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婚礼,有哪些绘画作品表现的是爱情婚姻的意义

伏羲号

史上最牛婚礼,有哪些绘画作品表现的是爱情婚姻的意义?

第一次听说夏加尔是在1999年的英国爱情电影《诺丁山》中,女主在男主的家里发现了夏加尔的一幅名画复制品《 La mariee (新娘) 》然后有了下面这段经典对话

史上最牛婚礼,有哪些绘画作品表现的是爱情婚姻的意义

电影中指的就是夏加尔的这幅画

《 La mariee (新娘) 》

为什么没有湛蓝的天空,没有山羊拉小提琴就不叫爱情了呢?

实在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导致我对夏加尔充满了好奇。

夏加尔是个画家

虽然他和毕加索是好朋友,但是不同于毕加索在童年时期受到了专业的绘画教育,童年的夏加尔出身在白俄罗斯的一个贫困犹太家庭。

俄国西部的小城,夏加尔的故乡《老维捷布斯克》| 1914

宗教信仰视其绘画的才能为一种反叛,

所以早年的夏加尔十分的害羞与不自信。

1910年,夏加尔只身前往巴黎,开始接触到了更多前卫大胆的艺术思潮。

这一点点改变了夏加尔的创作观念,他也逐渐找到了释放内心纯真意象的途径。

《我与村庄》这幅温暖而充满恋乡情节的成名作就是在这种释放中诞生的。

《我与村庄》I and the Village | 1911

『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

——马克·夏加尔

从这幅成名作中,已经能感受到夏加尔作用于人心的色彩象征力。

就连毕加索也说:马蒂斯死后,夏加尔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艺术家

正如每一位艺术家都具有属于他个人的命定色调。

对色彩如此痴迷和热爱的夏加尔也在一直在寻找他生命中最好的颜色。

直到他遇到了他的妻子贝拉

贝拉是珠宝商的女儿

家境优渥 清丽高贵

22岁的惨绿青年邂逅了少女贝拉,他意识到,她是命运对他的恩赐。

还记得在小镇河边的桥上,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情景,男孩羞涩不语,只有河水发出的潺潺声。

夏加尔在第一次见到贝拉的时候写道:

“她的沉默,她的眼睛,一切都是我的。她了解过去的我、现在的我,甚至未来的我。”

有人说,初次见面就感觉到了离别的隐痛,你必定爱上她了。

尽管遭遇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阻挠,

夏加尔和蓓拉依旧无所顾忌地相爱了。

《蔷薇色恋人》

热恋时夏加尔把恋人描绘在画布上。色调唯美甜蜜,在蔷薇色的映衬下,一对恋人目光缠绵。

结婚之后,贝拉更是成了夏加尔画中永恒的主角

《百合花下的恋人》

《恋人》

《蜡烛下的恋人》

《蓝色恋人》

《灰色恋人》

《街道上空的恋人》

《飞跃埃菲尔铁塔的恋人》

可以说,贝拉装饰了夏加尔的梦。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贝拉在的地方,都美成一幅画。

1914年7月7日,夏加尔不记得当天是自己的生日,贝拉特意穿上长裙,早早在郊外采摘了带有泥土芬芳的鲜花,还有亲手制作食物来到夏加尔的画室。

《生日》

夏加尔再也忍不住他的情感,在贝拉插花的时候,调皮的轻轻一个回首吻,让腼腆的贝拉顿时瞪大了眼睛,但是却是充满了幸福的错愕感。

18天后,他向她求婚。

此后,每年结婚纪念日,夏加尔都为妻子作画。

『只要一打开窗,她就出现在这里,带来了碧空,爱情与鲜花。』

——夏加尔

美丽的贝拉总是牵着夏加尔的手,在天空和大地间飞翔,左下角炽热的红色美的耀眼夺目。

爱,大概真的能让人飞起来吧。

婚后他们有了孩子,夫妻两一起给儿子洗澡,画面里少了往日的绚丽,多了一分朴实的幸福。

贝拉是夏加尔的灵感缪斯,款款深情全在笔墨中,她像蓝水晶般闪耀,像晕眩整个春天的蔷薇那般明媚…

鲜亮绚丽的色泽,飞在天上的红色骏马,手捧鲜花的爱人…

贝拉的爱倾洒在画板上,或如蓝水晶般的碧蓝,或如满目迷眼的炽红,或如波浪翻滚的油绿色。

他用画笔和颜料表达爱,她用小提琴拉奏颂歌,夏加尔的画笔,因为妻子贝拉奏出了天籁。

夏加尔说:“爱,是最美的颜色”

伴随着不断成长的夏加尔颠沛流离,功成名就。此刻,我对夏加尔爱的信仰深信不疑。

二战期间,随着对犹太人迫害的加重,在维希政府发布了反犹太法令,几度犹豫后,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前往美国避难。

那幸福的生活,那些爱情的颜色在1944年戛然而止。

那是夏加尔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在药物缺乏的条件下,贝拉因肺病去世,留下了他孤身一人。

多年陪他的爱人就这样,突然消失了。

他哽咽地说:“在我眼前,每件事都变成了黑色。”

对他来说,这是此生最大的悲恸,整整九个月他的世界失去了色彩,都是昏暗的一片,几乎无力拿笔作画。

终于,几年后,夏加尔忍着极大的悲伤,

为她画了《献给过去》

这张“暗蓝色”色调的画作,时刻抽动着夏加尔内心深处的忧郁与哭泣的灵魂,从前画里的甜蜜、跳跃、愉悦、梦幻荡然无存。

自从贝拉走了以后,那一抹蓝,便再也抹不掉。

《蓝色的钟》

在夏加尔去世前三年,而贝拉也离开他快40年了。画里依然是家乡维捷布斯克,依然是贝拉。

右上角的画家转头看着那对情侣——那不是青年时在家乡街头谈笑的他和贝拉吗?

夏加尔回忆妻子贝拉时曾说:“从过去到现在,她都穿着一身白衣白裙或黑衣黑裙翱翔于我的画中,照亮我的艺术之路。”

从22岁与贝拉相识,到98岁去世,

没有几个画家会用一生的时间来画一个女子。

此刻,我理解了《诺丁山》中女主所说的,“没有湛蓝的天空,没有山羊拉小提琴,就不算是爱情”这句话。

那湛蓝的天,那飞舞的小提琴,是夏加尔一生追寻的世界。在那里,爱情单纯而明亮、色彩斑驳又充满阳光。

爱,是夏加尔最好的颜料,爱,让这个天才飞越尘世的晦暗与沉重,进入到另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

夏加尔终于用一辈子,找到了最美好的颜色。

所以,在他心中

贝拉并没有离开,

而是一直夏加尔的心里,

永远都在。

哪一款裙子是你心中的绝世好美?

比起穿上就艳惊四座、收获全场目光的华丽裙子,对一位步入中年的熟女来说,更“绝”的选择是能陪伴我们经历生活中每一个重要时刻,彼此交换底气与爱慕的裙子。

穿上它,我们可以自信地见任何人,去任何地方,经历任何故事,成就我们的每一个高光时刻。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美可以跨越光阴的界限,不追随潮流,在岁月的沉淀下反而愈发动人,在几年或几十年后穿着,也依然会再次为它心动。

1、墨绿色真丝丝绒裙

我穿过真丝、穿过丝绒,却从未穿过以100%重磅真丝为基底的丝绒裙,它格外亲肤柔软,时刻泛出高级大气、暗哑流动的复古光泽,那种光泽是360度存在的一种氛围与韵味,清雅、贵气、文艺、古典,与普通丝绒截然不同。

早在16世纪,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穿着丝绒制成的华服,丝绒面料本身的垂坠感和暗哑光泽带给穿着者额外奢侈感,当它和纱质拼接,就像一个美人遇见另一个美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2、深灰色两穿风衣连衣裙

如果走在街上,远处走来穿这件深灰衬衫连衣裙的女士,我肯定自己会顿时眼睛发光,克制不住对她的凝视与欣赏,因为她就是我们从年少时就憧憬想要成为的样子——成为优雅的淑女。

3、灰紫色小西装领连衣裙

“穿着讲究,就是对自己的温柔”。在这件小西装领连衣裙身上,灰紫色率先奠定下文雅知性的基因,同时也亲切平和,姿态舒展,办公室每个皮肤色度的姑娘穿上都脸色为之明亮了一到两个度。

不管怎样的身材穿上它似乎即刻身姿优美,并不来自于过份强调身体线条,只使用挺拔的立体裁剪使得人与衣服产生空间关系,在肩膀、袖笼和腰部轮廓线条都做得很精准,穿着者在漫步中产生裙摆和情绪律动,营造出一种“new look”的古典氛围。

4、镂空提花丝绒小黑裙

黑丝绒如夜幕般柔滑,古典深邃,天生具备一种美的张力感。尤其这一块黑色烧花丝绒,在莹润的绒面之上同时自带许许多多字母“T”的镂空提花图型,面料反面覆盖一层薄纱,确保这份美不会走光。它们纯真又梦幻,复古又轻盈。

复古褶裥立领设计,如同一朵含苞的玉兰,它的姿态是朝着天空骄傲上扬的,精气神焕然一新。

5、深灰色人字纹蝴蝶结伞裙

在某种意义上,是迪奥的New Look风格裙装真正结束了二战,当呆板沉闷的女性线条被复苏了,美好的生活才会再次启动。

这条很New Look风格的深灰色秋冬连衣裙,肩部修身而优美,伞裙裙摆略华美却不膨胀,因为深灰色质感,由华美渐渐流转为书卷香气,整身洋溢出一种微妙优美的“花冠线条”。

6、针织条纹高领羊毛连衣裙

那些点状与条纹交织的明黄与湛蓝,如同一曲天籁,美妙难忘,竖条针织纹理站立纤瘦,行走自由动人,穿着者就像是一位在时光中轻盈穿梭的优雅女士。每一根条纹纹理都在工艺上对齐了,手臂和肩膀显得清秀,透露出迷人的内在风情。

7、多穿法高弹力羊毛小黑裙

这件黑色针织连衣裙它借鉴了小礼服元素和气息,利用双层衣领设计和针织材质的高弹力,营造出楚楚动人的身体线条,以及支持多穿法的领部设计。

你可以决定今天的自己是穿矜持的一字领,还是将单肩或双肩轻轻拉下去参加年会或者重要聚会,或者去和心上人尽情约会——放心,因为双层设计和高弹力,不管你拉到哪个位置,它都稳定在那里,不会左右游移。

8、法式波点复古百褶长裙

多年前我在法国买的一条白色波点连衣裙,很小众的设计师品牌,偏偏出乎意料好穿,我在伦敦街头搭配过卡其色风衣,在米兰搭配三层珍珠项链去参加展会,各个场合与情景都份外融入,不断有朋友问我在哪里买的漂亮裙子。

我非常非常钟爱这件波点连衣裙,它们行云流水般的裙身荡漾感就像拥有着生命似的,浑身散发出一种去除了甜腻味的清新复古与优雅,就像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模样。

9、真丝印花裹身裙

就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般风情万种的真丝印花裹身连衣裙,当她穿越广场,一路散发出令世界都感到不安的女神之美。从1974年第一条意大利本土出品的裹身裙开始,这条裙子就成为女人味的象征。高级的真丝裹身裙就具备这种魔法,任何不完美身材穿上都轻易能够显瘦、显高挑、显优雅、显华美。

10、新中式改良旗袍裙

瓷白色改良版旗袍裙,骨感的轮廓以及合适长度,减弱了旗袍本身风情感,被塑造出格外年轻舒展的气质。穿着者如玉树临风般潇洒骏逸,周身像是蒙上了一层薄雾,意境清淡,穿上就感受到面料带来的体贴弹力,舒服自在,轻松得意,仿佛自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

11、复古小立领小黑裙

Gentlewoman的都市风格,都蕴藏在这条小黑裙里了,既潇洒率性有进取心,又散发文雅知性——领口、垫肩、腰线、下摆都设计得非常精妙,将穿着者的肩颈线条和全身比例都进行了微妙优化,塑造出干练优雅的女性线条和气质。采用了小立领与V领结合,确保不会走光同时注重修饰脖颈和脸部线条,也可加入各种小丝巾和项链塑造风情。

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一世为何要立一具骷髅为王后?

去年到葡萄牙自驾游,参观了建于12世纪的阿尔克巴萨修道院,恰好阅读到了这个凄美得有些毛骨悚然的故事,还看了国王和王后的墓,所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史称佩德罗一世还是王子时,其父阿方索四世就命他娶卡斯蒂利贵族之女康丝坦萨为妻。但是佩德罗并不爱这个刚刚娶进家门的康丝坦萨,却与王妃的陪嫁女伊内斯一见钟情。从血缘上说,伊内斯是另一位卡斯蒂利有权有势贵族的私生女,与康丝坦萨是堂姐妹关系。

佩德罗王子和伊内斯先是在王妃的眼皮子底下偷情,后来干脆在外置屋同居,并生下了4个孩子。成天与伊内斯厮混在一起的佩德罗王子,自然冷落了正室王妃。这令阿方索四世勃然大怒。因为佩德罗王子是长子,又是王位继承人。

国王数次大骂王子,想让他有所收敛,但毫无效果。王妃因此而郁郁寡欢,在为王子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就病死了。此时王妃的两位哥哥,以及伊内斯的家人,都对佩德罗王子极为不满,双方经常在宫廷内发生争吵。

佩德罗王子在不知收敛的同时,还宣称卡斯蒂利公国为自己所有。这令阿方索四世忍无可忍,决定处死伊内斯。国王派佩德罗王子出门打仗。趁王子不在家的时候,1355年1月7日,国王命大臣杀死了伊内斯。

出征归来的佩德罗王子,见心爱的人被父王害死,急怒攻心,不惜向阿方索四世宣战。这便是葡萄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父子大战。这场父子大战打了两年,双方互有胜负,死伤无数,都不能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对方。

但总体上来说,佩德罗王子占优,最后将阿方索四世围在波尔图。眼看阿方索四世将被自己的儿子打败,这时,王后和有影响力的大臣都站出来劝和。打了几年,大约佩德罗王子也打厌了,何况毕竟是自己的父亲,于是二人握手言和。

俩人和好后不久,阿方索四世就把王位让给了佩德罗,即佩德罗一世。再不久,阿方索四世因病故去。佩德罗一世即位后,很快下令立死去两年的伊内斯为王后,并为他举行了加冕礼。传说加冕礼上,他让大臣和贵妇们,必须亲吻伊内斯的白骨手指。

然后,他将伊内斯的石棺,迁入皇家阿尔克巴萨修道院内教堂。他还杀死了领命前往处死伊内斯的大臣,用他们的心脏祭奠伊内斯,把他们的石像压在伊内斯的石棺底下。生前,佩德罗一世就在伊内斯石棺的对面,为自己留下了墓地。

他下令在自己死后,与伊内斯脚对脚而葬,为的是世界末日过后,俩人复活时坐起来的第一眼就能看见对方。现在,他们俩人雕刻精美的石棺,依然相对摆放在阿尔克巴萨修道院高耸空旷的穹顶下,皇家陵院的一角。

凯特王妃生了三个孩子?

到目前为止,剑桥公爵夫人凯特已经生了两儿一女共三个孩子,正式成为五口之家。

有三个5岁以下的孩子意味着妈妈的世界会变得非常忙碌,单靠自己的力量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常,养育这么多孩子几乎需要一个团队来协作。

那么,凯特王妃有多少个保姆呢?

只有一个。

这位全英国最受欢迎的保姆名叫玛丽娅·博拉罗(Maria Borrallo)。她在2014年乔治王子8个月大的时候来到肯辛顿宫,帮凯特王妃照顾孩子。从此,凯特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但保姆还是那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

当最小的路易王子出生时,全英翘首以盼新保姆的到来。但是,很快《名利场》杂志报道了他们收到皇家消息来源的证实,肯辛顿宫“没有计划”为新生男婴雇用额外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说,作为专职保姆,玛丽娅的能力强大到可以同时照顾三个孩子。

从外表上看,玛丽娅绝对是个其貌不扬的女人。她年过40,身材高瘦,衣着也不甚讲究,从媒体偶尔曝光的照片看,经常穿着传统的保姆制服。虽然出生在西班牙,但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

但是,以貌取人容易失之桑榆。作为诺兰学院毕业的高材生,玛丽娅除了学习专业的护理课程,具备诸多日常技能外,还接受过武术、反恐技术和逃避狗仔队的专门训练,会包括法语和西班牙语在内的六种语言,是万能型保姆。

她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就是陪同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子,带着乔治宝宝一起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随后,她开始频繁陪着几位小王子和小公主出现在王室的各个重要场合。女王每年的圣诞午餐、尤金妮公主的婚礼等,都有过她哄孩子的照片。

当凯特王妃出席公务时,玛丽亚会安排所有孩子在上学或上托儿所之前,按时起床、洗漱、穿衣服和吃早餐。在孩子们的空闲时间,玛丽娅会陪他们做拼图和游戏,并且限制他们玩智能设备电子产品的时间。在饮食方面,玛丽娅会每隔几天就引入新的食物口味来防止孩子挑食。晚上7点以后,小王子和小公主都必须准时上床睡觉。

玛丽娅在肯辛顿宫被视为家庭成员,而不是单纯的工作人员。澳洲新闻杂志报道称,她和凯特王妃关系密切。玛丽娅在肯辛顿宫有自己独立的区域,包括卧室、卫生间、厨房和休息室。

凯特的私人秘书(左)和保姆玛丽娅

虽然威廉王子的保姆不是诺兰学院毕业,但是王室成员,包括安妮公主都曾聘请过这所学校的保姆。可以说,从诺兰学院毕业的保姆是全英最受欢迎的。这所位于巴斯的三年制大学,以为潜在的护理人员提供的卓越培训标准而闻名于世。学校已有超过125年的历史,教导学生缝纫、烹饪和更换尿布,并提供自卫和急救等课程,每年学费12000英镑(相当于人民币。

完美的保姆代价昂贵,基本只有富豪之家或王室才雇佣得起。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诺兰保姆的起薪是26000英镑一年,第二年增长至3万英镑一年。

但是这只是个基本的数额,诺兰学院官网列出的伦敦地区的保姆薪资水平为36000英镑到65000英镑一年,视服务和资历而定。如果是海外服务,则薪水为45000英镑到8万英镑一年。玛丽娅的服务年限已经超过20年,她的薪资水平可想而知。

中国史上唯一的日本王妃是谁?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期间,为了实现全面控制伪满政权的目的,除了动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外,还破天荒的采取和亲政策,将贵族女子嵯峨浩嫁给伪满准皇储溥杰为妻。那么,作为中国史上唯一的日本王妃,嵯峨浩究竟有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01 异国婚姻

嵯峨浩,婚后更名为爱新觉罗·浩,1914年生于东京,祖父嵯峨公藤、父亲嵯峨实胜都是侯爵,属于地位仅次于皇族的阶层-华族。作为家中的长女,嵯峨浩自幼便被父母寄予厚望,并能享受极为优质的教育,最终毕业于女子学习院高等科。在名师的教导下,嵯峨浩不仅娴熟各种礼仪,并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眼界远比同龄女孩宽阔。

年轻时的嵯峨浩

二战结束前,日本华族跟皇族联姻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按照嵯峨实胜夫妇的设想,相貌娇美、性格柔顺、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的女儿在成年后,自然要以嫁入皇族为首选,即使不能如愿,也要跟同阶层的权贵子弟联姻。但让嵯峨家万万没想到的是,嵯峨浩最终下嫁的,竟然是伪满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

其实,包括嵯峨浩本人在内,整个家族并未将异国婚姻列入计划当中,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完全是慑于军部的压力。原来,在二战前那段异常疯狂的时代,军部几乎控制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连贵族间的婚姻也成为他们控制、利用的对象,但凡有反抗者几乎没有好果子吃。嵯峨家族鉴于时局,只能屈从军部的压力,让嵯峨浩远渡重洋,嫁给异国的皇子。

嵯峨浩与溥杰的结婚照

然而,对于这段异国婚姻,溥仪兄弟同样充满抵触心理。为了阻止日本军部的计划,溥仪曾把前清奉天将军完颜崇厚的孙女完颜童记(后改名为王敏彤)召至长春,准备让她嫁给溥杰为妻。但是,面对日本方面的强硬态度,溥仪最终还是选择服软。随后,嵯峨浩跟在日本留学的溥杰举行婚礼,时在1937年4月。半年后,溥杰携新婚妻子前往长春,而这也是嵯峨浩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国土。

02 琴瑟和鸣

日本军部之所以让嵯峨浩嫁给溥杰,最重要的目的无非有两点:一,鉴于溥仪不能生育、溥杰身为准皇储的现实,要求嵯峨浩早日生下具有日本血统的伪满下一代皇位继承人,以增进“日满亲善”;二,期望嵯峨浩尽最大可能来进行洗脑教育,从而软化、消除溥杰的反日情绪,最终实现让爱新觉罗家族心甘情愿配合日本殖民统治的意图。

溥杰与嵯峨浩家族合影

正所谓“机关算尽终成空”,日本军部的计划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让他们绝对没想到的是,嵯峨浩在婚后没多久,竟然选择了“叛变”。最终,嵯峨浩非但没有生下带有日本血统的儿子,并且被溥杰成功地“反洗脑”,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中国人。对于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局面,日本军部大为光火,但鉴于嵯峨浩的尊贵身份,却也拿她毫无办法。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可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作为日本传统女性,嵯峨浩自幼便被灌输要恪守本分、惟夫命是从的思想,自然要无条件顺从溥杰的意愿,而非反其道而行之。除此之外,溥杰出身皇族、温文尔雅,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并且对妻子异常怜爱,没有因为被迫结婚而对她有所嫌弃、憎恶,这不能不让嵯峨浩由感动而生真爱。

溥杰、嵯峨浩与大女儿慧生

就这样,在婚后不久,嵯峨浩便全心全意地追随溥杰,以中国媳妇自居,对日本军部的指令根本不放在心上。与此同时,由于嵯峨浩和溥杰都出身高贵、多才多艺,有很多共同语言,加之两个女儿慧生、嫮生的相继降生,无形中更增加夫妻双方的幸福感。总之,嵯峨浩、溥杰婚后抛却国籍和政治上的偏见,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对令世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03 破镜重圆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仅仅过了8年幸福生活的嵯峨浩,便亲眼见证伪满洲国的覆灭,而她也备尝夫妻分散多年的痛苦。1945年8月,苏联在“八月风暴”行动中迅速攻占中国东北三省,嵯峨浩跟随溥杰自长春撤至通化大栗子沟,并在此跟丈夫各奔前程。此后,嵯峨浩带着两个女儿辗转多地,于1947年回到日本居住,而溥杰则在沈阳被苏军抓获,随后送往伯力、抚顺等地监禁。

嵯峨浩的清宫装束

在此后16年时间里,嵯峨浩与溥杰分隔两地,始终无缘见上一面。二战结束后,沦为废墟的日本百废待兴,民众生活极为艰苦,嵯峨浩虽然不至于挨饿,但生活状况亦大不如前,这不免让她心生忧郁。雪上加霜的是,长女慧生爱上日本青年大久保,但因为遭到母亲的反对,最终在1957年选择跟恋人双双殉情自杀,此一变故更是给嵯峨浩带来沉重的心理打击。

1960年11月底,溥杰获第二批特赦出狱,而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嵯峨浩得以在次年返回中国跟丈夫相聚。就在这一年,嵯峨浩正式申请并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中国公民。此后25年间,嵯峨浩与溥杰相濡以沫,始终生活在一起,直到死神将他们最终分开。在此期间,嵯峨浩默认次女嫮生跟日本青年福永健治的婚姻,这也算是她在痛失长女后,不得已做出的妥协。

晚年的嵯峨浩与溥杰

1987年6月20日,嵯峨浩因为肾病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终年73岁。嵯峨浩临终前,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撒在日本以陪伴长女慧生,另一半则撒在中国陪伴丈夫。嵯峨浩去世后,溥杰悲痛万分地说道:“我夫人是因政治婚姻而来,却未给关东军做过任何事,她爱我一生,爱中国一世,真心真诚,令我永生难忘。”7年后,87岁的溥杰因病去世,追随爱妻于九泉之下。

参考书目

嵯峨浩:《流浪的王妃》,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嵯峨浩:《食在宫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溥杰:《溥杰自传》,北京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船木繁:《末代皇弟溥杰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