如此?

首先,任何企业都有轮回,很少有企业可以走出轮回再创辉煌。

时也势也,时也命也。再牛的公司也会遇到瓶颈,也会有危机,尤其是那种大趋势的危机。雅虎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时代,顺应时代发展,雅虎成长为巨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变了,雅虎原来赖以生存的搜索、资讯、邮箱,虽然一直都在,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和用户对体验要求的增加,内在的技术和外在的形式都需要变化,但是雅虎抱残守缺,不为所动,错失发展机遇。

其实每一个大公司,都是经过了这种危机的,只不过能够活下来的都是少数而已,一旦活下来,也就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比如苹果公司,如果不是乔布斯回归后开发了iPhone,那么今天很可能也没了,如果IBM不舍弃市场,剥离消费者业务,那么IBM也没了,如果阿里巴巴没有淘宝到天猫的转型,今天也很可能不在了,如果腾讯没有抓住微信这个船票,同样也很可能消失了。

其次,雅虎不断更换管理团队,崇尚职业经理人。

雅虎错过互联网发展大势,错过诸多优质项目,和雅虎的管理层是有直接关系的。

杨致远作为雅虎的创始人,在雅虎成功之后,做了最漂亮的一笔操作就是投资了阿里巴巴,用10亿美元换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但这或许也间接导致了杨致远在公司管理方面的不作为,失去了奋斗目标,转而醉心投资。

杨致远失去管理权之后,雅虎换了很多的职业经理人,但是没有一个有作为的,一错再错,甚至一号女强人梅耶尔也无法改变败局,其管理思路依然是买买买,不相信自己原来的业务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职业经理人几乎都是锦上添花的,公司在上扬期或者稳定期,职业经理人是很好的人员,但是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只有创始人才有魄力和能力扭转乾坤,职业经理人由于天然的KPI因素,很难顶着压力进行大刀阔斧甚至自绝后路的改革。

另外,职业经理人多了,支出会急剧增加,创业激情反而会降低,甚至还会导致官僚作风,不适合改革中的或者创业期间的企业。

第三,雅虎太相信投资这件事,主业没有升级。

就像刚才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投资阿里巴巴让雅虎觉得,只要眼光好,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比辛苦搞企业来的容易多了,所以其后不仅杨致远创立企业专注于投资,雅虎后来的CEO们都习惯买买买,都想通过投资来扭转局面,都希望再投一个阿里巴巴出来,可惜这笔投资耗尽了雅虎的所有运气。

雅虎后来的操作都惨不忍睹,不仅错失了谷歌、Facebook这样的独角兽,还扼杀了大批有潜力的项目,甚至业界一度戏谑雅虎是创业公司的杀手。

第四,忽视技术发展。

和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一样,雅虎并没有进行大量的技术投入,很多依靠技术优化的业务,只能依靠人工处理,特别是当谷歌出现之后,新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雅虎依然故我,没有意识到快速增长的市场和用户带来的多样化需求,没有意识到新用户需要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更美观的资讯页面,以及更流畅的使用体验。

互联网的本身就是新技术新模式的代表,每一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新事物,发展快,消退的也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雅虎依靠互联网崛起,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陨落。

现实是残酷的,雅虎的失败不是个案,但是雅虎的故事将会比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更富有传奇性和故事性,也更能够警示后来者。

梅耶尔十项全能世界纪录各项成绩?

法国十项全能选手梅耶尔,身高190cm,体重85公斤,是男子十项全能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身材高大,力量与速度兼备,在十个项目中,没有弱项,并在100米,标枪,跳远,撑杆跳高等项目是十项全能比赛中成绩最佳,创造了9216分的世界纪录,并夺得了尤金田径世锦赛男子十项全能冠军。

波姬小丝10岁时拍的电影?

以下是我的回答,波姬小丝10岁时拍的电影是《罗马风情画》。这部电影由托尔·麦卡锡执导,波姬·小丝、费尔南多·雷依、玛丽莎·梅耶尔等主演。在这部电影中,小丝扮演了一个喜欢到处游荡、拍照的小女孩,她在罗马的街头巷尾探索这个城市,用她的相机捕捉着每一个有趣的瞬间。电影展现了罗马的城市风光和小丝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周围人的关系。这部电影在1972年上映,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好评,并获得了第26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