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简历 个人资料,大学生创业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
当前国家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是扶持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已经形成了一种热潮,很多学生热衷于创业,也的确有一些人,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做出了一些成绩,甚至少数人实现了从学生到成功人士的华丽转身。在西方国家,大学生创业,是很正常的,创业成功的学生也真是很多,他们通过创业,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
可是,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状况,虽然表现得蓬蓬勃勃,但真正的成效并不算好。据统计,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也就是说,100个学生创业,其中只有2人到4人是成功的,其他90多人,都是失败。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学业等成本,就打了水漂。如此高风险的创业"游戏",最终受到伤害的往往不只是学生自己,而是整个家庭。
相对于大学生创业,之所以大学生有极大兴趣,我认为,一是大学生初涉社会,总感觉创业并不难,只要有热情,就可以试着来。试试总可以吧,创业不成也没事,因为自己还只是一个大学里的学生;成功了,自己就趟出了一条路。二是大学生的确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超越2016年的765万,创历史新高。近些年来每年的就业季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三是美国等国家,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当高,刺激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激情。欧洲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5个大学生创业,就会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四是中国政府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添了一把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大学生创新,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各高校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具体举措和休学创业的规定也在向大学生倾斜。日前,清华大学通过《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修订方案,展现出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和决心:研究生创业,可以停学三年。所以,大学生的创业,是有背景有基础的,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
但是,应该看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实在是太低了。那么,考察其创业经历,总结其失败经验,为什么成功率这么低?
一、缺乏基本的商业原理知识:年少轻狂,总是认为商业并不复杂,目光短浅,只看到了商业利益链的最末端,就自以为已经有了对于商业有了全面详实的了解。
二、团队管理效率低下:很多大学生创业的团队管理十分差劲,且不说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决策随意、信息不通、理念不清、用人不当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三、眼高手低,放不下身段:很多创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吃苦精神,而创业是艰辛的,很多成功的人都是摸爬滚打地过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失败就不足为奇。
四、缺乏资源和经验:很多大学生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开始创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储备、没有相关的运营经验、没有行业的有效人脉,就敢杀进竞争激烈的市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铩羽而归。
那么,大学生有这么多创业上的不利因素,是不是,就不必创业了?而且,业界很多大佬也是劝大学生不要轻言创业,害怕大学生们承担不了创业失败的严重后果。其中包括360的周鸿祎,“创新工厂”的李开复,都公开反对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风投教父阎焱更是说“90后创业很扯淡”。
可是,我并不这么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确实有大学生本身经历学识资金技能等多方面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刚学走路摔跤多,就不让孩子学走路,因为那是错误的;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虽然会摔跤,那每一跤摔出来,那也是有原因的,该摔的跤,他不摔,他能学会走路吗?只能说尽量让他少摔跤。与欧洲和美国大学生创业相比,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但我们不能被这个低的数字所吓倒。应该看到,欧洲和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应该看到,欧洲和美国大学生与中国大学生素质的差别,这才是应该让中国大学生弥补的短板。中国大学生一直在校园中生活,小学、中学、大学,没有出过校门,没有经历过社会,甚至没有独立生活过,对于人性,对于商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经验阅历。让他们直接创业,还有中间的衔接教育一直空白着呢。
所以,对于大学生创业,我是支持的!对于大学生盲目创业,我是反对的!我的意见,是大学生可以创业,但前提是,必须准备好足够的知识,提升好自己足够高的综合素质,掌握了足够多的工作技能,能力有了,再去创业。这样创业,成功率会大大提升了。
对于大学生创业,不能无条件支持,同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公司资金链出了问题?
非常感谢回答这个问题!
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都在下滑,很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好,造成公司资金链断裂了,也没有办法发出工资,
但同事不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员工与公司已经有了感情,与公司同进退;
2.员工的专业技能与公司息息相关,如果离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等看,继续观望,或许公司能起死回生;
3.员工自行离开,在国家法律上是没有任何补贴的,如果是公司辞退,可以得到n+1的补偿(N是一个月基本工资);
4.目前全球的经济不好,即使自行离去,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失去了生存能力,公司不倒闭,就继续待着;
5.公司是国有企业,或者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国家一定会出手解决,收购,并购,资金扶持等等政策;
以上就是我分析同事不走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帮上你,谢谢
他们将如何倒下好看吗?
书名:《中国十大财富英雄的盛世危言:他们将如何倒下》
问到《他们将如何倒下》好看不好看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回答,好看,也不好看!!具体介绍如下:
《他们将如何倒下》,作者木萱子,1973年12月生,毕业于林学院,在铁路单位工作六年,后进入媒体,从业至今整十年。曾担任某报经济部主任,执行总编。现为一财经杂志社社长。曾在国内首次提出“经济报道内容社会化,形式杂文化,贝汉人文化”等主张并付诸实践。该书给那些“著名企业家”敲响了警钟,面对每年大批“倒”下的企业,书本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来评析一个个鼎盛企业的危局。个人认为,《他们将如何倒下》书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书中的内容却并不具备说服力。
首先,我来回答《他们将如何倒下》好看!!!好看的原因是有三:
一是书本集各方专家的看法、媒体记者的思考、当事人的言论等多角度、全方位来评析一个鼎盛企业的危局,不能不让读者在一番酣畅淋漓之后掩卷沉思:说的有道理吗?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些著名企业会得什么病?因何生病?当看到黄光裕、李彦宏、陈天桥、张朝阳、史玉柱、江南春、马云、李书福、马化腾、张宝全的几个人的头像在保龄球上时,我是好奇!当看到他们的头顶上是一个偌大的“倒下”时,我是震惊!有人竟然会如此讨论如日中天的企业家如何倒下去的问题!不管其他,仅此做法,不能不让人激动。
二是全书从另一角度,想要告诉我们,书中的老板们倒下,是因为他们不清楚企业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也不清楚他们的客户是谁,以及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以至于企业决策阶层不能够从全球竞争的角度,从行业发展的趋势上来安排自己的业务链,打造自己的组织能力。他们要么对所谓的核心技术痴迷,要么想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寻求突破。这反映了他们骨子里的那种小农意识,自卑、狭隘,大多数人还抱着一种广种薄收的心态。也反映了中国企业管理层的素质普遍还较低,高瞻远瞩的企业决策者还是相对缺乏。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代价依然还很多。
三是该书难能可贵的文字特色。在此书作者简历中这样描述,“曾在国内首次提出经济报道内容社会化、形式杂文化、内涵人文化等主张并付诸实践。”从这本书的文章标题拟定,到整个文章的行文,我们都会看到不同于一般经济报道的风格:嬉笑怒骂中会让你感到一种文字阅读的酣畅。比如:张宝全,在两根钢丝绳上想跳什么舞?黄光裕,桀骜霸气背后有一种什么样的痛?陈天桥,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等等,看到这样的文字,你初始是惊奇与好奇:怎么会这样说?看完文字后,你则会释然一笑:呵呵。再琢磨,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
下面,我来回答《他们将如何倒下》不好看!!!不好看的原因有三:
一是该书肯定的评价说每一个企业都是要死亡的。这样的评价或许过多的有些武断、狂妄!综合各方企业发展史来看,死了的已经死了,只是活着的多了一些警觉而已,但是别人的病往往不在自己身上,药方是无法通用的。看到这些个文字,不禁让人觉得作者是在博人眼球、瞎扯淡而已!毕竟每个企业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不同,正所谓:幸福的原因基本是相同的,不幸福的原因是各有各的原因。
二是该书本想根深蒂固的警示与人,但告诉大众的那些成功之道往往会让读者在激动之后感到茫然:因为面临的情况太千奇百怪了,让人不知道从何学起?因此,会让人厌倦。只是,《他们如何倒下》让我看到了另一种风格,这种风格也许会给出版传媒界带来一股新风,也带来一种思考:原来可以这样做。这样做,不管结果如何,都是值得关注的,也值得评价的,因为,从内容、风格到形式,他是新的。
三是作者并不比书中的企业老板高明多少,因为作者没有触及到这些企业内部的深层次,没有认识到企业存在的根本性矛盾,更不清楚他们将如何倒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只是从一系列的现象出发,采用归纳的方法来为这些企业做了一个定性的判断,这就是中国式的思考模式,而且事物内在的逻辑性比较差,无法让人信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本书真的是名不副实!
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违反劳动法却很理直气壮?
前阵子一家传统制造业的HR跟小编唠嗑,作为一枚质检转行HR管理的人来说,他觉得人力资源工作还是蛮“简单”的,就是公司总是陷入各种“劳动纠纷”中,让他感到“水深火热”。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别人说HR事情简单,我就不想跟他聊天了,不是一个频道上的人,尬聊很容易出问题。但他所说的“劳动纠纷” ,小编却很想拿出来聊一聊。
其实在中国,基本没有公司完全符合劳动法,只是有的公司稍微违反劳动法,员工一言不合就仲裁,闹得公司鸡犬不宁;而有的公司违反劳动法法,却和员工相安无事,甚至员工还更有干劲。
同样违反劳动法,差别为啥这么大?
1
加班不给加班费
而且还要你拼命加班
在中国,尤其是发展良好的大公司,加班都是不可避免的,比较流行的“996”制度(朝9晚9,一周6天)就是最好的佐证。而且你还真别以为大公司都有加班费。
比如华为注明的奋斗者协议:
▲华为奋斗者协议申请书
每份协议里都有一句话:我申请成为与公司共同奋斗的目标责任制员工,自愿放弃带薪年休假和加班费。
很明显,这些加班制度和实际操作都违反了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第四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虽然员工自愿放弃带薪年休假,如果单位不存在胁迫、欺骗的情况下,是不违法的;但超长的加班时间和没时间安排的调休以及放弃的加班费,职场人都明白,它已经高调走在了跟劳动法对峙的道路上了。
除了华为疯狂的加班,阿里腾讯京东无一不是如此,基本没有多少员工能够每天加班时长在法律规定的1小时以内,很多公司的下班平均时间都到了22点以后,比如京东23:16,腾讯22:50。
▲2016互联网下班最晚公司Top3
如此高强度的加班,人们依然对这些公司保持狂热,这些公司一旦开放招聘岗位,HR从来不担心应聘简历数量,而且自家员工也都拼命工作。如果换成你们公司,员工愿意吗?
2
末位淘汰成常态
一言不合就要你走人
即使拼命工作,在这些公司工作也不一定“稳定”,很可能在你连续加了N天班之后告诉你,你的业绩不合格,收拾收拾把工作腾出来吧。
这就是备受诟病,却仍然被很多公司使用的“末位淘汰”制度。而这么不“人性化”的制度,自然是违反了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很显然,“末位淘汰”不满足公司能够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也就是说,如果公司以末位淘汰为由开除员工,必须支付补偿金,而且员工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
▲5.5分的童鞋来我办公室一下
但末位淘汰这一招,在那些口碑良好的公司里,百用不厌。比如华为面对“清退34岁以上老员工”的传闻,回复是“末位淘汰”;顺丰回应“大裁员风暴”是“末位淘汰”;巨人网络史玉柱更是疯狂地推出每季度10%末位淘汰,把巨人从兔子窝改造成狼群;腾讯一般一年两次考核,必须有5%的人转组或者被开除……
HR面对辞退这件事的时候,都是万般纠结,尤其是公司单方面违法辞退。然而这些公司却可以从公司老板开始,高调宣布末位辞退,员工却没有因此大闹人力资源部,或者三顾仲裁处。
换成你们公司,这样辞退员工,事情能这么简单解决吗?
3
员工不需要100%遵守劳动法
而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HR,肯定都带过一位这样的下属,她会经常告诉你:咱们公司这么做,是违反劳动法的!
小编面对这样的新人HR,一般都会让她先找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然后小编随便找两个这家公司违反劳动法的案例,让她自己琢磨:喜欢公司和公司违反劳动法,是不是矛盾的?
答案显然不是!每家公司都或多或少违反劳动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它,愿意为它奉献自己的力量。
马云总结得好,员工离职无非是两点,要么是钱不够,要么是心委屈,却没有多少人是因为公司在某一点上违反了劳动法。对人性洞察至深的阿里,不让员工委屈,也从不吝啬给钱,员工即使通宵加班,也没有怨念,反而全是成就感。
▲灯火通明的支付宝大楼
华为也一样,从网上流传的华为应届生年薪28万,到2016年人均年薪60万,华为给钱从来都不含糊。员工即使生活被工作填满,也依然充满热情,充满干劲,成为企业界标杆式“艰苦奋斗”的案例。
所以说,在不违反其他法律的前提下,员工并不在乎公司有多少事情违反了劳动法,也并不在乎工作压力有多大、工作任务有多重,他们在乎的只是在这家公司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及能不能拿到与自己价值匹配的报酬。
如果你给不了待遇,还强迫员工加班;
如果你给不了福利,还一直歪歪情怀;
如果你基本保障都没有,还想让员工拼死拼活;
如果你只知道索取压榨,还想让员工甘于奉献;
鬼才愿意跟你干呢!这样的公司一旦稍有违反劳动法,员工就收集好了证据,仲裁走一波!
公司能理解员工的需求,那员工也会体谅公司的难处,这是双向的关系。看到这里,你也许就能明白了,为什么别人家公司高调违反劳动法,员工不但不闹事,还充满干劲,而你的公司却不行。
一家公司好不好,看看他们劳动纠纷多不多就知道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