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仪器是用于进行土木工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等领域的测量和检测的设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程测量仪器:
1. 全站仪:用于测量地面坐标、高程、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等,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
2. 激光测距仪:利用激光束测量距离,可用于快速测量距离、高度、面积和体积等。
3. 岩土工程测试仪器:包括压力计、膨胀计、密度计、扰动仪等,用于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测试和土质分析。
4. 混凝土测试仪器:例如混凝土强度试验机、饱和度计、坍落度试验仪等,用于混凝土的强度、质量和流动性等性能测试。
5. 钢筋探测仪:用于检测混凝土结构中埋藏的钢筋位置、直径和数量,以及钢筋锈蚀情况。
6. 管线探测仪:用于探测地下管线(如水管、电缆等)的位置和深度,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损坏管线。
7. 建筑物水平仪:用于检测建筑物的水平度,以确保建筑物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8. 测绘仪器:包括经纬仪、自动水准仪、GPS等,用于地理测量、地图制作和定位导航等。
这只是一小部分工程测量仪器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仪器和设备可用于不同的测量和检测任务。具体使用哪种仪器取决于具体的测量需求和项目要求。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争议最大的火星探索问题。
一、火星的现状
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表面基本上是干冷的沙漠。一个特别独特的地形特征是“二分线”现象,即大致北半球(40%)较为年轻,地势低,为早期的大海,南半球(60%)较为古老,地势高出北半球约2-3公里。
火星表面平均大气压约为地球表面的1%。96%为二氧化碳,氧气只有0.2%。晨昏时偶尔有云层出现,有可能是干冰云或是冰云。
地表气温,夏季白天最高可达28度,夜晚则可能低至-130多度。当然这仅仅是平均,极端的地区,情况会有所不同。
比如萨西斯高原上奥林匹斯山(+21.2公里),气压当然要低得多。而埃拉斯深坑(-9公里)、阿尔吉尔深坑(-6公里)等地,气压就会高很多。
(火星地形图)
氧气和水气含量也是如此,据说极地地区的含量就略高,赤道地区略低。还有就是温度,极地附近的温度要低得多,而赤道地区温度高,这与地球相似。
从目前美国探测的结果来看,已经确定火星表面是有水的,特别是两极是水冰和干冰的混合物。同时还发现了大量来历不明的甲烷气体,有可能是微生物发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生命迹象。
(火星日落)
火星表面自每年春季开始,从南半球的诺阿奇斯平原地附近,开始暴发大规模的沙尘暴,一路向北渐渐扩散到全球,持续达3个月之久。
二、历史上的火星
火星历史上,很可能是一个多水的行星。从其萨西斯高原延伸出来的水手谷,可以想象得到火星的某一时刻洪水滔天的景象。在赫柏谷的中央山脉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道道水渍痕迹。这些地貌暗示着火星在一百多万年前仍然有水。
(火星赫柏大峡谷卫星照)
(赫柏大峡谷)
(赫柏大峡谷内的平顶山,其上水渍明显,南部一处坍塌的方形结构,成因不明)
此外,在南半球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这些都明确地告诉我们,火星原来是有水的,同样也有厚厚的大气,只是在经历了一次大的变故之后,这些水才缓慢地消失。这也与火星内核停转、地磁消失有关。
三、火星生命问题
火星历史上到底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肯定。
2009年11月30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消息称,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对火星陨石“艾伦—希尔斯84001”做出的最新分析显示,这块陨石晶体结构中的大约25%确实是由细菌形成的。这一最新结论提供了迄今为止火星曾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不过,从近些年数个火星探测器发回的结果来看,火星上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切的生命迹象。
四、问题的争论
火星生命问题在科学界一直有争论。美国的阴谋论者在此间大力宣传政府隐瞒了真相。
1、火星人脸照片
最先引起轰动的是1976年海盗号发回的“人面像”照片。火星迷们确认为这就是火星人的文化遗迹。有民间学者对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分析,人面像与其周边地带的一些山脉(大金字塔),能够科学地构成一个人类聚居地——城市。
这些学者甚至在“城市”不远处,发现了用于阻挡洪水的断墙,以及一些形似梳状的“人工”建筑。
这一地区被称作塞多尼亚地区,原本就是火星“二分线”上遭受海水侵蚀的地貌。
(谷歌上的塞多尼亚地区地貌,标识处为人面像)
此事件还引发了美国拍了部电影《火星任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随后美国的于90年代和2001年再次对该地用分辨率更高的相机进行了拍摄,证实了所谓的人脸不过是一座平顶山丘。直到这时,火星人面像问题才稍稍有所平息。但有关火星文明遗存的传闻还是不断地传出。
(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拍下的火星土墩)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火星“二分线”附近海水侵蚀的地貌区,比如先前说的塞多尼亚地区、1994年探“路者号”着陆地克莱斯平原南部、以及普罗尼斯地区、尼洛斯伊蒂斯地区(火星勘测轨道器拍到“蓝色眼睛”)以及“猎兔犬2号”坠落地——伊斯迪斯深坑周围地区、和艾里西原地区被称为“极乐四边”形等地,这里有所谓的“极乐大金字塔”。
这些地区无一例外都是二分线上古老的海水侵蚀地形,海岸线曲折悠长,地形古怪多姿,山地外形规则奇特,仔细辩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工建筑遗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载谷歌进行研究。
还有民间科学家称,埃拉斯深坑深达9公里(1971年11月27日苏联“火星2号”坠落在此地附近),其底部的气压力很高,地球人不穿宇航服也可以承受;火星南极地区的水汽及氧气含量均大大高于赤道地区。这些问题目前不置可否。
2、“火星大脚怪”照片
有的人认为,这张由NASA 勇气号探测车拍摄的照片就是对这些类人生物存在的可怕例证。
其实,这就是火星的“大脚怪”。但事实上,这个“火星大脚”一点都不大——它大概6厘米高。而且,它是石头构成的。
3、“火星树林”照片
这张“火星树林照”曝光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认为,这张照片显然是火星上存在生命的确凿证据。阴谋论者甚至称,这张“火星树林照”照片显然是NASA官员不慎泄露的,NASA一直在向世人隐瞒火星上的真相!
原来,这片“火星树林”其实是覆盖在沙丘上的干冰蒸发后留下的痕迹而已!美国宇航局专家坎迪解释称,火星极地的冬季异常寒冷,以至于这些沙丘上全都被二氧化碳凝结而成的固态干冰所覆盖。而到春天,由于气温升高,沙丘表面的干冰开始蒸发,导致沙丘顶部的沙从沙坡上滑落,从而在沙丘的斜坡上形成黑色条纹状物质,远看就仿佛成了一片片“黑色的树林”。
4、其他说法
其他网上还流传着许多林林总总,似是而非的照片,有的牵强附会,有的无中生有,很难让人信服。
2017年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火星表面存在一种能够杀死活体生物的有毒化学混合物,这就降低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加之火星遭受着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以及火星土壤存在氧化铁和过氧化氢。研究人员称,现在的火星表面对于细胞来说是非常有毒的。
前一段时间,网上又流出火星洞穴的种种说法。问题主要集中在火星萨西斯高原上的帕沃尼斯火山附近,据说发现了数个深不见底的大洞。后来美国官方否认山洞的存在。
不过,在火星之上,地下山洞很可能非常之多,更不可能没有地下水。美国探测器的所有发现,也不可能与我们全部共享。到目前为止更没有机器人去探测某个山洞。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美国官方说没有,民间科学家说有,阴谋论者说美国隐瞒事实,现状基本就是这样。
阴谋论者曾言辞凿凿地说在火星的地下,生活着一种皮肤油黑,身材瘦高的火星人原住民,他们不愿与人交往,生活极度贫困,暴力倾向非常严重。
此外还有数个外星种族也生活在上面,并建议人类不要轻尝试去登陆火星。这也算是一段有趣的传说吧。
火星男孩名叫波力斯卡,1996年出生在俄罗斯的沃尔兹斯基镇,现今已有24岁左右,显然已经长成了大小伙,目前应该称其为火星男人。波力斯卡目前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传闻说其被俄罗斯政府保护起来,现在任何外人接触不到,也有人说他和他的母亲隐居在特别偏僻的乡村,现已经结婚生子。不过具体的细节没人知晓。
火星男孩的成名时期是在其7岁大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儿童语出惊人,称自己不是地球人,而是火星人转世。并且表现出了同龄儿童不具备的成熟气质和对宇宙天文知识的掌握。其实在他7岁前,据他的母亲说,波力斯卡已经表现出了一些“特异”之处。例如咋其15天大的时候,就可以抬头,而这时的同龄婴儿除了吃奶就是睡觉,在其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能开口说话,两岁大时已经掌握了七八岁儿童才能掌握的技能,比如:可以流利的说话,非凡的阅读能力、画画能力、还有很好的记忆力。
这充其量就是个天才儿童,还不至于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波力斯卡却对天文知识特别的感兴趣,而且经常会讨论起太阳系中的行星、尤其是那颗红色的行星火星,这让她的父母感到异常的惊奇,以为她们的儿子平时也接触不到这些知识,学校里也不教。直到波力斯卡说出自己是火星人那一刻,简直时语惊四座,流言迅速传开,并得到了当时世界顶尖级科学家和神学家的关注。
波力斯卡除了说自己是火星人以外,他还描述了自己的火星文明。他们拥有及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在宇宙中随意航行,并能到达想达到的任何地方,他曾经是火星上的一个宇宙飞船驾驶员,之前他们还来到过地球,并且见证了神秘的利莫里亚大陆沉入海底,并且帮助埃及文明建立了金字塔。他还说,在狮身人面像耳朵后面有一个方形机关,只要打开这个机关发现其中隐藏的秘密,人类的生活就会发生质的飞跃,里面具体由什么,具体细节他已经记不清楚了。
火星文明是毁灭在一场核战争中,火星失去了大气层,现在还有很多火星人居住在地下城,但也有很多人和他一样转世来到了地球。除了以上的说法,火星男孩还说地球人未来也会遭受火星同样的命运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当然不少的人在2006年对火星男孩进行采访,而且问到了他对关于盛传已久2012年世界末日看法,波力斯卡表示,2006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期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天灾和考验。不过人类是可以安全度过的。关于他的预言还有:
在地球上的2011年,将会发生三次局部性的大灾难,也就是说不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而且灾难与水有关。
在这之后,地球上还会发生瘟疫,虽然会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但这也会导致人类灭亡。
2050年,在地球上会发生一场更大的灾难,届时人类可能不会有那么幸运了
但是中国是被上天选中的国家,未来会有救世主诞生在地球,不会人类的安全。但他方便透露跟多关于这个人的信息。
以上就是波力斯卡的一些言论,那么2020的疫情跟这有关系吗?其实这种预言类的内容你说有关系,怎样都能扯出来点关系,因为全球范围那么大,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灾难,哪一年人类还不遭受点地震?不会遭受点洪灾?并且病毒导致的疫情也是具有周期性,不过这个周期是不确定的,在传染病学上人类社会出现疫情是正常的,而且就这次疫情之后未来肯定还会有新型病毒的出现,这时避免不了的,因为你看下人类的发展史,无时无刻不再于病毒和灾难作斗争。
不过火星男孩唯一说的正确的是,人类的未来确实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就看我们珍惜不珍惜,而且人类在未来某个时期肯定也会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被抹去,不过这只是时间迟早得问题,科学上也是这样得预测得,而不需要任何神学家得预言。
科学和神学最大得区别就是对待未来事物一个是预测,而一个是预言,其中预测是具有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的,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可以被科学实验或者观测手段进行证伪。但是预言完全就是个人主观的意识,没有任何依据,并且不能被实验和观测手段去证伪。因此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依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些神学家满口大白话,说一些不负责任的预言。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预言,例如:你就可以说在未来,某一天病毒还会卷土重来,但不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具体细节你不能过多的透露,这需要人类通力合作才能战胜这场灾难,这时人类社会所必须经历的一次考验。对,没错!人人都可不负责任的预言,都能成为神棍,因为这个职业没有门槛。
地理生物会考可能需要金属探测仪。金属探测仪可以用于探测地下金属物质,而在地理生物领域中,可能会遇到需要找到藏匿在地下的古代文物、化石或其他重要的遗迹等情况。
金属探测仪可以帮助生物学家或考古学家们快速准确地找到这些金属物质,从而推动地理生物的研究工作。然而,是否需要金属探测仪还取决于具体的研究项目和地点,因为有些地理生物研究会更侧重于环境生物学方面,对金属物质的探测需求较低。
答:在中国古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里,高高在上的月球,常引来无数神往与猜想。特别是月球上那传说中清冷无比的广寒宫,更在一代代古人的想象世界里日益“丰富”起来。
宋金年间时,金国统治者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模仿传说中的广寒宫模样,修起了著名的“广寒殿”(明朝万历年间坍塌)。而北京后英房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广寒宫图漆器残片”上,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想象中的“广寒宫”世界。精美的图案上,那云气环绕的三间楼阁,清冷幽深的意境,几百年里“冷”到深入人心。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以现代科学家的测算,月球的地表最低温度常在零下180度左右。可在科技条件落后的古代,古人为何也能感知到月球的“冷”,甚至能凭空想象出一座“广寒宫”来?这事儿,就得先问天马行空的中国古代神话——在琳琅满目的古代神话传说里,月球上的一切,都被中国古人“解释得明明白白”。
比如为什么古人会觉得月球很“冷”?可以看看中国古代神话里,月球的“来历”。以《淮南子》记载,月亮就是“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为月”。如此来历,着实够“冷”。
同样是中国古代的神话里,不但解释了月球为什么“冷”,更给月球的运转设立了一整套规则:《山海经》里认为,“石夷”就是掌管月球运转的神。《楚辞》更告诉我们,每天的月升月落其实都要“乘车”,为月球驾车的神仙叫做“望舒”。至于“冷到家”的广寒宫里是啥样?以《灵宪》《五经通义》等典籍的描述,不止有美丽嫦娥与砍树的吴刚,还有“玉兔”“蟾蜍”等小动物。甚至民国大诗人闻一多也来凑热闹,为了广寒宫里到底“有兔子”还是“有蟾蜍”,写了一堆“研究成果”。
这一类的神话传说,当然不止停留在典籍里的文字里,相反也在不同的时代,演变出了各种形态:长沙马王堆的汉代帛画里,就有了月下的玉兔和蟾蜍,山东滕州西汉晚期石侧板上,更有“兔子捣药”的画像。明清年间的“犀牛望月铜镜架”,更把“广寒宫”搬到了女子的梳妆台上。还有作为青花瓷精品的“青花嫦娥玉兔图八角盘”,更让“广寒宫”里的玉兔嫦娥们,来了一场“阖家欢乐”的展示。
可以说,对于月球上“广寒宫”的畅想,贯穿了中国古代从典籍到日用品的方方面面。甚至许多熟悉神话故事里,那些“玉兔嫦娥”们的爱恨情仇,也都是这样演变而来。而且千万别以为,这一类神话都只是凭空的想象,相反更有许多科学的假想。比如唐代段成式的小说集《酉阳杂俎》里,就有对月球的“神判断”。
书中两个游历嵩山的读书人,误打误撞碰到了一个白衣的“月球人”,然后得知了关于月亮的大秘密:月亮根本不是个圆盘,相反是个球体,它是由“七宝合成”,上面不但凹凸不平,而且它自己并不发光,相反要“日烁其凸处也”,也就是反射太阳的光。唐朝年间,这偌大月球,更要“八万两千户修之”……
虽说小说里“八万两千户月球人修月球”的事儿,自然是不可考。但简单一段描述里,那“月球由七种物质构成”“表面凹凸不平”“靠太阳发光”等“剧情”,对比现代科研成果,却是高度吻合——连月球的这些“秘密”,中国古人都早早拿来编小说了,知道月球“冷”?这也真不算个事儿。
因为,这一类的描述,不止来自中国古人探索世界的渴望,更来自古代的科学家们,一代代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假想。在中国历代的天文研究里,月球也从来是“重头”。比如代表宋代天文成就的天文仪器“浑仪”上,就分了内中外三层,其中层上标注了“黄白赤”三个颜色的圆环,其中“白道环”正是代表月亮的位置。
而对于月食的记录,古代中国也早早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早在西汉末年时,学者刘向就点出了“日食之,月往蔽之”的科学规律。“月球反射阳光”的真相,何止被《酉阳杂俎》写进了小说,早在《灵宪》等科学典籍里,就有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日食月食同时发生的“日月交食”现象,不止在中国古代有详细记录,更在《史记》《三经历》里有明确的“交食周期”。比如《史记》里,就把“交食周期”定位113个月。放在同时代的世界上,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成就,不止是天文学层面的突破,甚至放在古代生活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人对月球的研究,不止为了满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为了眼前的生产生活。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对潮汐的测算。中国沿海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咆哮的潮汐不止是壮丽的景观,对于科技有限的古代社会来说,这更是航行与生产的巨大威胁。但早在东汉年间,学者王充就道出了潮汐的规律:涛之起也,随月兴衰。
研究潮汐?就要“看月亮”。
所以,也正是从汉代起,在经历了一代代艰苦的测算,以及一波又一波惨烈的潮汐灾难后。皎洁的明月,终于成了中国古人洞悉潮汐奥秘的突破口——唐朝大历年间,学者窦叔蒙首做《海涛志》,以“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的先进理念,成功以月球的变化来推算潮汐时刻,是为“窦氏潮汐表”。发展到北宋年间,科学家燕肃更进一步,不但发明了新型水钟莲花漏,更写出了推算潮汐的《海潮论》,以英国人李约瑟的惊叹说:“怎么会精密到如此,我们是不清楚的。”
而从唐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于潮汐的认知,也是一代代不断深化。一批批科学家们不但能够测算潮汐的规律,更记载下了潮汐的生态景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东部沿海“海堤”“海塘”建设的红红火火,浙江余姚等地的明清时代大海塘,至今仍然坚固无比。掌握了潮汐规律的中国船队,也一次次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扬帆远航。无论对于古代中国科学,还是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发展,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而这一系列的变革,都是从“研究月亮”开始,那一代代仰望月球的古代中国人,带来的不止是丰富多彩的野史故事,更有一次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伟大变革。皎洁的月光下,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广寒宫,见证的不止是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更有薪火相传的,伟大的求索精神。
参考资料:师迪,余直《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要览》、曲家媛《古代月亮神话集锦及影响》、邢鹏《嫦娥、玉兔与广寒宫》、宋正海《中国古代的海洋潮汐学研究》、吕洁《以管窥天:看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