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34,山西大槐树的人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如果不是河北、山东西部、河南,以及安徽、江苏北部的华北平原地区,来自山西洪洞的可能性不大——后世流传,多有夸大。
且听细细道来。
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历史中的网红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迁徙几乎从未停息。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中,古有晋衣冠南渡、唐宋客家南迁、明初山西大移民、清代湖广填四川,近代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其中,明初“山西大移民”是古代移民史上影响极深的一次,衍生的传说和段子传播甚广。
那场持续40余年的大迁徙,让最大的光环聚焦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当地同一地点,不同时期参天大槐树,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寻根问祖”地之一。
在华夏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洪洞大槐树的歌谣,最著名的莫过于: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与此相关的传说还有“解手”“脚趾分叉”。大槐树和它所在的洪洞,被很多人坚定不移地视为祖先发源地。
元末明初,中原战乱,国家初定之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役。而山西因为山河坚固,身战乱后方,受到侵扰较少。明初,北方发生过以山西未迁出地的人口大迁徙,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作为当时晋南经济、文化重镇的洪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之一。
然而,历次大移民,尤其明初国家政策驱动下的运动,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远非一段传说、数段民谣能够概括。当下流传的诸多传说和所谓“记载”影响非常深刻,加上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久而久之,被公众当做历史事实。
“大槐树”及相关传说影响越深、传播越久,其背后更多史实被掩盖得就越甚。笔者想通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力图还原“大槐树”背后,复杂而真实的状况。
洪洞在山西移民输出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洪洞,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主角的?大槐树寻根问祖,是如何传播开的?
山西地貌格局
洪洞在山西省的位置
山西移民历史背景:金元以来,华北人口锐减中国北方,尤其华北平原,自宋金时期开始,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金人进入中原后,尤其后期,将大片耕地划拨给屯田军户,一段时间后,不善耕种的女真人经营下,土地由肥沃变得瘠薄,并渐渐荒芜。金人于是又去掠夺其他耕地。农业生产的萎缩,导致了人口大量流失。
记述金代史事的纪传体史籍《大金国志》称,这一带尽是“草莽弥望,狐兔出没”的景象。后来蒙古贵族则又大量掠夺人口,作为工匠、奴隶使用,让这些地区失去了大量农业人口。
北方诸多州县被分封给诸王、功臣或国戚,辖区人口则为其私有财产,不得随意迁徙。
到13世纪中叶,耶律楚材力谏停止农田变牧场政策,使华北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但是,随后而来的瘟疫,又让华北地区陷入浩劫。在欧洲、阿拉伯地区的记载中,14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着一场始于黑土地的鼠疫。
历史学家米歇尔·多斯考证认为,这场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鼠疫,先是传到中亚,通过地中海传到了欧洲,引发了中世纪最大的鼠疫,即所谓的中世纪黑死病大瘟疫。
《元史·五行志》提到了1313、1354、1358,发生的3次京师大瘟疫。仅1358年,山东、河南等地在京的流民就死了20万。期间,元朝三位皇帝泰定帝、明宗、文宗死于上都。元代皇帝多短命而亡,史书并未披露原因。皇帝们的遭遇很可能于瘟疫有关。
同时期,一位埃及作家记述:
“他告诉我们在疾病传到埃及之前,已在大汗的土地上肆虐。三个月中,16个皇子也失去了,大汗蒙古的战士也大量市区,知道皇帝本身和他的儿子们也始于疾病。在传染病的侵袭下中国人口大量减少。”——转引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 第五卷》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随着朱元璋军队北上,本已人口稀少的华北雪上加霜。《明史》卷七记述:“淮以北鞠为茂草。”淮河以北,即华北平原一带,曾经的农田长满了野草。
随着明初政权稳定,作为重要农业区的华北各省,大片土地无人耕种,移民行动势在必行,这就有了洪武时期的政府组织移民。永乐时期,从山西到北方各省的移民继续推进。
很多自媒体文章不加辨别,把山西移民的原因重点归结为元末战争和明初“靖难之役”。其实,元末战争在华北地区主要以过境为主,并未过多盘桓。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土地荒芜和人口稀少,主要还是金元时期的遗留问题。
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等交战的江南地区,战后依然是重要的人口输出地;“靖难之役”影响的也主要是山东西部、河北地区,但那里人口稀少,仍是金元时期长期累积所致。
山西移民主要迁往华北平原,“洪洞大槐树”只见于家谱方志明初华北平原,河北的燕山以南、山东的泰山以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北地区,人烟稀少,政府组织大量移民用以充实州郡、恢复农业生产,这是不争的事实。
学者也基本达成共识,大的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山西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在刘九皋建议下,着手迁山西之民往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东省的西部平原,当时的人口输出地是晋东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之民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史·食货志》)
这是明初山西大规模向外移民的序幕。
这场以从山西向河北大规模迁徙人口的运动,从1388持续到1395年,迁出地为晋东南的泽、潞二州,大致今晋城、长治地区。
台湾历史学者徐泓经过详细考证指出,此次移民记载中的彰德(今安阳)、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移民总数为100034户。如果加上此前真定(今石家庄地区)、归德(今商丘地区)、顺德(今邢台地区)等地,洪武年间迁出山西往河北等地的垦荒移民约有70万人以上。
注意!这次规模浩大的迁出地并没有涉及赫赫有名的大槐树所在的洪洞县。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朱元璋时期移民基本解决了的北方人口分布不均问题,又受到了兵灾影响。于是,未解决战争影响最深的河北等地人口稀疏问题,移民输出地依然是“地狭人众”的山西。
从1403年九月开始,又一场从山西向河北移民的大规模移民开始了:这次人口输出地依然有晋东南地区,包括泽、潞、辽、沁、汾州,同时又增加了太原、平阳(今临汾地区)二府。这次移民,输出地扩大到今晋中、晋东南及临汾地区。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几乎同时,还有泽、潞二州移民往河南裕州(今方城)方向。
永乐二年至三年间(1404-1405),朝廷迁太原等地移民往北京方向(包括今河北地区),数量为1万户,按一户5口算,约有5万人。此次移民输出地涉及2府、5州,涉及今晋中、临汾、晋东南和吕梁地区。
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又迁徙今山西临汾、晋东南,山东登州、莱州的人口往山东西部,人口数量,两省输出人口大致各占一半。
以上是官方组织的移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民间主动外迁。
明成祖朱棣时期,山西多地遭遇灾害,于是有了大规模的民间自发外迁。《山西移民史》主编安介生先生推断,永乐年间山西向外迁徙人口在10万人以上。
综观涉及上述人口迁徙的记载:
明初大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垦荒移民主要迁入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洪武年间人口迁徙没有涉及洪洞所在地区,永乐时期也只是提到其上级平阳府而网络及民间传播甚广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官修正史《明史》没有提到,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也没有提到。其主要依据的是地方志和各地家谱。
史书、方志、家谱构成了我国的史料体系,但三者的可信度、权威性,以史书为最,方志为次,家谱最低。
对于此事,曾在民国时期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赵戴文就说过,洪洞大槐树之说“不见诸史,惟详于谱谍”。谱谍,即族谱。
现代有学者考证,来自“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分布在11个省(区、市),分布在227个县份,其主要根据就是方志、家谱和民间传说。
山西移民这种大事件,国史一般不会有所隐晦。而方志、家谱等为地方和家族所修,常常存在考证不严、夸大附会等问题。另外须知,这些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资料,多数时间较晚,有的甚至为当代所修。网上所提到的《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的相关记载,是近代以来所编撰。
从权威性和真实性来说,史书远远高于方志、家谱;从诞生年代来说,史书资料明代就有,家谱和方志则是后世编撰,史书距离历史现场更近。常识也告诉我们:洪洞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移民。
按照民间家谱数据相加,源自山西洪洞一地的明代移民总量竟然超过百万!那么,当时山西洪洞县总人口是多少呢?明代《山西通志》提供的数据是:1397年,户数11999,人口92872;1412年,户数11592,人口87775。
明永乐时期,洪洞所在地才有大规模移民迁出,当时全县人口迁走,也不过八九万人而已。
按史书记载:明初山西洪武、永乐时期加起来,总数达100万人迁出,迁出地涉及山西多个州府,迁出地主要为河北、山东、河南3省,迁入地范围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而按照当代学者考证和民间传说,光洪洞一县就有百万人迁出,迁入地竟然涉及十几个省,是在是夸张太多。
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迁入地
尽管可信缺乏史料依据,但洪洞大槐树移民说在当代深入人心。对照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我们发现:输出方,山西多个州府移民被浓缩为洪洞移民;输入方,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平原移民,被扩大为“11省227县移民”。
这次移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就是为了充实华北平原,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有一种说法说“山西汉族纯正”,朱元璋父子大规模移民是为保持汉族血统云云,实在是无稽之谈。
山西有那么多地区,为何单单洪洞一县成了人们“寻根”之地呢?山西多地移民出省,而洪洞地处交通枢纽,它很可能是重要集散地。
洪洞县明代属平阳府。明初移民时期,平阳在山西各府、州中人口总量最大,其次是潞州、太原府。官府组织移民,一般会按各地人口比例抽调。正常来说,洪洞所在的平阳府是人口迁出最多的地方。
洪洞移民说尽管有夸大之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重要性进行客观分析。能够成为多地人心目中的“祖地”,洪洞自有其独特之处。
洪洞的前身叫杨。《史记·货殖列传》就提到,杨、平阳之地的人善于经商,杨即洪洞。洪洞设县始于于隋朝,宋金时期发展成为晋南的经济文化重镇。《金史·食货志》称:“平阳一路,地狭人稠”(阳路辖山西南部诸州县,洪洞为其中之一))平。
金朝文人孔天鉴在《藏书记》中写道:河东之列郡十二,而平阳为之帅。平阳之司县十一,而洪洞为之剧……东接景霍,西临长汾,南瞰大涧。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衍,雄冠他邑。”
翻成白话就是:山西十二个州府,平阳为首,平阳管辖十一县,洪洞为首,它东接霍山,西临汾河,南望峡谷,堪称风水宝地。那里社会经济繁荣,土地肥沃程度远超其他县。
古称平阳的临汾市,图为临汾鼓楼
今临汾市区景观
官府移民是有组织的行为,百姓出境前,需要管理登记,这就需要一个集散地。我们知道,山西人口迁出三大地区是平阳、潞州、太原。从移民数量说,平阳府为最,位置也居于其他州府的中间地带,这里是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集散地。据明成化《山西通志》,除了平阳府驻地临汾,洪洞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航拍洪洞县
洪洞之所以繁荣,也因位于要道,交通运输便利。官府组织人口集散时,选择洪洞作为集散地,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人关于的大槐树移民场景绘画
今人复制的移民凭证
民国时期《洪洞县志》《修复大槐树古迹记》等提到,洪洞及其古大槐树,是山西移民的集散处,槐树位于洪洞县广济寺中。
《洪洞县志》记:
“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出,树下为集会之所。”《修复大槐树古迹记》记:
“此乃先朝永乐间朝命移民实边,此盖荟萃出也。广济寺曾竖碣载其事甚详,乡里耆老犹及见之,迄今年湮久远,饱历风霜,古刹付诸汾流,遗碣鞠为茂草。”大体意思是:洪洞县广济寺为本省移民汇聚之地,庙里曾有一块石碑记载详情,年老长辈还见过,后来历经沧桑,石碑已经遗失,遗址也长满了杂草。
即便记载为真,这里并没有强调突出洪洞本县,而是说的“山西民”。
我们可知:山西各地移民以平阳府最多,平阳府洪洞县是人口较多、交通便利,很可能成为移民的重要集散地。
这里,洪洞大槐树仍不像后来说的那样离谱。
“大槐树”并非真实祖地,是后人打造的精神圣地那么,洪洞大槐树是何时名声鹊起的?问祖寻根之地,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这张出自大槐树景区的地图,影响甚广
关于明初山西移民的史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初及以前的,以记载移民来源、迁入地和数量为主,并不强调洪洞县的特殊性;一类是清代民国以来的地方志、家谱、笔记等,洪洞县和大槐树的事迹增多。
中国百姓,尤其农耕地区的人民,历来安土重迁。移民数十万,在任何时期都是大事。山西百姓不会轻易离开耕耘多年的故土,远赴他乡前,应该会举行具有仪式感的活动。
洪洞县,如果真的如有些地方史料所说,是移民集中并领取户部所发勘合的地方,那里一定会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百姓们很可能会在当地寻找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标,或作为最后对故土的记忆,或作为后世寻根的印记。
但是,毕竟行事匆忙,来不及专门建造纪念性建筑。或许,当众人办理完先关手续,分头踏上迁徙征程时,回头就看到了一棵附近生长最繁茂的大树。这种画面未必真实,但类似的情结一定生长在山西移民们的心头。山西这数十万人虽来自诸多州县,移民让他们有了共同的标签,它们需要一个象征故乡的精神标志。
槐树,又称国槐,为了区别原产加拿大的刺槐
即便不是大槐树,也有可能是大梨树、大杨树、大柳树、大桃树。即使不是洪洞县,也一定会有其他县站出来,成为这种象征。
据此前公开资料,较早出现“大槐树”“老鹳窝”的文本,是江苏丰县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刘氏族谱》,但明代到清代,早期族谱中对大槐树的记载,只是个别现象。
晚清民国,大槐树说法突然增多。洪洞大槐树较早系统的文献叙述来自1914年的《洪洞古大槐树志》;民国六年,即1917年出版的的《洪洞县志》新增了大槐树移民事迹,此前的明清县志均没有相关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大槐树事迹是一个似有似无的传说,民国相关方志将其写入记载。
景大启是一个关键人物。1915 年,这位曾在山东担任县令的山西洪洞人,最早对大槐树之传说并不在意,在山东任职期间听说了民间关于大槐树的故事。回到家乡后,他策划了一项重要活动,类似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他根据口传、记忆等,联合当地一些乡绅发起建造了一个大槐树迁民遗址——这是物质遗产建构,同时编撰了《古大槐树志》——这是精神遗产建构。
在他们倡导下,当地“创建碑亭,建立巨坊,新构茶室”。民国以来,洪洞乡绅人士的大力“建构”,让大槐树更加深入人心。这一行动,将流传已久的大槐树传说变成了有载体的遗址,资料的编撰则成为后世流的“史料依据”。
近代以前,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概念。当时的众多移民到各地后,心中所凝结的家族学院纽带,传承这种记忆的重要方式用修族谱,早期族谱并没有明确提到大槐树,而当代新修家谱则不约而同地将大槐树传说写入。
各地移民族谱,记载的是各自家族的传承,很难有共同的“山西记忆”或“民族记忆”。到了民国中后期,民族国家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这种背景下,洪洞大槐树移民说的承载内容,有了新的升华。
1931 年,时任县长柳蓉在增修县志的序言中说:“现值大同世界,一本散为万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奋斗,异族罔敢侵略,同种日跻富强,遐迩交称曰:古大槐树关系种族,扬国争光,晋乘生色,彼夫召伯甘棠,播仁声而记遗爱。这个时候,县长联系到当时的“民族”、“国家”思潮,民族凝聚力跟本县的大槐树遗址扯上了关系。
移民们遣散的大槐树遗址,按照最早的说法,位于广济寺院附近。民国《洪洞县志》尽管提到了大槐树,但也承认,大槐树已经不知所踪。“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
注意,这是广济寺,跟洪洞县另一座寺庙广胜寺,不在同一位置。
洪洞县广胜寺塔,寺院为重建
从民国时期重新打造大槐树遗址到现在,树木已经历了数代,今天的大槐树景区则位于洪洞县城西北的汾河边。
针对大槐树的传说,学者赵世瑜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这个看似虚构的传说使我隐约感觉到族群关系与大槐树传说的关系。在南宋时期,中国北方被女真人占领,金被元所灭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迁回东北黑山白水之间,大多数人留在了华北,定居下来;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又进入中原,北方经历一次比较长时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到明朝开始重塑汉族正统时,人们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族源,实际上已经不能说得很清楚了,因此到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塑造一个祖先的来历,甚至一个祖先来历的征。”历代洪洞士绅们非常有远见,他们看到了这一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明初,他们追溯上古帝王的故事传说;明末,对上古首领皋陶进行形象生化;晚清民国,他们将民族情怀与大槐树遗址结合起来。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洪洞大槐树”这个品牌打造了出来。
随着大槐树形象越来越清晰,它深刻影响了后世人们对祖先来源的认知。“共同祖地”认知形成后,很多人并非属于明初大移民的人,以及更晚的移民,也信誓旦旦地附会,说自己来自洪洞大槐树。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总结下洪洞大槐树的品牌塑造过程
个别族谱记述—形成民间传说—洪洞乡绅策划发掘—进一步深入传播当下,已经有很多人将“全国大部分汉族来自洪洞大槐树”“小脚趾分两半”等经不住推敲的说法当作真实,更有许多媒体不加考证地进行大肆传播。
实际上,历代任何一次移民都非常复杂,除了大移民,各种小移民更是几乎不间断。但,后世清代、民国、当代的移民和二度迁徙,也受到主流传说影响,将自家视为“洪洞移民”。
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为例,明初的确有大量山西移民进入,尤其是鲁西北的东昌府及周边地区。但是,除了山西移民,当时还有大量河北枣强移民进入,本省的东三府——莱州、登州、青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山东半岛地区人口稠密,所以向本省的中部迁徙。
明初山东移民示意图 图源:葛剑雄等编《中国移民史》
山东当时进入了大量山西移民,这是事实,但也需要看到,本省原有居民仍占较大比例——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统计,山西移民人数约占当时山东人口的20%,这个比例跟《中国移民史》的统计基本一致。繁衍至今,移民后代所占比例至多也不会超过一半。但是,现实中,但凡提起祖源,十有八九说来自山西洪洞。
明初山东移民示意图 图源:葛剑雄等编《中国移民史》
再举一枚栗子:明初大移民时期,苏北睢宁县曾有山西移民迁入。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课题组人员曾到当地调查,几乎人人自称祖上来自山西,甚至很明显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也说是山西人之后。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兄长的后裔,也自称是山西后裔,而正常史料就可以证明——汤和家族明明是濠州(今凤阳)人。而考古发现的当地汤氏墓志,也言明其祖来自濠州,更加证明了其此前其说法的荒谬。
除了洪洞大槐树,我国各地还有原理相同的寻根地,如宁化石壁、苏州阊门、山东枣临庄、南京杨柳巷等等。它们早已超越实体地名或建筑本身,成为某些群体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图腾。类似原理还可以应用到走西口、闯关东的命名上:老百姓们进入塞外开垦,未必人人都要经过杀虎口、山海关,但这种要塞关口是两种地理的分野,因而成为许多人离开故土的最后界碑。从本质上来说:民国当地文化乡绅对洪洞大槐树祖居地的策划包装,跟今天很多地方发掘打造各类文化品牌并无二致。对于这类行为,笔者并不反感,反而应该肯定其负载的正能量。
除了大槐树,山西洪洞还有另外一个著名人物“苏三”。苏三本是小说家冯梦龙笔下虚构的女子,因京剧《玉堂春》而声名远播。里边有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苏三改价含冤的地方,背景即为洪洞县。人物为虚构的,但当地依然打造了相关景区,并建造了“苏三监狱”。
山西洪洞苏三蜡像馆
总结:让民俗的归民俗,历史的归历史;段子的归段子,常识的归常识近代以来,国家变为半殖民地,民族陷入危亡境地,民族、国家的概念也随之成熟,大槐树品牌的横空出世,加上洪洞所在的晋南,一直是传说中尧舜禹的活动之地,它为乱世中的中国民众找到了一个精神地标。
但是,我们不能因肯定洪洞的精神意义,而将其视为真相,更不能因此而掩盖更多历史细节。目前,洪洞移民的夸大之词已被很多人视为常识,而置更复杂、丰富的历史真相于脑后,极不可取。
https://www.toutiao.com/i6696004300595790339/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地理馆”
北京市所有的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100009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长安街16号
100006
北京鲁迅博物馆
西城区阜城门宫门口二条19号
100034
中国美术馆
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
100010
毛主席纪念堂
东城区前门东大街11号
100006
中国体育博物馆
北京朝阳区安定路甲3号
100101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9号
100031
中国地质博物馆
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
100034
中国农业博物馆
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100026
中国古动物馆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100044
中华航天博物馆
丰台南大红门1号9200信箱4分箱
100076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丰台区卢沟桥城内街101号
100165
中国科学技术馆
西城区北三环中路1号
100029
宋庆龄故居
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
100009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海淀区复兴路9号
100038
中国航空博物馆
昌平区小汤山5806信箱
102211
北京自然博物馆
崇文区天桥南大街126号
100050
北京天文馆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8号
100044
首都博物馆
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
100045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100086
北京艺术博物馆
海淀区苏州街万寿寺
100081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宣武区先农坛东经路21号
100050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
100081
徐悲鸿纪念馆
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
100035
炎黄艺术馆
朝阳区亚运村慧忠路9号
100101
明十三陵博物馆
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
102213
北京古观象台
东城区建国门大街裱褙胡同2号
100005
郭沫若纪念馆
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100009
梅兰芳纪念馆
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100035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宣武区法源寺前街7号
100052
中国长城博物馆
延庆县八达岭特区
102112
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100007
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
西城区北二环中路德胜门箭楼
100011
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七区1号
102403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
丰台区右安门外大街玉林小区甲40号
100054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丰台区花乡郭公庄世界公园东南
100070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西校门内)
100871
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
西城区阜内大街171号
100034
李大钊烈士陵园
海淀区香山万安里1号
100093
詹天佑纪念馆
北京市八达岭特区
102112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顺义区龙湾屯乡焦庄户村
101306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100081
北京航空馆
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内
100083
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房山区南尚乐乡云居寺
102407
密云县博物馆
密云县西门外大街2号
101500
北京市昌平区博物馆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0号
102200
通州区博物馆
通州区西大街9号
101100
山戎文化陈列馆
延庆县张山营镇玉皇庙村东
102100
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预约参观)
丰台区长辛店花园南里甲15号
100072
上宅文化陈列馆
平谷县金海湖旅游区
101201
郭守敬纪念馆(闭馆改陈)
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汇通祠
100035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闭馆改陈)
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8号
10004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大街1号
102405
中国印刷博物馆
大兴县黄村镇兴华北路25号
102600
北京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
宣武区南菜园街大观园
100054
北京文博交流馆
东城区禄米仓街5号智化寺
100010
正阳门
北京市前门大街北端
100051
北京市东南城角角楼文物保管所
崇文区东大街东便门外东南城角楼
100062
团城演武厅
海淀区香山南路红旗村1号
100093
文天祥祠
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
100007
门头沟区博物馆
门头沟区门头沟路8号
102300
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
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
100009
法海寺(闭馆改陈)
石景山区模式口
100041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100044
圆明园展览馆
海淀区清华北路圆明园遗址公园内
100084
大觉寺
海淀区北安河乡西山大觉寺管理处
100095
茅盾故居
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街13号
100009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
朝阳区民族园路1号
100029
观复博物馆
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100015
古陶文明博物馆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内西街12号
100054
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
北京朝阳区金盏乡长店村1128号
100018
中国钱币博物馆
西城区西交民巷22号
100031
中国医史博物馆
东城区东直门内中医研究院内
100700
恭王府及花园
西城区柳荫街甲14号
100009
中国现代文学馆
朝阳区文学馆路45号
100029
中国蜜蜂博物馆
北京香山卧佛寺西侧
100093
慈悲庵
宣武区太平街19号
100050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
丰台区卢沟桥城南街77号
100072
平西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
房山区十渡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管理处
102411
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
延庆县龙庆峡路口
102109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102309
十三陵水库展览馆
昌平区十三陵水库
1022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100029
曹雪芹纪念馆
海淀区香山正白旗村39号
100093
香山双清别墅
海淀区香山公园内
100093
中国电信博物馆
海淀区学院路42号
100083
北京上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
北京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翠湖水乡旅游渡假区内
100094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环铁内中心
100015
老甲艺术馆
昌平县东小口霍营
102208
北京戏曲博物馆
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3号
100052
老舍纪念馆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100006
北京民俗博物馆
朝阳区朝外大街141号
100020
保利艺术博物馆
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15层
100010
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
朝阳区兴隆西街9号
100025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
大兴南海子麋鹿苑
100076
坦克博物馆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61077部队
102205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
北京王府井大街200号工美大厦四层
100005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
100038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大楼三层
100029
北京警察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36号
100006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东城区东直门外北大街甲6号院清水苑社区内
100028
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王府井东方广场WIP3
100738
北京金台艺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路1号朝阳公园西内
100026
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
东城区国子监3号院
100007
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
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甲143号
100044
中国铁道博物馆
朝阳区酒仙桥北路1号北侧
100015
中国马文化博物馆
北京市八达岭镇阳光路8号
102102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街1号王府公寓2—35
102209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
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金桥花园16楼四单元一层
101102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首都剧场)
100006
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8—1号
100086
居庸关长城博物馆
昌平十三陵特区(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长城)
102202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9号
100053
北京百工博物馆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路乙12号
100061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东城区国子监街13号
100007
老爷车博物馆
北京怀柔区杨宋镇杨雁路
101400
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
西城区德外大街乙十号泰富大厦内
100011
北京晋商博物馆
朝阳区建国路58号
100025
北京李大钊故居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100035
中国电影博物馆
朝阳区南影路9号
100015
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
丰台区宛平城城内街西头南侧
100072
北京励志堂科举扁额博物馆
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东工业区(华夏民族园斜对面)
100022
北京励志堂科举扁额博物馆
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东工业区(华夏民族园斜对面)
100022
北京铁路博物馆 2011年底更名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
前门大街东侧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崇文区前门大街甲2号)
待定
历代帝王庙
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131号
100034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贡院街6号
100005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14号宣武区骡马市大街9号(通信地址)
100010
100052
北京东韵民族艺术博物馆
朝阳区孙河乡前苇沟村甲1号
100015
中国法院博物馆(内部开放)
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旁门
100745
北京西瓜博物馆
大兴区庞各庄镇政府院内
102601
北京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注销)
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11号西单国际大厦五层
100032
延庆博物馆
延庆县妫水北街24号
10210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展示馆
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内
100101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B1层
100872
北京空竹博物馆
宣武区报国寺小星胡同9号
100053
北京市怀柔区怀柔博物馆
怀柔区青春路11号
101400
北京汽车博物馆
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6号
100071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100009
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
北通州区焦王庄陈列馆路25号
101101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贡院街6号
100005
中国化工博物馆
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2号
100871
北京怀柔喇叭沟门满族民俗博物馆
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喇叭沟门村2号
101414
北京通讯电信博物馆
东皇城根北街14号
100010
北京东韵民族艺术博物馆
朝阳区孙河乡前苇沟村甲1号
100015
中国法院博物馆
北京市东交民巷27号旁门
100745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通州区梨园镇九棵树东路68号
101101
北京市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房山区长沟镇六甲房村
102407
中国消防博物馆
西城区广安门南街70号
100054
民航博物馆
朝阳区首都机场辅路200号
北京习三鼻烟壶紫砂壶博物馆
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民俗文化街1719号
100022
盛锡福博物馆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368号
100010
西藏文化博物馆
100034是哪个学校代码?
1000344,玉龙中学代码。
西城区太平桥大街的邮编是多少?
北京市 西城区 太平桥大街4号的邮编是:100034 。西城区隶属北京市,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部,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是首都核心功能区之一,也是首都“四个服务”体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方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