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之所以为后世所鄙视,主要原因或许就在于素来以“伏膺儒教”自我标榜的司马氏,干的却都是大肆违背儒家伦理,尤其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所谓“五伦”,破坏、突破了人类情感的基本准则和底线,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在其他朝代篡位者几乎是没有如此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肆无忌惮的全做或做部分事情的。
首先,司马懿父子的所作所为,根本就谈不上“忠”、“义”。司马懿发动政变,铲除了曹爽为核心的曹氏集团,将少帝曹芳视为傀儡加以控制和摆布。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反复变更辅政大臣,最后选择宗室曹爽和异姓大臣司马懿,也是出于平衡各种势力的考虑。尤其是曹叡临终,多次督促司马懿火急入京,“忍死以待君”,当面托付。还让曹芳抱住司马懿的颈项,殷切之心,虽比不上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但也算得上是情真意切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表面上看似乎事起仓促,属临时起意,但实际上却是暗中密谋已久:先是诈病骗过曹爽及其党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继而让司马师等暗中积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放手一搏。《晋书》卷2《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废黜曹芳,司马昭弑杀曹髦,可谓恶到极致了。所谓“忠”、“义”无从谈起了。
“礼”是儒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司马氏既标榜“伏膺儒教”,自然应以礼法自持。然司马氏一方面将自己粉饰为礼教卫道士,聚集大量的礼教卫道士,另一方面却大肆败坏礼教,“竹林七贤”等魏晋之际的名士们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等种种看似违背礼教的举动,恰如鲁迅先生所说,实则是真心皈依膜拜礼教的名士们,对败坏礼教的司马氏无言的嘲讽。
“智”似乎是司马氏唯一可以正面说的一项。司马懿颇有谋略,在三国谋士如云的时代中,司马懿的种种谋略,确实有值得称道之处。然若将这些智谋用于邪道上,则反而有害了。晋武帝司马炎虽堪称一代明君,但私心过重,明明同母弟司马攸堪称才智双全,可承担大任;自己的儿子司马衷(后来的晋惠帝)不过是白痴。
然而司马炎不顾江山社稷万年大计,出于私心,硬是拒绝了大臣们纷纷提出的由司马攸继承帝位的主张,甚至逼死司马攸,立司马衷爲皇太子。司马衷即位后,治国无方,先是贾后乱政,继之以“八王之乱”,愣是把好端端的大晋毁于一旦。
“信”,司马氏更不具备了。先是答允曹爽,只要交出权柄,可报姓名无虞。甚至司马懿还对着元老重臣蒋济,以洛水起誓,绝无异心。蒋济信以为真,极力劝说曹爽放弃抵抗,大则避免国家内讧分裂,中则可保民衆無战火涂炭之苦,下则保全曹氏支脉性命无虞。本来就无大志的曹爽,亦信以为真,拒绝了桓范提出的仿效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例,凭借少帝曹芳,号召全国,讨伐逆臣司马懿的建议,只求保全性命和富贵。曹爽殊不知,权柄在手,司马懿尚心存忌惮。一旦放弃权力,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曹爽最终被司马懿捏造的谋反大不敬等罪名,整个宗族被灭绝。
司马氏夺权过程中的种种令人不齿的作为,即便司马氏后世子孙,亦羞愧难当。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曾和丞相王导谈论历史往事,王导历数司马氏夺权过程中的种种血腥残暴的杀戮,晋元帝亦羞愧难当,称西晋覆灭,五胡乱华,实在是上天对司马氏胡作非为的严厉惩罚了。
朱棣远胜康熙!很简单一个原因,朱棣的皇位是靠自己真刀真枪的抢的,而康熙的皇位是合法继承的。就登基难度来说,两者就差好几条街......
朱棣虽然也贵为皇子,但他从就藩时起,就长年为大明戍守北境,在对抗北元的第一线历练。坐镇燕地期间,朱棣先后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威震塞外,是明初最出色的塞王。朱棣的军功和在军中的威望,是打出来的。
之后,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更是以北平一隅敌全国,以少击多,屡次重创建文帝的数十万官军。最后,更是以奇兵大胆南下,直插南京,一举结束靖难之役,登上皇座。可以说,朱棣的皇位都是自己争取的。
康熙就不同了,年仅八岁就登上皇帝宝座。而且,当时的清王朝虽说还没步入强盛。但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皇的努力,清朝已经成功入主中原,并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华的统一。
此外,康熙身后还有一代贤后孝庄太后的辅助和支持。因此,康熙的起点本来就被朱棣要好得多了。
就历史成就来说,朱棣和康熙的成就,应该说是不分伯仲的;首先,说说康熙的文治武功。康熙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之久,他在位期间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消灭葛尔丹和击退沙俄。与此同时,他大量任用汉族能臣治理国家,极力缓和满汉矛盾。可以说,康熙一系列文治武功上的成就,都是值得后世称道的。他对于清朝的强盛,也确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康熙晚年的昏庸和怠政,却也是实实在在。康熙末年,志得意满的康熙开始淡漠朝政,加上他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的接连失误,最终也引发了九子夺嫡,最终使得清朝为政过宽,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若不是之后的接班人雍正力挽狂澜,以铁一般的意志推动改革,扭转困局,清朝恐怕也很难坚持到列强的到来。
如果不是后世史书对康熙晚年昏庸表现的刻意淡化,那么康熙今天的形象,怕是没有《康熙王朝》中所表现的那般伟岸吧!
接着说说朱棣的功绩,朱棣即位后,文治上在朱元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明朝的官僚制度,建立内阁制度;武功上五征蒙古,南平安南,威服四海。此外,朱棣迁都北京,进一步加强对北方的经营;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他在位二十二年,开创永乐盛世,将大明的国力推向顶峰。
当然,朱棣也是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他对于建文帝一些造福百姓的合理政策,都一概推翻。又如郑和下西洋,虽然此举十分伟大,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笔。但空前浩大的航海规模,实际上也极大的损耗了明朝的国力。
所以,朱棣和康熙两位杰出的古代皇帝,在成就和功绩上看,应该都是瑕不掩瑜,同时也是不分伯仲的。但综合两者的个人履历和个人能力来看,那么小编还是认为,朱棣是要更胜一筹!
本文作者:小贱贱
有没有看完的小伙伴?😏😏😏
叔公58岁的时候还在村里耕田种地,某天,他妹夫给他讲了一个惊人的计划,让他醍醐灌顶,他果断举家搬到县城,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人生,如今已有几亿身家,我来告诉你他是怎么发家的,换作是你,你能做到吗?
我的老家是在很贫穷的山区里,祖祖辈辈都是靠着那一亩三分地过生活。
人家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那是一点没错,我们的老家也是盛产茶叶的地方,满山遍野种的都是茶叶,祖宗留下来的这些老茶园,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所以我们村里有着自己炒茶的茶厂,更有着一些懂得制作茶叶的老匠人,一代接着一代,那技艺都经久不衰地流传了下来。
父亲告诉我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茶叶是没有人稀罕的,因为那时候的人大多数连饭都吃不饱,就别说喝茶了,因为喝多了茶,肚子会更饿得难受。
所以每年一到春茶上市的时候,我们村里炒好的茶叶都是各家各户自己运到三十公里外的市区里去卖,城里的人生活条件比较好,在那里有多少茶叶都能被消化掉,前提是你的茶叶的质量要足够好。
父亲回忆说,每年都是如此,那个年代最好的茶叶才几块钱一斤,因为我们村里种的茶叶品质非常好,而且炒茶师傅们制作的工艺也是一流的,香气扑鼻,回甘顺滑就是最大特点,渐渐地我们这里的茶叶也就远近闻名了。
有人挑着一两百斤茶叶刚到县城,人家问明白你是哪里来的茶叶,一下子就被他们抢购而空,有些顾客是买回去卖的,他们能卖出几倍的高价。
89年的时候,我的叔公58岁,毫无作为地就过了大半生,一家人还在村里日复一日地耕田种地,两个儿子三十几岁也还没有成家,还不是因为家里太穷,连媒婆都懒得上门。
叔公整日里唉声叹气,眼看着自己一大把年纪,却还是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苦日子,自己穷了一辈子就算了,没想到两个儿子怕是会步自己的后尘。
农村里一年四季田里的活都不少,有田地有果园还有茶山,忙完这个忙那个,总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清闲的,两个儿子也还没读完小学就主动辍学了,成了田里的生力军。
还好,市里有个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妹妹,平时可没少让他们接济,可这样下去总归不是办法,叔公在后来常常回忆那段让他愁断了肠的苦日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妹夫对他说道:“大哥,你村里的茶叶这么有名,而且产量也不错,每年有几个旺季,不止有春茶能卖,秋茶冬茶都能卖,你为什么不把你村里的鲜茶都收购起来,统一加工,再拿到市里去卖呢?”
叔公当时被这个问题震动了一下,但是随即就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自己穷得叮当响,过日子尚且还要妹夫一家来接济,又哪里有多余的钱做生意呢?
叔公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际情况跟他妹夫说了,他妹夫也没有回答他,而是陷入了沉思,久久没有说话。
过了半晌他妹夫对他说:“大哥,我有一个大胆的计划,不知道你敢不敢去做。”叔公心想着眼下没有钱再多想法都没用,但是听听也是好的,就示意他妹夫说下去。
他妹夫当时把这个计划说了出来,顿时让他茅塞顿开,心想着这完全行得通啊,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事给做成了,活了大半辈子,可不能一直都栽在地里。
原来他妹夫说:“你如果能把你村里的鲜茶都集中收购起来,包括外村的也一并收购,以春茶为主,我在县城给你租下一个厂房,专门加工茶叶的,再在厂房里建一个宿舍,专门给你们村里这些卖茶叶的人一个临时住所,他们有一个踏实的落脚地,就能更专心去做卖茶叶。
然后你把加工好的茶叶,以批发价卖给他们,由他们到城乡去卖。平时的伙食费你照常跟他们收,但住宿要免费为他们提供,这样他们就不用再去租住旅馆。
我们到时不止只做你村里的茶叶,生意做大了,还要做各地的名茶,茶商们也不用担心货源的问题。
我们刚开始本钱比较吃紧,就跟他们每日一结,今天你卖了多少茶叶就给多少本钱。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请几个技术最好的炒茶师傅,最好是能长久做下去的那种。”
这一番话让我叔公仿佛看到了希望,可他在想这不知道要多少启动资金,自己一个庄稼汉又哪里有这么多钱呢?
他妹夫接着说道:“大哥,我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人,在村里又有威望,人人都喜欢跟您交往,说话也有分量,如果你有信心的话,我愿意帮您筹这笔钱,你要做成这个生意比别人要容易一点。”
现在轮到叔公陷入了沉思,身上没钱真是愁死个人,他对妹夫说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怕跟你借了这笔钱,万一要是做不起来,这辈子恐怕就难以翻身了,而且还要连累你们一家。”
是的,如果换作是我,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身无分文的庄稼汉,突然要借这么多钱到城市去做生意,我也会心存顾忌,毕竟做生意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谁也不敢打包票就能成功。
他妹夫只跟他说最后一句话:“只要你有这个胆量去做,我就有胆量把钱借给你。其它的你不必考虑太多。”叔公也对他妹夫点了点头,示意他有信心。
叔公曾对我说:“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都在想着怎么把这个事业做起来,心里时刻都在盘算着该从哪里先着手,过了一段时间,妹夫却告诉我说,他已经把一个小厂房给租下来了。
他不事先告诉我,是担心我打退堂鼓,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我就决定放弃家里的一切,带两个儿子去把茶厂做起来。”
叔公在村里打点了一切,也请了几个专业的炒茶师傅,给到他们满意的工资,他们才愿意离开农村。要赶在明年开春工厂就得开张运作,因为那刚好是个采摘茶叶的季节。
万事开头难,想要做一件事情,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构思,等真正着手做起来的时候,还有太多细节我们没有考虑进去,或是根本就意想不到,但也是要在实际进行中才能发现这些问题,而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克服它。
叔公把厂房随便装修一下,当时因为资金有限,只购置了两台炒茶机器,那时候的炒茶机一边用电,下面还要烧柴火。
还有各种各样需要用到的配置,等把宿舍饭堂都弄好了,身上的钱也就差不多用完了,而收购鲜茶的钱是不能动的。
等到万事俱备,他就开始回村里跟村民们收购鲜茶了,鲜茶就是还没有炒的,给他们平时零售价稍高的价格。
村民们在村里的茶厂里炒茶也是需要工钱电费的,而且也跟他们说明想要到市里去卖茶叶的,到来我的茶厂,我无比欢迎,而且免费住宿。
等到开春,小型的茶叶加工厂也就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春茶开始的时候,叔公把几个村百分之七十的鲜茶都收来自己加工炒制,几个村也有十几支秤杆开始在各县做起了茶叶生意。
厉害的炒茶师傅会把一批茶叶分成三六九等几个档次,有轻火中火老火几个炒法,茶心嫩芽就是最金贵的,再下来就是老叶茶枝了。
叔公这里免费住宿,每天你载多少茶叶出去,晚上回来卖了多少就结多少的钱,跟刚开始想的都一致,茶商们每个人都各走一条路线,但也没有那么局限,生意各做各的,大家只说好不能恶意竞争恶意拉低价格。
刚开始他两个儿子也都自己载着茶叶到大街小巷去卖,生意要在实践中才能积累到经验,亲身体会永远比别人给你描述的要强一百倍。
叔公平时不单只炒自己收来的鲜茶,就是任何人想要来加工茶叶都行,你只要给我们加工费水电费,渐渐地名声在外,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
可是两台机器日夜运作都做不出量来,叔公就跟他妹夫商量着再借点钱买多两台,也说好了在什么时候还上本金跟利息。
叔公说:“他这一辈子的贵人就是他的妹夫,他能有今天都是靠他妹夫的指引和帮助。”
就这样几年时间,他茶厂的生意越做越大,但他从来不考虑开直销店,因为怕影响到那些最初跟他一起打拼的茶商。
叔公说:“钱是赚不完的,赚再多也不会足够,但我们不能过了河就去拆人家的桥,大家都要赚钱生活,我要是抢了别人的饭碗,就等于是在砸自己的饭碗。”
厂房也是从最开始的几百平方扩大到一两千平方,附近的市县大多数卖茶叶的商人都是直接来跟他拿货,除了做本地茶叶,叔公也到潮州福建云南去收购鲜茶来加工。
反正你想要的茶叶品种他都有,而且他的价格还要比其它茶厂的便宜,质量也是信得过的,他只走个量,这就是他的优势,一般的小作坊是不能跟他竞争的。
叔公今年九十多岁,但早就不管事了,现在都由他两个儿子接手。
他从九零年那年开始到现在,做了几十年的茶叶生意,成了当地最大的茶叶批发商。两个儿子现在也是一人在一个市区,各自都有自己的茶厂,而且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
粗略估计叔公的资产随便也有几个亿了,他除了做茶叶生意,还投资了其它很多项目,在各大城市都有房子和商铺。可你能想象得到他58岁的时候还是个田里种地,穷得叮当响的糟老头吗?
写在结尾:人生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有能耐有本事,有魄力有毅力的人,跟年纪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有机会,不管他年纪多大,他都能跑起来。
我的叔公是真正大器晚成的人,或许他自己做梦都没想到,妹夫的一个提议就让他走上了致富之路,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所以,朋友们,如果你现在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已经过了天命之年,还碌碌无为,请不要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别灰心,人生充满着希望。
一个人的成功不只是需要靠运气,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扶持你,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贵人,就像我文章中叔公的妹夫一样。
但是人家愿意扶持你,拉你一把,你也要有力气站起来,你自身也得要有真本事,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
当然,文章中我省略了很多啰嗦的细节,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容易,而我们别只看到了他们的辉煌成果,而忽略了他那充满痛苦血汗的艰辛过程。
朋友们,你们生命中的那个贵人出现了吗?您身边也有大器晚成的人吗?
项羽和刘邦在灭亡了秦朝后,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死。那么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呢?这还要从两人的性格特点说起。
项羽的性格特点:
(一)刚愎自用
项羽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项羽占领咸阳后,收取了秦宫的财宝,虏取宫娥美女,不听别人劝阻,回家乡炫耀。那人发牢骚说“楚人是沐猴而冠。”项羽知道后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的建议放走刘邦,导致后来与之争夺天下,自食苦果。
项羽剧照
(二)残暴不仁
项羽入秦都城咸阳之后,杀掉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接管秦降将章邯的二十万大军之后之后,为防止秦兵哗变,除了章邯和部将外,也全部坑杀。可见项羽的残暴。
(三)有勇无谋
项羽少年时,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叔叔项梁教他识字,他不愿意学;教他击剑,也不愿意学,说要学统领军队打天下的本事;于是又教他兵法,他只学个大概就不深入研究了。
后来将领们攻城夺地,灭亡秦朝。项羽把刻好的官印玩得都没了棱角,还舍不得封官授印。都尉陈平多次给他出主意他也不采纳,导致陈平投靠了刘邦。后来又中了刘邦的离间计,居然怀疑“亚父”范增而不用。可见项羽空有一身力气却少智谋,导致他驭人无术,打仗无方,最后被刘邦夺了天下。
项羽剧照
(四)能伸不能屈
项羽赢得起,输不起。听到四面楚歌,就怀疑楚被汉灭,自己先大放悲歌。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乌江的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认为: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呢?于是放弃了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而死。所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能伸不能屈,最终被自己打败。
项羽剧照
刘邦的性格特点:
(一)知人善任
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要说运输粮草、保障供给、治国安民,刘邦不如萧何;要说亲临前线,挥挥杀敌,刘邦又不如韩信。但是刘邦的长处就是很聪明,知道争夺天下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成事,就把文官武将等人才聚拢起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为自己服务。
(二)能听得忠言逆耳
刘邦占领咸阳之后,来到了阿房宫。看见富丽堂皇的宫殿和美丽的宫女,就打算进去享受一下。这时他的部将樊哙气愤的对他说:“沛公,您是想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这些奢华无比的东西使秦朝灭亡了,您还要它干什么呀?我劝您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刘邦根本没听清他的劝告,顺口说:“还是让我进去歇歇吧!”张良这时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劝谏:“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樊哙的话说得对呀!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以国家大事为重。”听了张良的话,刘邦立即清醒过来,离开了宫殿,回到驻地灞上。
刘邦和张良剧照
(三)仁慈更得民心
刘邦占领咸阳后,宣布三条法令:第一,不准杀人,否则偿命;第二,打伤人的治罪;第三,偷盗抢劫的治罪严罚。还宣布废除秦朝的一切法律。百姓听到刘邦的约法三章,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拿来酒食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相劝,让他们把东西拿回去,并说:“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不要再让你们费心了。”刘邦的做法深受百姓的爱戴,百姓都盼着刘邦能留在关中称王。由此可知,后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与他的约法三章有很大关系。
(四)能屈能伸
项羽和刘邦伐秦前约定,先入关中者称王。结果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听说后怒火冲天,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有兵40万,刘邦只有十万,兵力悬殊。这时刘邦能屈能伸,先与项羽的叔叔项伯结成儿女亲家。第二天又带着张良、樊哙等人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的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二人之间的关系,为后来的发现壮大赢得机会和时间。
刘邦剧照
综上所述,项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残暴不仁,还能屈不能伸,导致自己在楚汉之争时没有优势而不自知,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刘邦的性格和项羽正好相反,知人善任,能听得忠言逆耳,对百姓仁慈,深得民心,能屈能伸,是真正的大丈夫。最终凭借各方面的优势胜出,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为汉高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